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結局了,但評分卻從開局的8.0+跌落到7.0,且可能還會持續下跌。
評分降得這麼快,很大原因是爛尾,故事結尾不得人心。
開播之初,《三十而已》被稱為都市女性群像劇,旨在幫助現實中的女性朋友們戰勝年齡帶來的焦慮感。但實際上,《三十而已》也沒能脫離俗套,仍是一部受精英思維影響的雞湯劇。
現有的結局,讓多數觀眾感到意難平。
刷屏、犯眾怒甚至被張萌點名diss的林有有全身而退;顧佳不僅要收拾許幻山丟下的爛攤子,還要反思自己在婚姻中的不足之處。
鍾曉芹和陳嶼復婚了,此前的種種矛盾都隨著復婚被拋在腦後。
明明可以走大女人路線,編劇偏偏讓鍾曉芹變成小女人;明明可以是勵志劇,偏偏變成偶像劇。到了最後,始終活在臺詞中的婆婆反倒成了贏家。
王漫妮的所作所為也很難讓人理解。
歷盡千帆,終於熬到了出頭之日,結果這時候偏偏腦袋一熱,一定要另闢蹊徑,讓人覺得自己不一樣。電視劇中的出國留學永遠都那麼容易,不禁讓人產生誤解。
對於王漫妮的迷惑行為,江疏影本尊出面解釋。
看似不切實際的選擇很真實,但事實上,「不切實際 」和「真實」完全是兩碼事,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真實,但不能「不切實際」,歸根結底,這又是一碗過於理想化的雞湯。
看完劇有沒有發現,顧佳、鍾曉芹和王漫妮不幸的源頭全與「男人」有關。
她們就像生活在當代都市中的「祥林嫂」,處處都在傾訴著女性生活的不易。《三十而已》中三個主人公的生活很真實,但對比自己的人生,卻存在很大差異。
顧佳說「生孩子是件特別糟糕的事」,這是她站在自己立場得到的結論,也是給鍾曉芹的忠告。
但顧佳和鍾曉芹卻是兩類人,鍾曉芹也不會因為顧佳的一席話就放棄生養。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仍根深蒂固的存在於當代女性的思想中。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法站在顧佳立場看問題的人,反而會覺得顧佳三觀不正。
不論窮人還是富人,都有自己的煩惱。但富人的煩惱,對於不在同一社會階層的窮人來說,可能一輩子都難以理解。
暴發戶可以為了挽回出軌丈夫的心豪擲百萬來彌補自己受傷的心靈,同時也讓觀眾認識到,富人的消費觀到底有多麼喪心病狂。
必須承認,這樣的戲份很真實但不接地氣,對於一直為生活奔波的貧苦大眾來講,顯得很遙遠、讓人觸不可及,想擁有煩惱都成了一種奢侈。
說句實在話,《三十而已》中三位主人公中的任何一位,她們的生活水平遠遠高於守在電視機前追劇的絕大多數人,她們當下的焦慮,很多人都無法感同身受,僅僅是看熱鬧而已。
那些一直誇《三十而已》好、真實的人,捫心自問,自己當下的煩惱、焦慮是不是會隨著工資水平增加而減少,感情問題平淡是主旋律,轟轟烈烈反倒顯得遙不可及。
唯一能感同身受的一點,是王漫妮孤身一人在大城市打拼,積勞成疾時在醫院只得自己面對。但這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想要人前顯貴必要人後遭罪。
歸根結底,《三十而已》仍是一部打著女性標籤的雞湯劇。
若王漫妮沒選擇出國留學、繼續在大城市打拼;鍾曉芹沒和陳嶼復婚,在作家的路上越走越遠;顧佳果斷離婚,林有有沒能全身而退;要遠遠好過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