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實在是太常見了,柿子樹從東南亞引進到我國種植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分布在我國的大部分省份,主要產區是廣西、河北、河南、陝西等,除了高寒、高海拔的西藏、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外,其他省份也有小片、零星的種植,山村鄉裡人特別喜歡在自家的房前、屋後種植。
到了霜降節氣,柿子樹的葉子漸漸脫落,立冬前後,所有的樹葉全部掉下,柿子樹上只剩紅彤彤的柿子,遠遠看去,好像樹上掛滿小燈籠,滿樹小燈籠裝扮使得村莊喜慶、熱鬧起來,這正是「房前屋後掛燈籠」的喜慶景象。
冬至過後,採摘過的柿子樹還會掛著不少的柿子,一場場瑞雪紛飛給柿子戴上了白白的帽子,紅白映襯特別耀眼;農曆新春佳節期間,紅彤彤的柿子燈籠與門前紅紅的春聯相映襯,這就是新春佳節「事事順利!萬事大吉!喜事迎春!」的美好願景。
有了3000多年歷史的柿子文化,是怎樣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呢?這裡是否還有什麼深層的中國含義?
一、廣西紅巖柿子紅,房前屋後掛燈籠
為了探究柿子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係及柿子文化的中國含義,特意造訪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的紅巖村。
紅巖村有著千百年來柿子種植的優質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風情,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優勢凸顯,將柿子產業變成一張響亮的名片,紅巖村建成了廣西恭城最大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並被稱為我國唯一的「月柿之鄉」。
紅巖村的主要居民是瑤族同胞,他們的先民以長沙、武陵等地為居住中心,從隋唐時期開始到元、清時期,由於被歧視和逃避戰火而向廣東、廣西、雲南和貴州等地遷移,後來定居於各地的山區,因此,有「南嶺無山不有瑤」的俗語。
瑤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瑤族先輩們的山居、開墾、勞作、生活等習慣,培育了瑤族人民善良、勤勞的美德;山區生活的條件艱苦,瑤族人民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不但開挖了適合種植的梯田,而且培植了許多適合山區種植的作物、水果,柿子就是其中最適合種植的水果之一。
紅巖村有千百年種植柿子的歷史,村內現存二、三百年樹齡的柿子樹就有近百棵,百年左右樹齡的柿子樹不計其數,柿子是紅巖村的主要農業經濟水果。
柿子的收穫期是在霜降之後,秋風起,冬日乾燥正是曬柿子的好機會,紅巖村每家每戶開始採摘柿子,手工刨皮、上曬、壓餅、打包等一道道工序擺開了陣勢,整一條村都忙碌起來,也成了喜慶的海洋。白天太陽烘曬,晚上低溫霜凍,一般十五天左右,紅彤彤的柿子就轉變成一塊塊美味的柿餅。
每年的柿子收穫時節,紅巖村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金秋月柿節」,村民們會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節,抒情、甜美的山歌響遍整個山村。
村道、廣場、屋頂、院子和園子等全被一簸箕一簸箕的柿子鋪滿了,全村變成了小燈籠的海洋,好一番喜慶吉祥的熱鬧景象。
紅巖村自然風光秀美,是喀斯特桂林山水地貌,在這裡可以看到與陽朔山水不同的景色,瑤寨風雨橋、滾水壩、梅花樁和蓮花河等景點,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更可以登上馬頭山,極目瞭望恭城蓮花鎮的自然風光美景;這裡已經成為了全國休閒生態農業遊的典範。
二、柿子與中國詩詞
歷史上關於柿子的詩詞太多了,柿子是文人墨客寓意吉祥如意的重要元素,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詩人作了無數讚美柿子的詩篇,其中就有劉禹錫、白居易、韓愈、鄭谷、陸遊、李白、杜甫、杜牧、範宗尹、張仲殊、陳淚、歐陽修、張蘊、韓維、蘇軾、孔平仲、唐寅、李攀龍等詩人對柿子的詠賦。
古語云:秋去冬來萬物休,唯有柿樹掛燈籠。欲問誰家怎不摘,等到風霜甜不溜。
這首詩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雖然作者和時間已經無從考究,但已經被人們歷年反覆傳誦,詩的大意就是:秋天過去寒冬就來了,有些動物窩洞休眠度冬,有些植物落葉抵寒過冬,只有柿子樹上掛滿了如紅燈籠似的柿子;試問這是哪戶人家的柿子不摘?人家說:「經歷風霜後的柿子甜而不澀」。
又如《詠紅柿子》作者:唐代 劉禹錫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本因遺採掇,翻自保天年。
這首詩的大意是:描繪了無意遺漏採摘的柿子在拂曉、星夜的美態,它高高掛在樹上,不斷吸收日光的溫暖,又不斷吸收星月的靈氣,漸漸積聚了日月之精華,變成了具備頤養天年功效的好水果。
又如:《遊龍華寺二首》作者:宋代 範宗尹曉出城東路,尋僧聊避喧。宿雲開嶺岫,晚稻沒川原。村暗桑枝合,林紅柿子繁。日斜僮僕困,共喜到山門。
這首詩的大意是:詩人心裡不快,早早出門去龍華寺找朋友聊聊天解悶;一路走來,秋高氣爽,看到了滿田是金黃的稻穀、柿子樹上掛滿了柿子等等一幅幅秋天美景;邊走邊遊玩可把時間耽擱了,到達華龍寺時已經天黑了,竟想不到自己所有的不快都已被美美的秋色抹去了……
又如:《張明府見惠榴柿其一》作者:明代 李攀龍床頭春酒百花香,醉裡誰知柿子黃。想道故人消渴久,秋來為摘滿林霜。
又如:《秋獲歌》作者:南宋 陸遊牆頭累累柿子黃,人家秋獲爭登場。長碓搗珠照地光,大甑炊玉連村香。
從這幾首古詩可以看出:柿子在30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中,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柿子不僅是人們食物的一個品種,而且具備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寄託。柿子,成為了古往今來秋日最美的詩詞。
三、柿子與中國傳統文化
歷代文人墨客對柿子的詠賦,讓人們深刻領會柿子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首先就是中華民族的善良和對生命的敬畏,再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祈福。
在紅巖村遊玩時,曾經諮詢村中老大爺:「為什麼採摘完畢後的柿子樹上還掛著不少柿子?」,老大爺說:「這是千百年來老祖宗留下了的家話,留下了的柿子可以餵養度冬的鳥雀。」。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無論處於何種政治、經濟狀態,只要有柿子樹就有不摘完的柿子,這種景象在全國各地柿子產地都看能到;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善良和對生命的敬畏,也是人們與大自然相生與共的生存美德。
再是柿子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慶密切相連,「柿」的讀音與「事」的讀音一樣,柿子的形狀與中國燈籠的形狀相似,柿子紅彤彤的顏色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慶顏色,柿子宛如是柿子樹上掛的燈籠。因此,這些關聯起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事事如意」「萬事大吉」「百事吉祥」的美好願景。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許多與柿子相關的風俗習慣,在新春佳節必備的果盤中一定會有柿餅、金桔、棗、板慄、龍眼等,寓意「百事大吉」「事事平安」;現在有些地區民間的結婚風俗中,還依然保留著在嫁娶的禮品中放有柿餅、橄欖、棗子等的習俗,寓意「事事如意」「早生貴子」。
因此,柿子文化的中國含義就是:做人要勤勞、善良、包容,對生命要敬畏;用陽光的生活態度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嚮往。
非常感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哎呀頂」,更多文化、攝影和旅遊資訊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