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識別原理和萬能指紋攻擊猜想 | 雷鋒網公開課

2021-01-12 雷鋒網

雷鋒網按:上一期公開課提到了指紋的傳感方法,傳感器把真實的指紋採集為圖像,算法來識別指紋的一致性,而萬能指紋是目前還沒有開始研究的一種攻擊方法。

在雷鋒網的上一期硬創公開課中,邁瑞微電子創始人李揚淵為大家分享了《指紋傳感器原理和假指紋攻防技術》的內容,其中,就提到了在系統層面,假指紋攻擊有三個等級,這三個等級對指紋識別的技術需求都不一樣:

rank1,已知指紋實體複製的假指紋;

rank2,根據指紋特徵還原出的假指紋;

rank3,不基於具體指紋特徵製作的「萬能指紋」。

所以,如果聽過上一期課程,你應該已經有所了解,黑客要攻擊一部手機和設備,除了複製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指紋之外,他們會不會通過竊取指紋數據逆推出你的指紋來,甚至直接製作「萬能鑰匙」一樣的「萬能指紋」來破解你的設備?

面對這樣的安全隱患,我們需要認清以下幾個問題,才好做到未雨綢繆:指紋識別的原理是什麼?指紋識別的攻擊方式有哪些?萬能指紋真的存在嗎?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再次邀請到了李揚淵,為大家繼續解答上述問題。

嘉賓介紹

李揚淵,蘇州邁瑞微電子創始人;指紋識別領域唯一貫通算法、傳感器、IC設計的從業者;密碼晶片領域最早的開發者之一;基於李揚淵所發明的「C-Q-T」電路,僅成立3周年的蘇州邁瑞微電子已成為中國大陸電容式指紋傳感器出貨量第二名的供應商。

模式識別

指紋識別是模式識別的一種,模式識別是給一種物體每個個體一些描述,這些描述的總和就是特徵空間,特徵空間的維度越豐富,辨別個體就越容易。例如:男,中等個頭,瘦小,面容猥瑣,但是僅憑這些信息我們很難定位到某一個人。如果在上例增加一些特徵,如下巴有一顆痣,左眼角有傷疤,就能對個體描述的更加準確。

在特徵空間建立的時候,對個體抽象成一個特徵序列的描述的時候,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例如有的人會認為他長得很醜,但也有的人則認為帥。為了把特徵空間的描述特性變成有意義的分類和辨別,就需要算法來實現了。

模式分類是把特徵空間劃分為若干區域,從而實現對個體的分類;

落戶打分可以看作一種最為簡單的分類,把多個特徵維度合併到一個維度;

更為普遍的大於2種類別的分類,並不會首先形成一個連續的分值序列。

指紋不是典型的模式識別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1.特徵空間不明確

如果存在準確的坐標系,那麼指紋特徵就可以用特徵空間來描述:

•細節點,無論端點還是叉點,其特徵主要是幾何位置;

•方向場、頻率場等特徵都基於坐標系;

但不幸的是,指紋匹配的目的是找到坐標變換:

•指紋匹配分數的定義是,窮盡任意坐標變換下,兩個指紋實現最大程度匹配的坐標變換下的匹配分數即為指紋的匹配分數;

•指紋相對於手指的位置通常不予採集,是導致這個屬性的原因。

2.模式分類不明確

從1823年起,就有關於指紋分類學的論述,上圖顯示的是珀金傑描述的9類指紋。因為指紋的基本環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我們沒法為指紋定做一個比較靠譜的坐標系,如果世界只存在一種指紋,那麼指紋識別就會變得很簡單。

自動指紋識別技術的目標是:

辨別某指紋是否是特定的已註冊的指紋;

辨別某指紋是否是已註冊的多個指紋中的一個,以及是哪一個。

所以,經典的指紋分類學對指紋識別技術沒有什麼助力。

從數學本質上,將指紋識別看作似然性匹配更為貼切。很多人都學過滑動窗相關法,這是最基本的似然性匹配,它只考慮兩個維度的幾何平移。但是指紋識別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旋轉,皮膚的蠕變(非剛性形變);

•皮膚的變化,例如脫皮、起皺;

•傳感器帶來的噪聲和信號衰落。

因此,這些因素導致指紋識別成為充滿挑戰的領域:

•不能直接從經典大領域獲得知識支持;

•涉及面廣,又缺乏理論,偏偏應用呼聲極高;

•作為信息源頭的指紋傳感器,其設計方法的開放性,使整個指紋識別領域的研發工作具備更大的開放性。

其它生物識別技術

就目前而言,除指紋識別之外,生物識別還有面部識別和虹膜識別兩種,但是後兩者的特點是有明確的幾何坐標系:

•五官有明確的結構關係,虹膜也有明確的結構和方向;

•人臉和虹膜都可以用特徵空間來表述,虹膜甚至有經典的編碼;

•採用高清攝像頭,在傳感器自身的穩定性上更好。

而指紋識別區別於這兩種生物識別的最大因素就是它們不是一個類別,所以指紋識別的研究人員也很少有共同點。

指紋識別是信息安全技術嗎?

在周一的公開課上,我們提到了活體指紋識別被破解的案例,但這種想法並不合理,安全一定是系統級的,並以攻擊成本為價值衡量。

以單一技術單一環節實現安全,是以無知迎合無知,好比安裝金庫級的大門,卻開著窗;

攻防相長,持續進步,落後的技術價值為零,所以安全領域不能炒冷飯;

層層設卡環環嵌套是基本做法;不同技術的防禦面不同,結合起來看結果。

各種安全技術的可靠性和攻擊成本必須得到量化:

從系統整合和系統攻擊成本量化估計兩方面都有此要求;

決不能等被攻破後才得知某技術的破解成本。

目前的指紋識別並沒有發展成為一個安全技術,一直以來是個模式識別的研究,當它推向市場得到普及應用之後才真正具備了向安全技術的演進,也就是產業化在先,研究在後的階段。

指紋識別的安全性

指紋識別自身還沒有量化安全性評估,還不能作為安全技術,未來能不能發展成安全技術,就是現在產業界的責任。

FAR / FRR 測試依賴於數據集,而數據集由採集獲得:

•所以指紋識別系統的FAR只是隨機碰撞概率,不是防攻擊能力;

•這就好比聲稱6位數字密碼的安全性等於10^6一樣,非常業餘;

•模式識別指標定義,不能作為信息安全定義。

再來看看指紋識別潛在的攻擊方法,在上一期公開課中,我們提到和指紋識別技術有關的攻擊方法有三種:

•rank1,根據真實指紋製作假指紋,攻擊點是欺騙傳感器;

•rank2,根據指紋數據製作假指紋,攻擊點是資料庫;

•rank3,無須指紋數據先驗製作假指紋,攻擊點是指紋識別算法。

如果真實指紋和指紋數據都得到保護,則傳感器和算法構成兩重防禦。

其它生物識別的安全性

特徵空間明確對安全屬性是雙刃劍,一方面安全性容易量化,另一方面攻擊方法容易研究。rank3大眾臉攻擊是面部識別的主要困境;而rank1從照片提取虹膜並製作美瞳是虹膜識別的主要困境。

當一種方法被普遍接受成為了要承擔安全責任時候,如果有價值被攻擊,那麼一定有人研究,有人研究就有人實施,這也是為什麼一定要提出「萬能指紋」攻擊方法的研究,並且評價最低成本的攻擊方法成本是多少,進而評價指紋識別的安全性。

小面積圖像帶來的挑戰傳統指紋識別的研究思路

自動指紋識別技術由美國FBI主導於20世紀70年代建立,這個時代背景是指紋採集技術手段落後,圖像質量差;而且運算平臺落後,算法研究也落後。

唯一能保證的就是圖像比較大,但是圖像大特徵不準確,採集儘量大的指紋圖像,獲取遠超過必要的信息量,所以要對不可靠的特徵集合進行「模糊識別」。

小面積圖像的產業前提

實現一定程度準確性的識別所需要的信息量是一定的。但是指紋傳感器面積減小,信息總量也相應的減小了,所以要提高信息準確性,那麼信息利用率也需要提高。

與此同時,傳感器所面臨的挑戰是要保證更高的圖像質量和保真度;而對算法來說需要儘可能全面的利用指紋圖像蘊含的信息。

特殊手指問題更嚴重

指紋傳感器面積小,圖像質量再不給力,問題就大了。

舉個例子,有傳言稱國內某超聲波指紋手機在冬天導致近20%人群無法使用,這實際上是特定指紋所導致的:

•亞洲人皮膚油脂最少,冬天氣候乾燥皮膚尤其幹;

•亞洲女性是全世界人種中指紋最難搞的,又淺又細;

•再加上東亞人手洗衣服的生活習慣造就了數以億計的指紋殺手。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指紋對指紋識別不友好,如幹皮膚對稜鏡光學也是噩夢,家裡有光學指紋鎖都可以感受;另外,最近炒的很火的蘋果授權的新專利技術在東亞市場也難以適應,因為細指紋對近光源陰影成像就是噩夢;表皮薄的妹紙更是噩夢中的噩夢。

傳統的算法不能用

據統計,過去有8萬人在研究指紋識別算法,但目前全球只有5個公司實現算法的大規模應用,而傳統指紋識別算法和現在的小面積圖像指紋識別算法有著很大的差異。

傳統大面積圖像指紋識別算法:

•特徵提取馬馬虎虎,反正原始數據就不可靠;

•特徵匹配精細調整;

小面積圖像指紋識別算法:

•原始數據必須可靠;

•特徵提取精雕細琢,一點也不能放過;

•特徵匹配要求精確,哪裡還有模糊識別?

•對模板融合擴展(自學習功能)的要求大大提高。

萬能指紋攻擊的猜想

萬能指紋是否存在是從業者必須面對的事情。

第一種情形是針對算法缺陷,存在構建萬能指紋的可能性:舉個例子,2010年深圳客戶報告過,其技術總工用拇指能夠開啟使用註冊了別人指紋的杭州某公司算法晶片的指紋鎖。

這是傳統算法的缺陷造成的,它的思路是部分特徵匹配即過,如果特徵有無差別大,往往認為是圖像問題或提取問題導致的異常,予以忽略。這哥們的指紋比較皮爛,特徵提取算法差的話容易提取出非常多的假特徵,正好和很爛的特徵提取算法配合的匹配算法往往更容易忽略不匹配的特徵的影響而只關注匹配特徵。

第二種情形是特徵空間遍歷。如上圖,我們用無線網覆蓋的案例來解釋什麼叫特徵空間遍歷,類似鎖匠嘗試許多把鑰匙來開鎖。紅點代表一個路由,每個路由覆蓋一定的區域,這些區域會有連接重疊,我們把假指紋比喻成路由。

生物識別算法的判決規則允許一定程度的失真。如果特徵空間很明確,算法自身的容錯度導致比較大特徵空間區域都可以判定通過,把這個區域定義為通過區域;製作一組假指紋,其通過區域能夠覆蓋特徵空間,則必存在一枚假指紋可以通過。

萬能指紋的研究價值

只有實施攻擊並評估其複雜度和成本,才能量化安全技術。指紋識別要從模式識別技術走向安全技術,必須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從攻擊角度可以評價各種算法特性是否構成安全缺陷,第二個要評價指紋識別的特徵空間。儘管指紋識別特徵空間的不明確,但我們也需要要用等價的方法來做覆蓋性的研究。

主動攻擊相當於降低了判決閾值,所以除判決閾值處的FAR,當判決閾值進一步降低時FAR的提升曲線也很重要。

萬能指紋的研究價值就是一個指紋識別系統從安全評價角度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萬能指紋的測試

有了評價標準之後,我們需要建立相應的測試方法體系和工業標準。從測試成本考慮,不能使用物質的假指紋,而是軟體合成的假指紋圖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向:

研究點1,軟體合成器如何能體現具體指紋傳感器的噪聲特性?

研究點2,如何設計假指紋特徵分布來針對性的測試算法?

研究點3,如何調整合成策略來產生不同等級的測試庫?

研究點4,不同測試庫的測試結果如何統一為安全性量化評估?

精彩問答

Q:匯頂的IFSTM 技術見龍不見尾,目前有投產嗎?另外,這個技術量產的關鍵難點是什麼?

A:IFS不是指紋傳感器的類型,而是手機工業設計的一種方向。按匯頂的意思,把電容指紋傳感器放在玻璃下面。因為匯頂做觸屏,這樣一結合,一張玻璃兩個產品,就沒別人什麼事了。但對手機設計而言,這樣並不好。

所以IFS不是技術概念,而是插手了手機設計,但並沒有被主流手機接受

Q:鑑於指紋本身的差異性以及指紋識別技術的多樣性,行業是不是應該要形成一個規範?

A:規範是有必要的。尤其是我這樣的研究背景很強的參與者。畢竟江湖功夫咱不到家,按技術規律規範著來,比較有競爭優勢。規範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拉鋸戰,各方博弈的後果,最後誰大呢?傳統看法是誰份額大誰就有事實標準。

但有時也未必,因為涉及安全,安全是非常理性的規範性,否則就要遭遇大賠償。跟金融業比起來,指紋識別技術供應商都算不得什麼控制力,金融業是規範的需求方,不具備制定規範的技術能力。所以這事有得搞。

Q:之前業界也在呼籲幾種生物識別技術融合的方案,原則上安全性應該會有所提高,現在業界有沒有相關的案例?以及技術難點在哪?

A:這就和結合光學與電容搞得活體一樣,一高一低的結合不提高安全性。不過人行有個文件,安全等級是數技術手段個數的。從風控的角度,如果場景比較安全,那麼認證手段就會少。此時選擇最方便的一個讓消費者舒服。如果場景本身不靠譜,認證手段多上幾個,對提高攻擊成本總有點價值,所以如果生物識別手段上多個,會有主有次,有高頻有低頻。而不會相互牴觸。

如果非要說難點,只有兩個非技術的:第一,安全量化沒做到,金融業定不了標準。如果多模給100萬額度,單模給1000額度,立刻都多模;另外是成本,但節流問題沒有開源重要。

本期公開課視頻如下: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馮建江:指紋識別現狀與研究進展
    雷鋒網AI 科技評論按:2018 年 4 月 14 日-15 日,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圍繞「生物特徵識別」這一主題,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辦第四期「CSIG 圖像圖形學科前沿講習班」。會議整體內容請參考雷鋒網報導:CSIG 圖像圖形學科前沿講習班,曠視和中科院帶來生物特徵識別精彩報告(一)CSIG 圖像圖形學科前沿講習班,山世光等四位學者帶來生物特徵識別精彩報告(二)本篇文章為講習班報告第四篇,由清華大學副教授
  • 研究發現:「萬能指紋」可侵入1/3智慧型手機
    參考消息網1月2日報導 美媒稱,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人工指紋,他們說有朝一日可能被用來侵入日常裝置。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12月31日報導,美國紐約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2018年早些時候成功生成了被他們稱作「深度萬能指紋」(DeepMasterPrint)的人工指紋。
  • 京東方揭秘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小孔成像原理
    京東方揭秘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小孔成像原理 2019年07月01日 09:51作者:李普拉斯編輯:李芹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傳統的指紋識別是在手機中採用一個獨立的功能模塊,一般置於手機的實體Home鍵中。但隨著全面屏的流行,為了實現手機的高屏佔比,一種全新的指紋識別技術——屏下指紋識別技術應運而生。京東方(BOE)經過不斷地技術創新和突破,已經推出了屏下指紋識別方案,那它究竟是採用了什麼原理呢?
  • 【報告】智能終端指紋識別行業分析
    一、生物識別採集方式:隨 著移動互聯、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浪潮的到來,傳統的一些對人的認證識別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 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臉象、虹膜等)和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步態等)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鑑定,成為大勢所趨。
  • 手機指紋識別不靈敏了怎麼辦
    手機指紋識別為什麼會不靈敏   回到指紋的質量上來,這必須先普及一下指紋識別的技術標準。作為在公安、安防等領域應用了30多年的成熟的傳統技術,指紋識別有明確的技術指標,就是FAR(False Accept Rate)和FRR(False Reject Rate)。   FAR是誤識率,指接受錯誤的指紋的機率。   FRR是拒識率,指拒絕正確的指紋的機率。
  • 新研究發現假指紋解鎖手機通過率高達80%
    雖然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指紋解鎖的門檻也越來越高了,但指紋識別依舊沒那麼安全。事情還要從Talos Security Group 的一項研究成果說起。假指紋通過率高達 80%近日,據外媒報導,Talos Security Group 做了一個研究,他們花了 2000$ 在幾個月內測試了蘋果、微軟、三星、華為和三家鎖製造商提供的指紋認證。
  • 八大角度讓你讀懂指紋識別
    二、指紋識別的原理指紋識別技術包含有以下兩種主要的識別技術:第一種是採用不同指紋圖像統計對比的方法;第二種是採用指紋圖像本身固有的特徵信息進行比對的方法。第一種方法主要是將兩幅指紋圖像進行統計對比,查看他們之間相似度的大小,根據大小來判斷這兩幅指紋是否取自於同一個人,從而實現身份識別的作用。
  • 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
    作者: 51Touch     時間:2018-07-15     源於:semidata    總點擊: 【導讀】:生物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臉象、虹膜等)和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
  • 指紋識別技術的發展前景及四大類型
    上世紀90年代,指紋識別技術就在國內興起,當時應用僅限於刑偵領域,它可以提高公安機關破案率,同時節省了很多成本。但指紋識別技術在刑偵中屬於「不知主體」的使用,「比對」需要通過大型機處理,價格和時間的成本都比較大。所以指紋識別常常只作為刑偵的輔助手段,應用不夠廣泛,市場份額極為有限。
  • 特工A指紋識別怎麼破 指紋識別圖文教程
    下面是18183小編就帶給大家的指紋識別圖文教程,一起來看看吧! 指紋識別圖文教程 把捲紙放到鋼琴中,然後跟著教學彈3遍鋼琴。 將黑客道具放入指紋識別裡,然後開始出現五列不斷滾動的數字,找到每一列出現的白色數字。
  • 原來指紋識別有這麼多類型
    指紋識別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之一。早在唐宋期間,指紋已經用於文書契約和司法審判中。現代的指紋識別技術經歷了多年的積累,已經非常成熟,主要表現在司法、公安和門禁領域,近幾年來,指紋識別也被廣泛應用在保密櫃領域。什麼是指紋識別?
  • 僅中國有屏下指紋技術嗎_中國指紋識別技術公司匯總
    進入2016年,指紋識別技術也逐漸開始在千元以內的低端智慧型手機上普及開來。 2016年手機行業最大的黑科技莫過於雙攝和全面屏了,實現全面屏最大的困難之一是指紋識別,背部和側邊體驗不佳,實現屏下指紋識別成為業內共識。全面屏意味著指紋識別要麼集成於屏幕下方,要麼放置於手機其他位置(如背部或側邊等),比如三星S8為了使用驚豔的全面屏,不得不將正面指紋識別移至背面。
  • 聯手京東方,高通努力復活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
    如把單獨的指紋識別模組,與顯示屏整合的各種屏下指紋技術和屏內指紋技術等,都被所有的指紋識別技術廠商給嘗試過了遍。  事實上,接觸式指紋識別技術,不管是電容式也好,還是超聲波式也好,甚至是屏內的光學指紋識技術也好,從原理上來講幾乎都是一樣的。
  • 手指指紋解鎖主要是光學和超聲波指紋技術,哪個更安全?
    那我們先說超聲波指紋解鎖吧?現在用到超聲波指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比較少。超聲波指紋解鎖的意思就是:「利用超聲波的反射採集指紋圖像,來進行解鎖」。這種技術識別率特別高,而且安全性也高,使用這種技術的手機議都不需要點亮屏幕,就可以直接解開手機鎖了。而且功能性和穿透能力特別強,在強光下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 中國古代沒有指紋識別?籤字為什麼要畫押按指紋?
    雖然在近代刑偵司法領域,指紋識別技術的應有,也就只有一百來年時間。但早在1927年時,德國學者海因德爾就在其著作《世界指紋史》裡就做出重要論斷:中國是全世界最早發明並採用指紋識別技術的國家。第一位採用指紋鑑定技術的人,則是公元650年時的中國唐代學者賈公彥。指紋識別技術,放在中國古代,可謂歷史悠久。
  • BOE(京東方)推出高解析度屏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
    BOE(京東方)日前推出了可應用於AMOLED顯示領域的屏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為全面屏手機帶來更好體驗。當前,屏下指紋識別成為屏幕指紋技術的主流方案。據悉,BOE(京東方)研發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採用小孔成像原理,提升解析度的同時,還能讓智慧型手機實現更高的屏佔比。相較於其他光學式屏下指紋識別技術,BOE(京東方)指紋圖像解析度高達800PPI,可實現汗孔級識別精度,對假指紋有效檢出率高達99.3%,不僅安全性高,還適用於溼手指、高低溫、強光、屏幕貼膜等多種應用環境。
  • BOE(京東方)推高解析度屏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
    全面屏手機市場的爆發,讓屏下指紋識別技術日漸成為高端旗艦手機的標配。日前,BOE(京東方)推出了可應用於AMOLED顯示領域的屏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為全面屏手機帶來更好的體驗。當前,屏下指紋識別成為屏幕指紋技術的主流方案。
  • 手機指紋解鎖改善了我們的生活,那麼其工作原理是什麼呢?
    如今的智慧型手機都配備了指紋解鎖功能,安全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有屏下指紋、後置指紋以及側面指紋三種解鎖方式。今年發布的手機大多採用了屏下指紋解鎖,側面指紋與後置指紋解鎖的手機較少;由此看來,屏下指紋解鎖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指紋解鎖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 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真的能代表生物識別技術嗎
    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並非最好的生物識別方式 從應用趨勢來看,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但是從技術角度和安全性來說,兩者均不能算是理想的生物識別方式。在生物特徵識別領域,分為第一和第二代識別技術,上面所說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DNA識別以及籤名識別、聲紋識別、步態識別都屬於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
  • 指紋鎖有什麼好的,值得買嗎?
    光學指紋頭的缺點: 1.防偽性能無法解決,安全性存隱患 由於光學指紋頭的用的是光的全反射原理,所以光學指紋頭無法辨別指紋的真偽,如果用戶的指紋被有心人獲取並仿製,則容易矇混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