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啟功大師的書法作品,讓朋友也幫助收集,不想朋友竟然在河西走廊的大沙漠裡為我拍回了啟功的超級榜書。《鳴沙山》作品是啟功體作品,遠遠欣賞一下,太漂亮太氣派。朋友講這幅啟功大師的作品矗立的絲綢之路上人甘肅「敦煌景觀名勝--鳴沙山」。據說還有另個一幅啟功作品叫做《鳴沙山月牙泉》,朋友說將另外拍回高清作品與書友們共享。
在大沙漠裡有啟功大師的書法作品,以前不知道,刻進沙山巖石的啟功書法,也許它的氣質將永遠存留在那片大地上,永遠地薰陶著走過它身過的每一個人。當然還包括象我們這樣從遙遠地方觀賞到他風格的人們。

啟功大師的作品留在曠野之間,其作品偉岸氣息才一瀉千裡。「鳴沙山」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章法無可挑剔,其中不光是啟功大師的布局老沉,而雕刻師設計更是用心。雕刻師將作品整體偏右放置,並不布局在巨石中分線上,一個「鳴」字還一部分布在突出的稜角處,反倒顯得有了一隻大鳥頭的形態。啟功創作「沙」字最後一撇成為主筆,右下角本來出現了部分空白區,而下邊的「山」字橫臥處理,「山」字末筆豎近似成「樹」,平衡感立即回到眼前。
筆者只是想,要是啟功大師用楷書寫會出現怎樣的風格呢?

田英章先生的工楷《高山流水 白雪陽春》這幅作品是筆者經賞觀摩借鑑的臨本。「高山流水,陽春白雪」是大家常用順序,但田英章先生將這幅作品改變了一個順序,流水與陽春成了主題,也有了新的特色。工楷的四平八穩,位置均分,章法經典。在結構上,各字的筆畫都將筆畫線段從起筆至收筆,著墨精細變化,改變了作品的整體面貌。其中「白」字兩處留下開口,「高」字上下比例成上長下短,「春」字頭部快吞食了整個日字......這些不均衡處理,反而讓整幅作品有了動感。
作品置於讀者面前,是不是給你一種鏗鏹有力的感覺了?

《立身苦被浮名累 涉世無如本色難》這幅作品是啟功先生哲理詩作。啟功大師借詩作書法展示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案例不少。作品意境深遠,自然如同梵語。而書法特色上,「如」字最有楷書特點,在筆者看來,這也是作品中筆者最多臨習的一個字。

《門無俗客 室有藏書》這幅作品也是田英章先生哲理感悟吧。「室有藏書」代表的是作者對藏書的感悟。書法是一門寫字的藝術,通過書法作品展示創作者的生活感悟,有時蘊含其中的生活感悟才更讓書法欣賞有了新的魅力。
也許,對於書法人而言,作品的感染力也源於書法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