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重在修心,有的僧人選擇入世修行,而有的則選擇出世修行,這些都是他們的心性使然,但是他們都有著「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慈悲精神,他們用佛法的智慧,來引導人們內心走向寂靜,從而遠離世間的煩惱。
面對世間的紛擾,人事的無常,人們的內心慢慢的變得浮躁,從而失去了那份純真之心,都渴望尋一處清淨之地,來淨化自己的內心,而能慈法師,就想建造這樣一座道場,讓人們在忙碌的時候,還能夠得到一種心靈的寄託。
能慈法師是一位80後的佛教僧人,自幼與佛結緣,後因緣具足,得以皈依三寶,在資國寺出家,至今出家已經20年,在這期間,他不僅一心向佛,而且還言傳身教,講經說法,讓人們正信佛法,同時還建寺安僧,四處廣結善緣,受到人們的尊敬。
在一次機緣下,2018年,他獨自一人來到深山裡的慶田寺,被這裡的清淨、祥和所薰陶,看著千年古寺所蘊含的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四周一片祥和之景,此刻的他發願要建造一座可以讓人「發呆」的水月道場。
慶田寺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白塔鄉塔裡村,在公元894年(唐乾寧元年)由清溪僧人所創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歷經歲月的洗滌,毅然佇立於此,讓我們見證了它千年的文化歷史和濃濃的佛教文化氣息。
能慈法師來到這座千年古寺,彷佛在耳邊聆聽到了千年前的經唱,還有那悠久的鐘聲響起,在此刻內心是無比的寧靜,本著慈悲之心,便內心想要建立一個供人「發呆」的道場,讓人們在這裡感受不一樣的內心世界,從而讓人們內心趨於平靜,遠離煩惱和羈絆。
能慈法師每天都會在千年古寺誦經、打坐、禮佛等等,在平時還會自己種菜,在農禪勞作中,來領悟佛法。
還會把身邊的一切,用照相機拍攝下來,對於他來說,能夠記錄身邊的點滴,比如花、草、樹木、鳥類等等,這些也是對佛法的一種感悟,正所謂:「心中有佛、處處皆佛」。所處的任何地方都是修行的道場。
在日常中,能慈法師還會抄經,他認為在抄經的時候,自己的內心比較祥和,在讀誦時,方能感悟佛法的智慧。
閒來無事時,還會煮上一壺茶,伴著雨聲和鳥叫聲,體會這一方天地的獨特魅力。
在這樣寧靜、祥和的千年古寺裡,能夠融入大自然,讓自己置身其中,在這一刻,內心只有一顆祥和、虔誠之心,仿佛此刻來到了一處世外桃源。
寺院是僧人修行和弘法利生的場所,每個人的機緣不同,選擇的修行法門不同,但是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才是最重要的,面帶快節奏的生活,人們每天忙碌著,能慈法師希望建造一個「發呆」的道場,讓人們在這裡可以放下一切,身心完全放鬆,好好的思考人生,和大自然能夠融合,方能體會內心的祥和,從而的解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