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二里頭遺址 傳承中華文脈

2020-12-05 樂居網

「很震撼!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二里頭遺址形成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源頭、主根。」初冬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遊人如織,一位73歲的老人參觀結束後,發出由衷的讚嘆。

這位老人就是著名傳記文學作家、《許世友傳奇》《宋氏三姐妹》等108部書的作者陳廷一。

二里頭開館,夏王朝發聲。開館一月有餘,國內外遊客匆匆趕往這裡——一個名叫「二里頭」的地方。

從多元到一體的「核心與引領者」

狗尾草、紫蘇、側柏、油松、葡萄、菱角、酸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第三、第四展廳內,各種植物種子的炭化標本讓人驚喜不已,3800年前二里頭人的生活圖景在腦海中被不斷編排。

地處河洛文化核心區洛陽盆地,背依邙山,南望嵩嶽,前臨伊洛,後據黃河,地勢平坦,老虎、野豬、狍子在林中穿梭,滔滔古洛水從高高的臺地南側流過。二里頭先民選擇了臨水而居的生活,在這片熱土繁衍生息,從洪荒邁向文明。

2018年5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充分肯定了二里頭遺址的歷史地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說,良渚、陶寺、石峁等政治實體是那個「滿天星鬥」時代最亮的幾顆星,它們都是中華文明這棵大樹的分支或大河的支流。那麼,從分支到主幹,從支流到幹流,就是二里頭了,自此「月明星稀」,進入廣域王權國家階段,以中原為中心的黃河文化才開始成為古代中國文明的主流。

「如果把我們的文明歷程比作一個生命體的話,二里頭就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在他誕生之前有一個悠長的孕育過程。」許宏說。

打開中華文明起源的「鑰匙」

作為中國早期都邑,二里頭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早的,為什麼重要?二里頭文化核心與引領者地位的確立,主要體現在它自身的「王朝氣象」上。

自1959年著名史學家徐旭生尋找「夏墟」至今,二里頭遺址考古時光已走過60年。幾代考古人「手鏟釋天書」,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建築、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鑄銅作坊、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介紹,二里頭的「王朝氣象」,最突出的表現是在二里頭都邑的一系列重要發現。二里頭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都邑,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承上啟下的玉禮器群,以及綠松石龍形器等特殊「重器」,表明獨具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特質的王朝禮制已經形成。

一個個「中國之最」,前無古人,開了諸多制度的先河,具有劃時代意義,續寫著二里頭的「王朝敘事」,成為打開中華文明起源的「鑰匙」。

保護傳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為保護傳承二里頭文化,2016年3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設工作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重大文化建設項目」;

2017年6月,博物館奠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此專門作出重要批示,對建設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2017年12月,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立項名單,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同步建設、同步開放;

2019年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開放,為河南文化高地建設、洛陽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構建夯實「土層」「立柱架梁」,讓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紮牢根基。

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建設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將高質量做好博物館運營和管理工作,使其成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標誌性、示範性項目,著力在傳承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中發揮重要作用。

該負責人透露,下一步,我市將積極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展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深入挖掘遺址價值和科學內涵;依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及二里頭遺址發掘研究,舉辦夏文化研究主題學術論壇,加強二里頭夏文化研究;加大二里頭遺址保護力度,啟動二里頭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不斷完善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景觀綠化及公共配套服務設施,進一步滿足日常開放與接待要求。

洛陽「新三篇」,篇篇都精彩,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以其獨特魅力,把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洛陽網

相關焦點

  • 關於二里頭遺址保護,河南召開了這個座談會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7月2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在鄭州組織召開二里頭文化遺址保護座談會。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趙素萍,副主任徐濟超出席座談會並講話。趙素萍強調,要統籌規劃、統籌推進、統籌管理,做好文物發掘、開發、保護、展示等工作,讓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來,把二里頭遺址打造為講好「黃河故事」的亮麗窗口。要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把二里頭文化和黃河流域其他文化串聯起來、和其他國家規劃結合起來,實現遺址保護與生態、旅遊等業態的融合發展。
  • 大遺址保護理念下的二里頭遺址
    ——洛陽師範學院暑期社會實踐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採訪歷史文化學院張鴻亮老師疫情雖嚴峻,求知的步伐卻仍在繼續。為了更好地探索二里頭的文化資源,傳承優秀華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近日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採訪了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的張鴻亮老師。
  • 二里頭遺址的開發與保護
    ——洛陽師範學院暑期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尋訪二里頭博物館工作人員7月23日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的同學在姚寅歌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展開騰訊會議的方式,開展了關於二里頭文化資源的調研,對張鴻亮和馬歡歡兩位專業老師進行了採訪。
  • 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化——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
    1959年夏天,中國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其後展開了一場為期60年、歷經三代人的考古發掘。「60年來,二里頭遺址發掘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和青銅器,發掘出一批宮城基址和宮城建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育彬說,對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說,在實踐中完成保護文物、進行考古發掘科學研究的使命,是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 二里頭遺址的開發與保護——尋訪二里頭博物館工作人員
    在對張鴻亮老師的採訪過程中,張鴻亮老師對二里頭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見解。張鴻亮老師認為二里頭遺址的開發對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研究有著重要意義,二里頭遺址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重要的節點所在,其王都遺址規模及完整度是被稱為「最早的中國」的宏觀方面的原因之一。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
    本報訊 (記者 孫自豪)昨日上午,洛陽偃師,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隆重奠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專門作出重要批示,對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表示祝賀,並對建設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亞共同為奠基石揭幕。
  • 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研究 夯實中華早期文明血液基礎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專家陳星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楊豔秋、路育松,省文旅廳黨組副書記、廳長姜繼鼎,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凱,市領導劉宛康、王飛、孫延文、魏險峰參加相關活動。
  • 二里頭遺址:生動呈現最早的王朝文明
    二里頭文化的文明底蘊通過商周時代王朝間的傳承揚棄,成為華夏文明的主流,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二里頭遺址和以它為核心產生的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獨特分量與地位,舉世矚目,保護展示意義重大。 為保護遺址,1959年,徐旭生發現二里頭遺址不久,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就在二里頭遺址設立專門的工作隊,進行鑽探、發掘和研究工作。
  • 揭開二里頭遺址的面紗
    持續發掘和研究可確認,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態、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遺址。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中華文明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並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在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進入到更為成熟的王朝文明階段,並向四方輻射。
  • 武盛春 趙騰宇:追尋、探索與保護——二里頭遺址考古六十年
    保護與展示,讓世界認知「中國」  經過漫長的歷史時代和地質演變,二里頭遺存受到後期的二裡崗文化和東漢先民的嚴重破壞;遺址北部的洛河經常改道,洪水泛濫成為二里頭遺址保護的巨大隱患;遺址區分布著二里頭、四角樓、圪壋頭等村莊,村民住房壓佔遺址面積100多萬平方米,佔到遺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盜墓、盜掘現象時有發生
  • 洛陽持續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守護歷史文脈 傳承中華文化
    始建於北魏的龍門石窟已逾千年,作為石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融的精華,在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中迎來了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年。「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備受追捧、「夜遊龍門」持續升溫、六大考古成果發布、「三區融合」碩果盈枝……龍門石窟再次進入「高光時刻」,為洛陽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化作了生動註腳。
  • 讓我們共同守護二里頭遺址
    ——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探訪洛陽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公園工作人員近日,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的成員在姚寅歌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二里頭夏都遺址公園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位於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北側的二里頭遺址之上,集中展示了當前二里頭發掘現狀。二里頭遺址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
  • 二里頭遺址
    愛我中華—傳統文化之六,二里頭遺址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將中國的信史時代,從殷商到夏,這個歷史意義非常重大!將中華文明從公元前1500提前了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信史,必須是有文字和實物相印證,"信而有徵"的意思。文明的具體表徵: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政治權力,納貢和稅收,文字,社會階級或等級,巨大建築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注意,這裡說的是文明而不是文化。巴比倫文明公元前3500年。埃及文明公元前3000年。
  • 保護大遺址,傳承歷史文化
    ——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暑期社會實踐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拜訪文物與博物館學張鴻亮老師近日,為了加深對二里頭遺址的認識,進一步了解二里頭文化資源,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的成員們在疫情這個特殊的形勢下
  • 二里頭遺址正式免費開放,「中國」由此起步
    2019年10月19日,位於河南省洛陽偃師市翟鎮鎮的二里頭遺址博物館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20日起正式對觀眾免費開放。自1959年發現二里頭遺址,中國三代考古人踏上追尋華夏文明之旅。一個甲子的開掘,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傳承著希望,於今終於撥開「中國第一王朝」的神秘面紗。
  • 科學發掘六十載 揭開二里頭遺址的面紗
    持續發掘和研究可確認,二里頭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態、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遺址。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中華文明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並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在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進入到更為成熟的王朝文明階段,並向四方輻射。
  • 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是夏代考古學的聖地,也是夏代文明的縮影。二里頭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它與二里頭文化有哪些關係?二里頭文化的特徵是什麼?這些問題,對研究夏代文明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立即引起考古學術界的極大關注。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的趙芝荃、高天麟先生便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複查,確認這裡是一個規模宏大、堆積豐富的大型遺址。是年秋,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分別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試掘,取得了豐碩成果。
  • 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
    10月9日,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座談會在河南洛陽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來自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局等單位的4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座談會。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
    近年,洛陽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以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博物館之都」等為抓手,著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我們將高質量做好博物館運營和管理工作,使其成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標誌性、示範性項目,著力在傳承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中發揮重要作用。
  • 讓我們共同守護二里頭遺址—探訪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公園工作人員
    近日,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的成員在姚寅歌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二里頭夏都遺址公園,調研隊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二里頭夏都遺址公園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採訪。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位於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北側的二里頭遺址之上,集中展示了當前二里頭發掘現狀。二里頭遺址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