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說積德行善,才有好報

2020-12-19 來自淮河岸邊的飄泊者

在奶奶生命的最後時刻,我們沒能和奶奶說上一句話,一想起心裡就隱隱作痛,成為終身的憾事。

奶奶生於耕讀之家,耳濡目染,知書達理,賢淑善良,任勞任怨,勤儉持家,相夫教子,粗茶淡飯,與世無爭,知足樂觀,直到走完九十三載的人生路。

融入在我們血液裡,留在我們記憶深處的是奶奶教我們怎樣做人處世。奶奶信奉神明,遵循傳統中國人的生活理念:「拜天謝地,遵紀守法,敬黨愛國,紀念祖先」。她認為這才是做尋常百姓的本分。每到傳統節日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奶奶虔誠的態度、莊重的神情感染著每個家人,奶奶是在祈求神明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奶雖然不懂「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施比受幸福」的大道理,但奶奶相信因果報應,常向我們說:人要行善積德,善有善報。奶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鄰村有一孤寡老人,腿腳不便,眼睛也不好使,每年一到冬天,奶奶就叫父親給其在門口準備一垛柴禾,方便其燒飯和取暖,還讓父親定期幫其購買生活用品,一到夏天,讓母親給其拆洗被褥,年復一年,傳為佳話,為了感恩,每年的大年初一,兩個村子中,那位孤寡老人總是早早的最先到我們家拜年問好,在我們那裡,這是莫大的尊重和榮光。

村裡有了紅白喜事,不等鄰居來邀請,奶奶就讓家人主動去幫忙,以解別人之急。小時候有兩件事印象深刻:一是夏天在打穀場上曬糧食,六月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一會還是晴空萬裡,一會就烏雲滾滾,於是就出現了「搶場」一詞,就是沒下雨之前,把糧食收起來,不讓其淋著雨,那場面緊張、刺激,最需要的是人手,一到這時,奶奶總讓家裡抽出一個人來去幫助那些勞力少的鄰居「搶場」,儘管我們家也在「搶場」。二是那時有很多人到我們那裡乞討,有時一天會來幾撥,有些人家,一看乞討的來了,就關門閉戶躲起來,而我們家的院門,奶奶卻讓其敞開著,趕著飯點盛碗飯,趕不著給把糧食,雖然我們家也不富裕,但奶奶說人都有困難的時候,幫別人一把,人會心安,行善積德,善有善報。

奶奶,您放心吧!行善積德是我們的傳家寶,我們自信我們做得到,並默默地做著,日月可鑑,「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

相關焦點

  • 行善積德換榮華富貴,人得有熱心腸,好人註定有好報
    《尚書》中記載人生有五福,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其實,「好德」是一切福氣和福報的根源,一個人惟有行善積德,才能贏得長壽、富貴、康寧和善終,才會五福臨門、福澤深厚。
  • 行善積德的人必有好報
    這些保險是有必要的,可以讓我們應對突發情況。除此之外,有一種更加有效、長久的保險,簡單易行,那就是做善事。為什麼發生車禍的時候,有的人會失去生命,有的人卻無大礙?是因為福報不同。福報是隱形的財富,不僅是體現在金錢上,還體現在健康、工作、婚姻、子女上。每次做善事,就是為這個隱形的存錢罐裡做儲蓄。做善事做到一定境界,本來命定的災難也會化解,重罪輕報乃至不受。
  • 佛說:為什麼要行善積德
    行善可以改運,家族興旺發達,你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你留書本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最好的是積德,積功累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最好的養生,是去行善積德。所以,懂不懂養生不關鍵,心要是走在行善積德的道路上,身體就很健康。一個人去行善積德時,他身上自然能放光,充滿正能量,自然鬼神不侵。一般來講,不管佛教還是道教的祖師,都是德重鬼神欽,德行修得好,鬼神欽佩來護持。更別說會侵害你。
  • 人為什麼要行善積德?
    你做了善事,得福報;做了損人利己的壞事,得惡報。這就是大家知道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全部都報。」 每一個人都想得福報,兒女都好,都有前途,父母長壽,怕兇事橫禍降臨自己的身上和家中。一個人要想得到福報,無災無難,就得燒香拜佛,做行善積德之事,不做損人利己的壞事。但是大多數人,並不知行善積德的真正好處的偉大意義。燒香拜佛、行善積德的好處。
  • 樂於助人,善良單純,好人有好報的生肖,積德行善,好運回報不停
    樂於助人,善良單純,好人有好報的生肖,積德行善,好運回報不停俗話說人們要行善積德,就是說做人要善良,一般的人只是做好自己,但十二生肖中,也有很多人樂於助人,善良單純,好人有好報,積德行善,好運回報不停。
  • 行善積德,福自天來
    人生在世,只有重德行善,才會有福報。從前,東京有位焦公,因為焦家已經三代沒有嫡嗣了,於是他以到各地經商為名,遊歷各地名山,四處尋訪高人,希望能知道此事的因果。後來他在五臺山遇到了一位修行有術的老僧,便向老僧詢問自己三代沒有嫡嗣的原因。老僧告訴他說:「有三個原因,一是祖宗沒有積德,你自己也沒有積德;二是夫妻年命可能犯了禁忌;三是不知保養精神,妻妾血寒。」焦公說:「自身沒有積德,夫婦年命都能明白,但妻妾血寒有什麼辦法治呢?」老僧說:「不難,你要先修德後修身,三年後你再來這裡,我會傳授你藥方的。」
  • 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
  • 行善積德,是幸福的加法
    行善以「善」為本,以使受助對象真正受益為原則,每個行善的人都要以德為本,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求回報、不求美譽、不求功勞,要把行善作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用善樹德,用德行善。行善要選準對象,如果選錯了行善對象,可能會成為一場錯誤,也可能成為一場災難,把握好行善對象極其重要。行善時,要注意行善的方法,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採用不同的行善方法。要學會用文化行善,失去了文化的"善",永遠是白善。
  • 常積陰德,必得大福報,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常聽老人說一句話,人生在世,一定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無福不可求也。積德的事情相信任何人都會去做,善念、善行,都是積善,積德。但為什麼要說積陰德呢,陰德和陽德有什麼不同,這裡就說到了行善的大小了,做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
  • 有人積德行善沒有好報,有人作惡多端卻活得很好,這是什麼原因?
    學佛人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因果規律,絲毫不爽,是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人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修來好的福報,如果天天作惡,等待自己的只有惡果。一個人就算有神通,也無法改變因果,「神通不敵業力」。種下什麼因,最終就會收穫什麼果。歸根結底,自己的債務還得自己償還,自己的因果只能自己來了。有人懷疑因果的真實性,甚至拿現實中的例子來說明,有人積德行善沒有好報,有人作惡多端卻活得很好。其實,這不是因果規律有問題,是我們的眼光有問題。
  • 【積德行善】為子孫積德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某人能升官發財,那是他祖上積德了」;「哪家子孫這麼出息,真是祖宗有德」。 此外,我們都知道《水滸傳》是施耐庵寫的,這本書裡描繪了大量誨淫誨盜的惡人惡事。這樣的書一寫成,禍害就發生了——因為這部書形容奸盜之事唯妙唯肖,令不明因果的讀者,很容易生出非法、非份之想,邪說流毒不知害了多少社會青年!因此惡報現前,他的子孫三代都是啞巴,足見積德之重要。 我們要知道,一家人以老人為根,根壞了,枝葉也不可能繁茂。
  • 「佛說」福報「由天也由人」,你要做的事情,不僅僅是行善積德
    福報是很多人嚮往的東西,但是也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因果,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地在行善積德了,但是好像一切的福緣都沒有站在自己這一邊。在修佛的人看來,從來都沒有註定的「福報」,正所謂「緣來天註定,緣去人自奪,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我們的福報,得來是天定的,留下是自己修的,一切的美好都有因果。
  • 10句行善積德的警示名言!人生第一是行善積德!
    10句行善積德的警示名言!人生第一是行善積德!一、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語出《尚書·周官》。行善積德,就會心曠神怡,一天比一天顯示得快樂和美好;作假欺詐,就要費盡心機,反而一天比一天顯示出漏洞和拙劣。這句話指出了做好事和做壞事對人的品德發展和身心健康的不同影響。後來有成語「心勞日拙」,指有的人說謊話、做壞事,費盡心機,不但沒能得逞,反而越來越陷入困境。二、見殃而能為善,則禍不至。
  • 法句經:行善積德,終有福報!
    佛說眾生在娑婆世界沉淪,每一次生命的結束,又是下一次生命旅程的開始。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在因緣的生滅中,我們總是苦苦的追求,苦苦的執著,忘記了自己的從前,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卻又在其中,如痴如醉,似顛成狂。佛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然而我們總也放不下心底的欲望。
  • 行善積德,為子孫帶來好的果報
    行善有二種力量,一者福德,一者功德!行善積德是改變命運和運氣的關鍵之一。生命的種子如果沒有德水澆灌,就開不出智慧的花果;生命的水杯如果沒有德水注入,就會幹涸。行善要注意的是「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就是說行善要隨緣,不要為了行善而行善,做善事不求回報,這樣得到的福報就多。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錢,一個人如能勸人改過遷善、啟發別人智慧或良知、擔任義工、照顧病老、鼓勵安慰別人、鋪橋造路、維護環保,甚至時時心存慈悲、面帶笑容,去孝順父母,去善待一切眾生(包括人與動物),則這些都要比單純的捐款更具功德。
  • 一位退休老阿姨說:行善積德的人,福氣更多
    臨走前,老阿姨還送給我一句忠告——「行善積德的人,福氣更多」。至今,這句話依然在我耳邊不斷盤旋。而且,隨著我的認知和閱歷不斷增加,我愈發認可行善積德的重要性,也堅信人生是有善有善報的!多積累陰德,無心為善,最後老天會降下福報;故意行陽善,有心為善,享了世間的美名,最後往往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下面我們通過2個小故事,來慢慢領悟「善有善報」!
  • 佛說「行善積德」,其實還有你不知道的下一句,跟家族興衰有關
    佛說「行善積德」,其實還有你不知道的下一句,跟家族興衰有關 | 文 三隻眼讀史佛學經典中,有一部三世因果經,又叫三世因果文,其內容是勸人向善,主要講「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的因果循環報應。」
  • 積德行善,廣行方便
    【原文】 路上有飢人,家中有剩飯,積德與兒孫,要廣行方便。作善鬼神欽,作惡遭天譴。積錢積穀不如積德,買田買地不如買書。【譯文】 有討飯的人經過門前時,家中如果有剩飯,當為子孫積德,行些方便,把食物送給他們吃。做善事連鬼神都會很欽佩,做壞事必會遭到老天的譴責。積攢錢糧不如多積陰德,買田買地不如多買書籍。
  • 為什麼積德行善會改變人的運氣、命運?
    行善伴隨著思維的改觀和投射,天天行善就能改變自身思維、氣場等看不見的東西,狐朋狗友遠離,一切好的事物逐漸靠近。行善積德,心情舒暢。積德行善,在行善的時候,福報就已經來了。積德行善,相當於生助他人,原始反終,達到一定力量的積聚最終回到你身上。反之亦然。行善,幫你聚集正能量場。4、福報不同於福氣,福氣是在世間上得到一點福力而已,而福報包含世間福和出世間的福。
  • 行善積德——改善人生德行人生不惹橫禍
    人生在世,要行善積德。人生,命運多舛,諸多未知與挑戰,如何乘風破浪成為人生贏家是一門學問。努力,拼搏是必須的,但行善積德同樣重要。德不足以服財,財就是禍。這就要分析一下德行了,這裡說的德行不單指道德範疇也包括人生涵養以及人情世故和世界觀。行善積德,古來有之,存在及合理。人懷著善良之心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相由心生,久而久之,容貌會變得和諧,和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