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塔珍貴文物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回到金華

2020-12-18 浙江新聞

  昨天上午,一看到萬佛塔珍貴文物———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我市文物志願者陳啟加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陳啟加說,萬佛塔是金華最重要的歷史地標之一,也是金華人心中無法磨滅的文化烙印。如今,隨著「國寶」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的回歸,金華市民最為迫切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183件精美文物「重見天光」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珍貴文物是金華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市博物館館長徐衛昨天說,萬佛塔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婺城區塔下寺的山坡上,九層八角形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為「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臺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抗日戰爭時期,因其據高遠之地,為防日寇空襲而被拆除,餘三層。1956年底,駐金部隊在修建辦公樓時,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1957年元旦,文物部門進行考古發掘,萬佛塔地宮內的經幢、金佛造像、金塗塔、銅鏡、石刻等35類共183件精美文物重見天光。由於當時金華不具備收藏保管條件,出土文物均藏於省博物館。1959年,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中最精美的「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被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國寶」回家之路崎嶇坎坷

  逛過市博物館的市民都能發現,在市博物館八婺古韻展廳二樓的萬佛塔展區,地宮復原陳列中空無一物,空蕩蕩的。徐衛說,在博物館基本陳列完成時,這個空白就一直是市博物館的痛。

  1957年1月1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萬佛塔地宮中發掘出土文物183件,轟動全國。

  2010年10月,我市舉辦了「金色的回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引起了空前轟動。僅5天時間,參觀人次達1.3萬,不少市民表達了讓文物永久留在金華的願望。

  2013年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每套6枚,水月觀音也在其中且排行第一,成為金華市民的驕傲。

  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啟動,市文物局全程參與了寶塔的方案設計過程,看著塔頂金光閃耀,水月觀音能否回鄉,還金華百姓一個心願,再次被提上日程。

  2016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市文物局正式啟動水月觀音複製計劃。其中,由省博物館館長陳浩牽線搭橋,市文物局局長汪希燕與國家博物館聯繫協調。剛開始,國家博物館表示此事可能性不大,但汪希燕並未氣餒,詳細向國家博物館領導介紹了萬佛塔重建工程情況、市博物館萬佛塔地宮陳列空缺情況以及金華人民的期盼。

  2016年6月26日,市文物局給國家博物館去函,最終真情打動了國家博物館。7月4日,副市長祝倫根、市文物局局長汪希燕赴北京協商,得到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的支持,國家博物館隨後正式啟動複製工作。經過數月努力,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國家博物館為市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觀音造像用於展覽。

  今年3月23日,這尊唯一的複製品帶著國家文物局核發的「身份證」抵達金華,4月中旬將正式與市民在「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60周年特展」展覽中見面,展覽結束後,將在市博物館陳列的地宮復原場景中長期展出。

  金華萬佛塔主題徵集活動正式啟動

  「今年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徐衛說,4月中旬,市博物館與省博物館聯合承辦的「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特展」將在市博物館詩書傳家展廳開展,展至7月下旬結束,共展出全省183件佛教文物。其中,有87件萬佛塔出土珍貴文物。

  徐衛介紹,展出文物分為佛事初興、萬佛神韻、佛國吳越、佛影流觴四個部分。其中,展覽以萬佛塔出土文物為主,通過文物和圖片、文字結合的形式,展現吳越之地「東南佛國」的深厚佛教文化底蘊。講述了從三國佛教最初在越地流行,經歷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隋唐時期逐漸融入華夏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五代時期盛極一時,以及元代之後佛教不斷世俗化、宗教文化不斷融合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鮮活的浙江地區佛教歷史文化史。

  從即日起,市博物館開始萬佛塔主題藏品徵集活動,在徵集萬佛塔相關藏品、古籍、照片等的基礎上,向市民徵集萬佛塔歷史故事。市民可以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發送給市博物館,也可以上門到市博物館講述,聯繫電話:82323506。

相關焦點

  • 「浙江第一塔」87件出土佛教文物60年後首次面世
    五代鎏金銅水月觀音造像「水月觀音」時隔60年後終於「回家」本次展覽的亮點之一,是從國家博物館複製的國家一級文物——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這個俗稱「水月觀音」的國寶(複製品),時隔60年後終於「回家」。1957年1月1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萬佛塔地宮中發掘出土文物183件,轟動全國。由於當時金華不具備保存文物的條件,所有出土文物由浙江省博物館保管。1959年,「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作為其中最精美的一件文物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
  • 浙江第一塔地宮出土的珍稀佛教文物,60年後首次面世!
    而60年前,一次偶然的發現,在被拆毀的萬佛塔舊址下面發現地宮,經考古發掘出土了180多件珍貴的佛教文物。適逢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之際,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市博物館聯合舉辦「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暨兩浙佛教文化藝術特展」,展覽於4月18日在金華市博物館開展,共展出183件佛教文物,其中有87件是萬佛塔地宮出土的珍貴文物,系統展示三國至明清時期的金佛造像、銅鏡、石刻等精美文物,展覽同時展示浙江地區佛教從三國佛教最初在越地流行一直到元代之後佛教不斷世俗化、宗教文化不斷融合的歷史。
  • 五代時期的觀音菩薩造像有多美,看浙江萬佛塔的發現
    王世襄是當代收藏大家,他對佛教造像頗有研究,在他的《錦灰堆》一書中,介紹了這尊五代時期的銅鎏金造像。雖然中唐以後大規模的建寺造佛減少了,但造像藝術仍然在一代代匠人的堅守下,不斷發展。如此精美的造像,是在書中也不過是短短百字。
  • 「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特展」4月18日開展
    據市博物館副館長徐進介紹,其中,萬佛塔,是金華最重要的歷史地標之一,是金華人心中無法磨滅的文化烙印。萬佛塔地宮出土的珍貴文物,是金華最重要的考古發現。1957年元旦,文物部門進行考古發掘,萬佛塔地宮內的經幢、金佛造像、金塗塔、銅鏡、石刻等35類共183件精美文物重見天光。由於當時金華不具備收藏保管條件,出土文物均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 精美罕見的宋代銅鎏金水月觀音造像
    鎏金銅觀音造像通高38.5釐米、底座寬20釐米、連光高 39.9釐米1958年浙江省金華縣萬佛塔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造像上的觀音坐於假山之上五代後,塔基內流行放置塔幢和各種佛像。五代時統治今浙江省的吳越政權崇信佛教,大興佛寺,鑄造、印製了大批佛像分送各寺院供養。觀音頭頂花冠,冠前正中為化佛,頭微低,右腿抬起,置於石座之上,左腿自然垂落。右側石座下置一淨瓶。身後圓形背光,外緣上、左、右各飾一火焰。
  • 郵票上的這尊觀音像,「原籍」金華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收藏著一件從金華出土的國寶。它的名字是五代·銅鎏金觀音菩薩像,這尊53釐米高的觀音像神態寧靜安詳,造型精美絕倫。  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從金華出土後,馬上被送到了更有收藏能力的杭州、北京保存,只在2010年10月「回鄉省親」過一回。  現在,金華人可以換種方式見到甚至「收藏」這件國寶。
  • 金華新萬佛塔開建總高度90米 原址地宮曾出土國寶級文物
    72年前被毀的金華古城地標建築萬佛塔,一直是許多老金華人的心頭憾。  現在,這個遺憾很快將被填補——8月30日,新萬佛塔舉行了動工儀式,兩年之後,一座依照原樣復建的萬佛塔將重新矗立在婺江之畔,市民和來金華的遊客可以登上9層高的塔頂,俯瞰金華全城。
  • 浙博「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展示佛教中國化進程
    十六國至五代的中古時期,由於供奉和禮拜之需,金銅鑄像蔚然成風、綿延不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金銅造像藝術。漢傳佛教金銅造像,作為中國佛教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南北朝的繁榮、隋唐的鼎盛、五代吳越的中興三個重要階段,時代特色明顯,發展脈絡清晰。
  • 燈心King分享: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上篇
    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上燈心King分享11月29日,一帶一路佛教文化藝術特展:「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隆重開幕,展覽展出來自全國49家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360件,以中國境內十四個省市區出土的十六國至宋初吳越國時期的金銅造像為重點,展示兩千年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 萬佛塔盛世重生盛裝亮相!讓我們先睹為快
    古建大師聯袂設計千年名塔金華人對萬佛塔的情結,並不亞於「三日不見就要落淚」的尖峰山。前者,建於古城之內,是金華歷史文化的第一地標;後者,在城北拱衛金華山,守護金華城,是金華鄉愁的象徵性地標。據史料記載,永福寺為五代吳越錢氏始建,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更名為密印寺,1062年開始修建密印寺塔,因其在塔身之外鑲嵌數以萬計的佛像磚雕,民間又稱「萬佛塔」。萬佛塔自古以來就是金華的驕傲。萬佛塔年代久遠、塔身宏偉、雕飾華麗,譽滿東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稱。在歷史上,萬佛塔排在南京大報恩寺塔之後,古稱「江南第二塔」。
  • 寒地遺珍之清代銅鎏金十一面觀音造像
    清代銅鎏金十一面觀音造像,通高22.55釐米,造像長12.69釐米,造像寬4.1釐米,造像高19.98釐米,臺座長11.09釐米,臺座寬8.76釐米,臺座高2.57釐米,重1350克。現為國家二級文物,收藏於望奎縣博物館。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又譯作「觀自在、觀世自在」。至唐代,因避李世民之諱,略稱「觀音」。在宗教中,觀音的職責是拯救一切苦難眾生,使他們得到解脫。被人們尊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道場在普陀山。這件十一面觀音造像為通體鎏金站立的十一面觀音像。
  • 浙江金華萬佛塔下出現深坑,專家挖出「水月觀音」,成了當地驕傲
    站在浙江省金華市中心,最吸引眼球無疑是遠處高大的萬佛塔,萬佛塔是金華市最高的建築。無論是建築高度,還是建築工藝水平,當之無愧是金華市的第一地標。據史料記載,起初永福寺是五代時期的吳越錢氏修建,在1008年後改名為密印寺。過了五十年左右,密印寺塔又進行了重修,在塔身之外有著數以萬計的佛像,因此民間稱之為「萬佛塔」。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軍事基地,美國正式對日宣戰。
  • 歷代觀音造像53品
    這尊從中國長安七寶臺造像中流落至美國的寶慶寺高浮雕石佛群十一面觀音立像,是十分珍貴的唐代石刻雕塑珍品。造像青銅鑄造,通體鎏金,金質蘇黃,鎏金保存完好,局部有脫落。銅在唐代十分貴重,故當時所造佛像尺寸高度多在 5 ~ 10 公分,此像高度超過 27公分,鑄造工藝精湛,整像造型生動,堪稱唐代金銅造像中的精品,彌足珍貴。
  • 清代 銅鎏金四臂觀音佛像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為近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分青睞的拍品。明清兩朝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明清金銅佛像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此時的造像面相飽滿、造型優美,藝術水平極高;到了清代,造像則繼承了明代的風氣,做工精細,是藏傳金銅造像的高峰期。
  • 開皇三年,極致精美的銅鎏金觀音立像
    故宮博物院藏 隋代開皇三年 常聰造銅鎏金觀音立像 高18.5cm 隋文帝楊堅最為隋代的開國皇帝,統一全國後,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
  • 重器,明清銅鎏金造像
    清代,銅鎏金大鵬明代,銅鎏金不動明王造像清代,銅鎏金蓮花生造像明代,銅鎏金大黑天度母雙佛造像清代,銅鎏金財寶天王造像
  • 傳世珍稀鎏金佛:清代 銅鎏金四臂觀音佛像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為近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分青睞的拍品。明清兩朝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明清金銅佛像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此時的造像面相飽滿、造型優美,藝術水平極高;到了清代,造像則繼承了明代的風氣,做工精細,是藏傳金銅造像的高峰期。
  • 清代 銅鎏金四臂觀音佛像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為近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分青睞的拍品。明清兩朝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明清金銅佛像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
  • 甘肅館藏精品丨鎏金銅嵌松石十一面八臂觀音立像
    鎏金銅嵌松石十一面八臂觀音立像,金銅佛教造像,明代,一級文物。通高 31 釐米,寬 16.5 釐米,通體鎏金,寶冠、項圈、臂釧等飾物上鑲嵌松石、珠寶。八臂十一面。頭部五層十一面均勻對稱,呈塔形狀。兩主臂於胸前雙手合十,兩臂下垂於前,其中左手執淨瓶,右手手心有一眼,兩臂平伸,後兩臂上舉,跣足而立。現藏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甘肅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