昨天上午,一看到萬佛塔珍貴文物———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我市文物志願者陳啟加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陳啟加說,萬佛塔是金華最重要的歷史地標之一,也是金華人心中無法磨滅的文化烙印。如今,隨著「國寶」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的回歸,金華市民最為迫切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183件精美文物「重見天光」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珍貴文物是金華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市博物館館長徐衛昨天說,萬佛塔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婺城區塔下寺的山坡上,九層八角形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為「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抗日戰爭時期,因其據高遠之地,為防日寇空襲而被拆除,餘三層。1956年底,駐金部隊在修建辦公樓時,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1957年元旦,文物部門進行考古發掘,萬佛塔地宮內的經幢、金佛造像、金塗塔、銅鏡、石刻等35類共183件精美文物重見天光。由於當時金華不具備收藏保管條件,出土文物均藏於省博物館。1959年,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中最精美的「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被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國寶」回家之路崎嶇坎坷
逛過市博物館的市民都能發現,在市博物館八婺古韻展廳二樓的萬佛塔展區,地宮復原陳列中空無一物,空蕩蕩的。徐衛說,在博物館基本陳列完成時,這個空白就一直是市博物館的痛。
1957年1月1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萬佛塔地宮中發掘出土文物183件,轟動全國。
2010年10月,我市舉辦了「金色的回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引起了空前轟動。僅5天時間,參觀人次達1.3萬,不少市民表達了讓文物永久留在金華的願望。
2013年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每套6枚,水月觀音也在其中且排行第一,成為金華市民的驕傲。
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啟動,市文物局全程參與了寶塔的方案設計過程,看著塔頂金光閃耀,水月觀音能否回鄉,還金華百姓一個心願,再次被提上日程。
2016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市文物局正式啟動水月觀音複製計劃。其中,由省博物館館長陳浩牽線搭橋,市文物局局長汪希燕與國家博物館聯繫協調。剛開始,國家博物館表示此事可能性不大,但汪希燕並未氣餒,詳細向國家博物館領導介紹了萬佛塔重建工程情況、市博物館萬佛塔地宮陳列空缺情況以及金華人民的期盼。
2016年6月26日,市文物局給國家博物館去函,最終真情打動了國家博物館。7月4日,副市長祝倫根、市文物局局長汪希燕赴北京協商,得到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的支持,國家博物館隨後正式啟動複製工作。經過數月努力,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國家博物館為市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觀音造像用於展覽。
今年3月23日,這尊唯一的複製品帶著國家文物局核發的「身份證」抵達金華,4月中旬將正式與市民在「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60周年特展」展覽中見面,展覽結束後,將在市博物館陳列的地宮復原場景中長期展出。
金華萬佛塔主題徵集活動正式啟動
「今年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徐衛說,4月中旬,市博物館與省博物館聯合承辦的「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特展」將在市博物館詩書傳家展廳開展,展至7月下旬結束,共展出全省183件佛教文物。其中,有8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
徐衛介紹,展出文物分為佛事初興、萬佛神韻、佛國吳越、佛影流觴四個部分。其中,展覽以萬佛塔出土文物為主,通過文物和圖片、文字結合的形式,展現吳越之地「東南佛國」的深厚佛教文化底蘊。講述了從三國佛教最初在越地流行,經歷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隋唐時期逐漸融入華夏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五代時期盛極一時,以及元代之後佛教不斷世俗化、宗教文化不斷融合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鮮活的浙江地區佛教歷史文化史。
從即日起,市博物館開始萬佛塔主題藏品徵集活動,在徵集萬佛塔相關藏品、古籍、照片等的基礎上,向市民徵集萬佛塔歷史故事。市民可以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發送給市博物館,也可以上門到市博物館講述,聯繫電話:8232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