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2021-01-17 閩聲傳媒


說起提線木偶,你會首先想起什麼,童話故事裡的木偶匹諾曹?No!no!no!其實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在泉州傳承多年的「非遺」,精彩的提線木偶戲~~



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漢族戲劇劇種。

同時,在臺灣、廣東、浙江等毗鄰省份及東南亞一帶閩南人與華僑的聚居地流播,對於溝通兩岸民眾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




泉州提線木偶戲做為閩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據了解,在大量傳統劇目中,保存42部「落籠簿」和《目連全簿》的劇目、音樂唱腔、演出形態的活資料,保存著大量古代泉州地區民間婚喪喜慶的禮儀及民間信仰習俗的訊息和相當豐富的古代閩南地區方言俚語、文學語言及其「純正」的古讀音。



據傳,唐末王審知入閩在福州稱王時,將傀儡戲帶入泉州。到了宋代,「嘉禮戲」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

明代泉州傀儡戲與宋元南戲諸劇種長期交流融合,演出劇目、音樂唱腔、表演技藝、偶像造型工藝等已成熟完備,成為宋元南戲「泉腔戲曲」的組成部分,對此史書均有記載。



明清時期,泉州傀儡戲班社林立,演出興盛,蔚為大觀。且已形成科班傳習制度,甚至出現了專門製作木偶頭像、服飾盔帽、砌末道具的「西來意」、「周冕號」等專業作坊。清中葉開始,泉州傀儡戲便隨著移民的腳步,向廣東、浙江、臺灣及東南亞閩南人和華僑聚居地流播。特別是對臺灣地區民俗文化和主要方言(閩南語,亦稱「河洛語」、「福佬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向觀眾展示一個個動人有趣的故事。小小的絲線配合精心製作的木偶,還有演員們精妙的操作,竟然賦予了木偶全新的「生命」。

木偶戲的表演技藝主要指演員的操偶功夫。各木偶戲種類因木偶造型與操縱方式不同,在表演技藝上有著很大差異。區別於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的表演,提線木偶演員則把「線規線功」視為安身立命之本。




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是操線的藝術,或者說是操線的造型藝術。它通過對柔軟絲線的提緊與放鬆及其上下左右的運行,控制木偶形體的動態,「劃出」空間移位的軌跡。

更重要的是,由於藝術家主體情感與觀念意識的注入,對象獲得了生命感和內在的精神氣韻。


提線木偶線條繁多,操縱複雜,一尊提線木偶都有16條以上甚至達30多條纖細絲線。木偶提線長達3公尺~4公尺,演員要把自己的意象和感覺,纖毫不差地傳達為木偶有意味的動作。



提線木偶在木偶造型結構上幾乎完全仿照了人體的造型結構。它以木塊、鐵絲、布帛等材料,對人體進行「仿真」。使木偶象人一樣,有頭,有手腳,有胸前,有腰肢。並且具有如人體骨骼肌肉,關節一樣而微妙的活動結構。

其中,木偶關節處均系以絲線,關節複雜則線路複雜,其難度可想而知。表演時,演員必須以久經訓練積聚的功力,熟練掌握10多種理線技巧和30多種組織提線以表演各個行當、各種動作的「線規」, 使木偶各部分氣脈貫通,靈動自如。



提線木偶戲曾經是當地人民十分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審美情趣的變化,觀賞提線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


現有的線戲藝人逐漸步入古稀之年,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製作技藝和演出技法瀕臨失傳,為了挽救這項古老的民俗文化,木偶戲被選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線木偶演員「心中之戲」要使自己與木偶達到統一,依憑的主要是根根絲線對「情」與「靈」的傳遞與表達,一線一偶一躍動,向世人展現著傳統魅力,這就是提線木偶表演的最大難度,也是提線木偶最根本的魅力所在。



相關焦點

  •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下的非遺傳承
    近日,記者來到泉州木偶劇院,近距離觀賞了一場泉州提線木偶戲,感受藝術家精湛的「指尖功夫」。「泉州提線木偶戲歷經千年而不間斷的傳承,積累了豐富的傳統劇目,擁有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和多達300餘支的傳統曲牌唱腔。」據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介紹,木偶劇團公益性演出已成常態,一年演出場次超過365場,受到男女老少的喜歡。
  • 全民熱遺 千年傳承,看一場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幾天的遊玩下來,對於在這裡看到的提線木偶戲記憶深刻,當時一個勁的拍照片,同時也被現場表演者的功力和唱腔折服,雖然對於閩南語的唱腔內容一無所知。關於泉州提線木偶戲說起木偶戲,特地去查看了一番,可以說木偶戲的種類挺多,也有聚居地的狀態分布。
  • 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
    在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控木偶,一邊演唱,再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老傳統,木偶戲現如今木偶戲也被叫泉州提線木偶戲,因流行於福建泉州地區而命名。而福建閩南人稱它為"嘉禮"。從上空提線操控或藉縛在控制器上的細線而操縱的木偶形體。
  • 泉州提線木偶戲:傳承千年 古藝新姿
    ……作為我國木偶藝術的傑出代表,提線木偶戲在泉州已不間斷傳承上千年。在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有12項木偶戲,其中有兩項在泉州,即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位列12項之首。  關於福建木偶戲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唐代閩人進士林滋的《木人賦》:「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藏機關以中動,假丹粉而外周……是則貫彼五行,超諸百戲。」
  • 千年偶藝韻動古城———記指尖下的非遺傳承泉州提線木偶戲
    其中,具有獨特藝術審美價值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由藝人手操長線,木偶人跟著節奏表演,在木偶劇院,在木偶體驗館,在大街小巷,成為泉州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但藝術品類中的傀儡戲,則是一種高難度的藝術。2016年春晚,短短幾個鏡頭,讓中國人民記住了兩隻人見人愛,用手指即可完成挑、拉、提等動作的「金猴」,記住了這叫泉州提線木偶戲。一時間,海內外木偶界再度將目光瞄向古城泉州。而作為傳承泉州提線木偶戲的「一把手」,泉州市木偶劇團在敬畏中堅守,在傳承中創新,幾乎每個月都參與國內外重要文化交流,以無比亮麗的成績穩坐中國木偶皮影界的「頭把交椅」。
  • 魏榮康:指尖上的木偶  舞出百態人生
    偶戲起源於漢代,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民間傳統藝術的一朵奇葩,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其品種繁多、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學和科學價值。客家木偶戲,也稱提線木偶戲、「吊線戲」、「線吊戲」,古稱「傀儡戲」。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線上人生---觀泉州提線木偶戲
    泉州傀儡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劇。被讚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在輝煌絢麗的奧運舞臺上,它們展現了中國古老的戲曲藝術;在閩地的田間地頭,它們則成為神與人之間的擺渡者,披上了神秘的宗教外衣。
  • 泉州提線木偶戲:人偶合一的指間絕技
    陳應鴻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一名提線木偶演員,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自13歲開始學習提線木偶至今,陳應鴻已從事木偶表演藝術40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民間俗稱嘉禮,是流行於閩南地區的傳統戲劇。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泉州提線木偶戲《盧俊義》深圳受熱捧
    泉州市木偶劇團攜提線木偶戲《盧俊義》赴深圳華夏藝術中心交流演出,受觀眾熱捧。據悉,這是我市劇團復工後首個大型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梁山好漢與提線木偶相遇,無數根懸絲在藝術家的妙手中呈現出一場精妙絕倫的泉州提線木偶版《盧俊義》,讓觀眾近距離體驗小小木偶裡的大世界。」此次泉州市木偶劇團出動50多名演職人員赴深圳表演,採用「天橋高臺」舞臺形式演出,精湛規範的表演技藝、古樸的曲調唱詞、擬形入神的精彩演繹,令人連連稱奇、讚嘆不已。不僅現場觀眾好評如潮,這場演出還通過直播實時收穫了6萬多名海內外觀眾通過線上觀看演出盛況。
  • 泉州提線木偶戲《盧俊義》深圳受熱捧
    提線木偶戲《盧俊義》在深圳精彩獻演《盧俊義》劇照泉州網8月25日訊 日前,泉州市木偶劇團攜提線木偶戲《盧俊義》赴深圳華夏藝術中心交流演出,受觀眾熱捧。據悉,這是我市劇團復工後首個大型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梁山好漢與提線木偶相遇,無數根懸絲在藝術家的妙手中呈現出一場精妙絕倫的泉州提線木偶版《盧俊義》,讓觀眾近距離體驗小小木偶裡的大世界。」此次泉州市木偶劇團出動50多名演職人員赴深圳表演,採用「天橋高臺」舞臺形式演出,精湛規範的表演技藝、古樸的曲調唱詞、擬形入神的精彩演繹,令人連連稱奇、讚嘆不已。不僅現場觀眾好評如潮,這場演出還通過直播實時收穫了6萬多名海內外觀眾通過線上觀看演出盛況。
  • 泉州提線木偶戲亮相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
    泉州提線木偶戲作為我國不間斷傳承史最長、文化積澱和藝術積累最為豐厚的傀儡戲劇,代表全國木偶戲參加了盛典。  七出折子戲,驚豔崑山  「英雄蓋世氣幹雲,金戈鐵馬佐聖君。妖魔鬼怪皆喪膽,華夏江山萬古存。」本次專場演出,由傳承古遠的科儀表演《相公踏棚·四將開臺》拉開序幕,四個木偶背插彩旗,騰挪翻轉,恭迎戲神相公爺踏棚祈福,其中合唱《萬年歡》曲牌,吉祥莊重、撼人心魄,極富宗教意味和感染力,體現了泉州提線木偶戲經過千年發展留下的厚重足跡。值得一提的是,《四將開臺》演員是由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表演的原班人馬當擔。
  • 12月30日晚 泉州提線木偶戲將亮相央視《藝術人生》
    節目現場­  日前,泉州市木偶劇團一行5人攜泉州提線木偶戲走進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藝術人生》欄目,與央視名嘴暢談「溫暖2017」,介紹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傳承和傳播情況,以及背後的艱辛、溫情與感動。­  「溫暖2017」是《藝術人生》2017年年終特別訪談節目,將於12月30日晚上播出。­  此次應邀走進央視的有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老中青代表性傳承人夏榮峰、邱志勇、張耀華,還有上海戲劇學院木偶專業的大三學生夏薇,她是該團中堅力量夏榮峰的女兒,他們父女同時選擇木偶藝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木偶藝術的傳承。
  • 泉州提線木偶戲正在實施的傳承工作計劃
    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是中國不間斷傳承時間最長的木偶戲品種,至今保存數百出傳統劇目和由300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並傳承一整套「壓腳鼓」等特色樂器的獨特演奏技法。同時也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範的操線表演技藝和獨具特色的木偶頭像雕刻及木偶造型製作工藝,因而成為中國提線木偶戲藝術的珍稀範本和不爭代表。
  • 泉州提線木偶戲獲名家點讚
    本報訊 (記者陳智勇 通訊員張莎莉 文/圖)7日至9日,泉州提線木偶戲《古藝新姿活傀儡》赴江蘇省參加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精彩的演出贏得現場觀眾和專家的好評。 此次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以「匯中國百戲 展戲曲新顏」為主題,從10月11日起至11月下旬在江蘇省崑山市舉行,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的116個劇種126個劇目在此集中獻演。
  •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下來,下刀子也要去
    一個提線木偶,由勾牌、絲線和木偶三部分組成。木偶又分偶頭、軀幹和四肢。偶頭用刀刻而出、彩繪而成;四肢軀幹,則由泡沫塑料填充,以鐵絲塑形,搭建骨架。陳應鴻迷戀著這一切。1977年,時年12歲的陳應鴻考進福建藝術學校提線木偶班。從此,他的人生像是被一根線綁定,與木偶拴在一起。
  • 指尖上的松溪提線木偶
    其中,市級文化遺產提線木偶作為松谿縣民間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榜上有名,是一項指尖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松溪提線木偶,於清代由江西傳入。其唱腔屬弋陽高腔的贛劇曲調(俗稱江西路)。解放前,松溪提線木偶,當地俗稱傀儡戲,在城關演出是很經常的。東門菩薩廟就是提線木偶的演出「基地」,在那裡一演就是幾個月。此外,每當「佛期」(即:菩薩生日)在不同的廟宇都有演出。
  • 傳承上千年泉州提線木偶戲——曾經深藏古巷 如今名揚四海
    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領舞中國戲曲、首個到聯合國總部作專場演出、成為我國首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項目……作為我國木偶藝術傑出的代表,提線木偶戲在泉州已不間斷傳承上千年。  過去60多年來,泉州提線木偶戲已走過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世界各地交流展演250多次,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一張閃亮名片。
  • 泉州提線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報告
    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是中國不間斷傳承時間最長的木偶戲品種,至今保存數百出傳統劇目和由300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並傳承一整套「壓腳鼓」等特色樂器的獨特演奏技法。同時也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範的操線表演技藝和獨具特色的木偶頭像雕刻及木偶造型製作工藝,因而成為中國提線木偶戲藝術的珍稀範本和不爭代表。
  • 泉州提線木偶:一線牽兩岸
    摘要:來自祖地的泉州提線木偶又在臺灣上演了怎樣一出「木偶傳奇」——  泉州提線木偶:一線牽兩岸在泉州,提線木偶表演總能受到廣大市民的熱捧。(資料圖片)  2007年1月8日,泉州木偶大師黃奕缺的兩個臺灣弟子陳錫煌(左一)、李傳燦(右一)和恩師生前製作的鐘馗木偶造型合影留念。
  • 連城提線木偶戲的寂寞堅守
    新華網福州2月23日電(記者 董建國)如今,閒暇時,福建連城的木偶戲藝人李明卿喜歡拿出跟隨自己大半生的木偶,擦拭著灰塵。然後亮出他的「絕活」,十指翻飛提拉著十幾個木偶。而木偶們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或嗔或笑,或舞槍弄棒,演繹著人世百態。「我學習提線木偶有30多年了。」李明卿說,連城提線木偶戲始於清朝,著名劇目有《水漫金山》《大名府》等百多個,堪稱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