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提線木偶,你會首先想起什麼,童話故事裡的木偶匹諾曹?No!no!no!其實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在泉州傳承多年的「非遺」,精彩的提線木偶戲~~
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漢族戲劇劇種。
同時,在臺灣、廣東、浙江等毗鄰省份及東南亞一帶閩南人與華僑的聚居地流播,對於溝通兩岸民眾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
泉州提線木偶戲做為閩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據了解,在大量傳統劇目中,保存42部「落籠簿」和《目連全簿》的劇目、音樂唱腔、演出形態的活資料,保存著大量古代泉州地區民間婚喪喜慶的禮儀及民間信仰習俗的訊息和相當豐富的古代閩南地區方言俚語、文學語言及其「純正」的古讀音。
據傳,唐末王審知入閩在福州稱王時,將傀儡戲帶入泉州。到了宋代,「嘉禮戲」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
明代泉州傀儡戲與宋元南戲諸劇種長期交流融合,演出劇目、音樂唱腔、表演技藝、偶像造型工藝等已成熟完備,成為宋元南戲「泉腔戲曲」的組成部分,對此史書均有記載。
明清時期,泉州傀儡戲班社林立,演出興盛,蔚為大觀。且已形成科班傳習制度,甚至出現了專門製作木偶頭像、服飾盔帽、砌末道具的「西來意」、「周冕號」等專業作坊。清中葉開始,泉州傀儡戲便隨著移民的腳步,向廣東、浙江、臺灣及東南亞閩南人和華僑聚居地流播。特別是對臺灣地區民俗文化和主要方言(閩南語,亦稱「河洛語」、「福佬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向觀眾展示一個個動人有趣的故事。小小的絲線配合精心製作的木偶,還有演員們精妙的操作,竟然賦予了木偶全新的「生命」。
木偶戲的表演技藝主要指演員的操偶功夫。各木偶戲種類因木偶造型與操縱方式不同,在表演技藝上有著很大差異。區別於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的表演,提線木偶演員則把「線規線功」視為安身立命之本。
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是操線的藝術,或者說是操線的造型藝術。它通過對柔軟絲線的提緊與放鬆及其上下左右的運行,控制木偶形體的動態,「劃出」空間移位的軌跡。
更重要的是,由於藝術家主體情感與觀念意識的注入,對象獲得了生命感和內在的精神氣韻。
提線木偶線條繁多,操縱複雜,一尊提線木偶都有16條以上甚至達30多條纖細絲線。木偶提線長達3公尺~4公尺,演員要把自己的意象和感覺,纖毫不差地傳達為木偶有意味的動作。
提線木偶在木偶造型結構上幾乎完全仿照了人體的造型結構。它以木塊、鐵絲、布帛等材料,對人體進行「仿真」。使木偶象人一樣,有頭,有手腳,有胸前,有腰肢。並且具有如人體骨骼肌肉,關節一樣而微妙的活動結構。
其中,木偶關節處均系以絲線,關節複雜則線路複雜,其難度可想而知。表演時,演員必須以久經訓練積聚的功力,熟練掌握10多種理線技巧和30多種組織提線以表演各個行當、各種動作的「線規」, 使木偶各部分氣脈貫通,靈動自如。
提線木偶戲曾經是當地人民十分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審美情趣的變化,觀賞提線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
現有的線戲藝人逐漸步入古稀之年,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製作技藝和演出技法瀕臨失傳,為了挽救這項古老的民俗文化,木偶戲被選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線木偶演員「心中之戲」要使自己與木偶達到統一,依憑的主要是根根絲線對「情」與「靈」的傳遞與表達,一線一偶一躍動,向世人展現著傳統魅力,這就是提線木偶表演的最大難度,也是提線木偶最根本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