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西斜,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放學後,27個學生齊聚群眾服務中心,經典誦讀、輔導作業、安全知識、思想道德教育.......新區的孩子將在這裡度過充實的、不一樣的課後時間。
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一角。胡攀學 攝
「平時要工作,不方便帶小孩。在這裡,小孩可以多學點知識,我們也很放心。」搬遷群眾吳敏說,自從搬進新房子,不僅生活環境好了,大人上班、孩子上學都方便了很多,還有貼心的服務,一家人生活得很滿意。
整齊劃一的小區、寬敞乾淨的道路,幼兒園、「扶貧車間」、群眾服務中心......9個安置點,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現今,孩子讀書省心了、大人工作舒心了、老人看病也不用操心了,昔日的貧困戶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亞魚鄉亞魚村貧困戶張延鳳在位於玉屏自治縣平溪街道雙橋移民新區的新家貼上窗花。 姚磊 攝
截至目前,玉屏完成搬遷對象1461戶6207人。完成搬遷後,如何把工作重心迅速從解決好「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從「以搬為主」向「後續扶持和社會管理」轉變?玉屏不斷探索後續扶持新路子,如今已取得實效。
從舊土瓦房到精美新居
居住環境改變,換了種生活方式
走進田坪鎮楊柳新區,一片精美建築格外醒目,別墅式的小洋樓、整潔的社區服務臺、乾淨的新區街道、舒適宜居的環境,讓人心曠神怡,這是搬遷群眾的新家園。
石三妹從家門口到兒子所在的學校,再從學校回家,一來一回,總共花時不到半個小時。「真的是方便多了,孩子上學近,我上班近,老人生病看病也近。」石三妹感慨道。
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小朋友們在小區的休息凳上看書。 胡攀學 攝
石三妹的老家在迷路村。老家道路曲折,經常缺水、停電,她以為這輩子會在迷路山上終老。
「拎包入住,新房什麼都備得有。」易地扶貧搬遷,讓石三妹這個不認命的女子看到了希望,曾多次拒絕搬遷的老人也很高興,逢人就誇黨的政策好,政府想得周到。
和石三妹一樣,居住在新店鎮丙溪村雲起小鎮新房裡的付功樹和妻子龍江也逢人就誇黨的政策好,「共產黨好,感恩共產黨。讓我們搬出了山窩窩,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新日子。」
在雲起小鎮,付功樹家有著三層小洋樓,帶有獨立的客廳、餐廳、廚房,窗明几淨,柏油路直通家門口。平日裡,付功樹種種菜、養養畫眉鳥,日子過得十分愜意。「之前睡在有近百年歷史的老木屋裡,總是不踏實,一到下雨,就怕房子突然塌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付功樹以前想都不敢想。
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眾為在小區門口務工的親人送飯。 胡攀學 攝
曾經,付功樹一家世代居住在丙溪村芭蕉坪組,是丙溪村最遠的一個村民組。
下雨是付功樹害怕了大半輩子的事。往年,一到要下大雨時,作為村民組組長的付功樹便拿上手鑼,從組頭敲到組尾,提醒每一戶人家出門躲雨,避免下雨造成塌方。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深山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返貧—脫貧」的「轉圈圈」問題,2016年,玉屏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丙溪村芭蕉坪組住房隱患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付功樹和全組人的命運被推到了一條風景更加美麗的軌道上。2017年12月,得償所願,付功樹一家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大山,住進了雲起小鎮。
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亞魚鄉搬遷群眾在玉屏自治縣平溪街道雙橋移民新區吃第一餐團圓飯。姚磊 攝
為了更好地服務搬遷群眾,雲起小鎮配套建設了便民服務中心和幼兒園。而楊柳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此基礎上,還配套建設玉屏第二人民醫院、九陽廣場、鄉愁館等設施,同時簡化學校、幼兒園轉學辦理手續,解決了搬遷群眾子女的就學問題,有效提高了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
「全縣9個移民安置點設立8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服務中心。」玉屏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幫助搬遷群眾早日適應新身份,在搬遷點每棟樓選取一名樓棟長,9個搬遷點97名樓長,實行動態管理,「一周一走訪、一月一更新」,確保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勞動力「出現一人、登記一人、幫扶一人」,做好移民後續精準服務。
從土地刨食到就業謀生
穩定就業,生活有了新希望
「身體好著呢,掃地不是問題,我們也想報名......」兩位老太太緩緩走進平溪街道康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服務中心,各自從布兜裡掏出身份證,遞到就業登記櫃檯上......
「目前共提供22個崗位,但報名人數遠遠超過崗位所需。」平溪街道康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說,保潔員屬公益崗位,主要為無一技之長的中老年群眾解決生計問題。雖然工資不高,但工作相對自由輕鬆,大家紛紛搶著報名。
搬遷群眾在「微工廠」做鞋子。 付加娣 攝
2018年5月,從新店鎮朝陽村文家組搬到康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文願然,由於從小右腳肢體殘疾,在找工作方面都受到限制,擔憂住進新房子後一家人無生活來源。
康華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文願然家的情況後,便為其推薦了公益性崗位,在社區裡做保潔員。
「我是殘疾人,在外面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在家種地,一年下來維持生活很艱難,沒想到搬到這裡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找到了工作。」上崗後的文願然,對一家人的新生活充滿了希望。
小區的「微工廠」裡,工人們正忙著進行打火機配套亮燈部分的組裝,現場一片繁忙景象。
文願然的兒子文勝塘就是其中一員。文勝塘也是一名殘疾人,從小殘疾的他只能待在家裡。社區工作人員在了解到該情況後,讓文勝塘在社區的「微工廠」裡就近就業。「從沒想過自己還能掙錢,真的感謝!」說起現在的工作,文勝塘仍然很感激。
「國家政策好,把廠建到安置點附近。在廠裡上班,自己想買什麼有錢買,能減輕子女們的負擔。」60歲的姚茂蓮也是扶貧車間組裝工人中的一員,說起能在家門口上班,姚茂蓮讚不絕口。同時,她還將表妹介紹到車間上班。
東億電氣扶貧車間主管黃端兵告訴記者,「東億扶貧車間每天製作打火機配套亮燈部分,產量可達25萬隻,為200多個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今年公司出口訂單在不斷增加,將會為搬遷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2020年4月7日,在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服裝加工「扶貧微工廠」裡,工人正在生產加工服裝。胡攀學 攝
為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玉屏利用安置區人員居住集中的優勢,引進微小企業進入安置區,為搬遷群眾創造就業平臺。目前,全縣安置點共有4個扶貧車間,後期將根據每個安置點的人口規模繼續組織引進企業進入安置區,切實解決「穩得住」的問題,幫助搬遷戶實現就業。
傍晚,玉屏自治縣康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下班後的搬遷群眾,三兩成群,踏著夕陽,在歡聲笑語中,走向新家......
從搬進新房到融入生活
精準服務,群眾生活更安心
搬出來後,雖然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心裏面總覺得有些不踏實,「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一下子離開了,就像跟老朋友忽然斷了聯繫,心裏面總是掛念的。」付功樹說。
地不算大,只有一分,但付功樹夫婦已經很滿足,「以前去老家種菜,來回要花差不多一個小時。現在有了『微菜園』,在家門口就可以種菜,方便得很。」
2020年4月30日,為幫助搬遷群眾迅速實現「安得下來、融得進去、和諧發展」的願景,丙溪村「微菜園」在短時間內走完全部程序,順利落地。丙溪村活動室旁的近11畝土地被劃分為約65平方米/塊,共119塊「小菜園」,滿足小鎮內有耕作需求的家庭。「以『新市民·追夢橋』為契機,以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立足既有資源規劃設置『微菜園』,促進其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家園、新生活。」丙溪村村黨支部書記夏文標說。
《雲起小鎮》位於玉屏侗族自治縣新店鎮丙溪村的移民新區——雲起小鎮。姚磊 攝
為銜接搬遷群眾「農民」和「新市民」兩種身份的轉換,玉屏嚴格按照省委、市委關於「新市民·追夢橋」工程決策部署,聚焦群眾所急所需所求,迅速行動、精心部署、多點發力,搭「五橋」、建「五家」,縱深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全力服務安置點職工、青年、婦女兒童等,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所有搬遷家庭。進一步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樹立勤勞致富靠自己的意識,確保搬遷群眾「安得下來、融得進去、和諧發展」。
一旁的9號菜園裡,搬遷戶楊銀鳳剛剛平整好土地,四至邊界的石頭、雜草都清理得乾乾淨淨。再等一次雨水,她就打算下種,一半是黃豆,一半是地瓜。「分得的菜園一年四季都可以種,跟住在老家一樣,吃得上新鮮蔬菜,現在算是把心安下來了。」楊銀鳳高興地說道。
清晨或傍晚,菜園裡儘是人們打探莊稼長勢的身影。他們期待著,花開瓜熟,菜香滿園。
作者付加娣
編輯尹潔
編審文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