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古代的「積木」,揭秘鬥拱的故事

2020-12-04 西安新豆遊學

三大問題,一個對策

鬥拱(dǒu gǒng)

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

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

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

合稱鬥拱

鬥拱位於屋頂和立柱之間

起到將房簷的重量傳遞到立柱的作用

重要的或是紀念性的建築

大都有鬥拱存在

(北京·天壇 祈年殿)

(大理·古城 五華樓)

(韓國首爾·景福宮 興禮門)

鬥拱之於中國古建

如大熊貓之於中國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都為之傾倒

他們與鬥拱之間

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

佛光寺鬥拱

20世紀30年代

幾位號稱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的日本學者

得意洋洋地對外宣稱:

中國大陸已經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構遺存了

要想看只能去我們京都、奈良!

這個狂妄的臆斷,

讓國人顏面掃地,

卻得到當時世界範圍內

絕大多數古建築學權威的認同

最古老的中式木建築結構

竟然只存在於日本?

研究中國古代建築

竟然只能由日本人完成?

梁思成夫婦徹夜難眠

一日,他們看到

《敦煌石窟圖錄》中披露的

敦煌第61號洞窟兩張唐朝壁畫

「大佛光之寺」

這幾個字就像一道閃電

一下劈開了茫茫暗夜

事不宜遲

梁思成夫婦帶上助手

一個拖著傷腿,一個忍著肺病

用上各種交通工具

風塵僕僕趕赴山西

「快看那!」

林徽因突然大叫一聲

餘暉映照的蒼山林海間

竟然露出了雄偉的半邊鬥拱

「鬥拱高度約等於柱高的一半」,

「屋簷出跳深遠」···

為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鬥拱

梁思成還忍著腿傷

搭起高高的架子

爬到屋頂上一探究竟

林徽因在大殿塵封千年的大梁上

找到了和殿外經幢記載相同的

佛光寺修建年代

以及寺院的出資建造者

鬥拱是東大殿絕對的主角,

它雖然只有簷柱的一半高,卻有著威壓之勢,

它縱橫恣肆,是美木的精魂。

在這裡,是鬥拱而不是屋頂塑造了建築的形象

中國古典建築中的鬥拱藝術在佛光寺發揮得登峰造極

——梁思成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鬥拱只是建築裝飾物

而研究證明

鬥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

而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

這結構技術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歷史

遇有強烈地震時

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鬆動」卻不致「散架」

通過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

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

實現「牆倒屋不塌

從而起到抗震的作用

四川平武縣報恩寺廣場

在2008 年5 月12 日震後

成了平武縣城居民的臨時避難所

它建於1460 年(明天順四年)

歷經1536 年、1618 年、1657 年、1786 年

以及1976 年的數次大地震

再次遭遇汶川地震的影響時

它的木構造脫榫,牆體開裂

但沒倒塌,更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山西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

全塔沒用一顆釘子

整座木塔耗盡3000立方米

2600多噸紅松木料

全部以榫卯結構相接

54種鬥拱遍布塔身

在近年的歲月中

應縣木塔曾遭受了多次地震襲擊

兩百多發炮彈與槍彈擊中

木塔曾大幅度擺動,風鈴全部震響

仍巍然屹立

小小鬥拱,立鼎萬鈞

技術上構思巧妙,制式縝密

美學上神秘莫測,奪人心魄

是集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於一身的特殊藝術

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

可稱是中國古建築的靈魂

是中國古建築獨有的魅力

在歷史舞臺上散發著瑰麗的光芒

了解古建築、榫卯結構和鬥拱的相關知識

親手解構和重組一個清代鬥拱

體驗和感受這個結構的魅力

小巧精緻的鬥拱

質感古樸,造型奇特

與外國人交流時拿出來互動展示

提起中國時不再是陳詞濫調的

四大發明、京劇熊貓、北京奧運

還有真實可觸的古建鬥拱

相關焦點

  • 賣房賣車投入鬥拱積木開發,用一年半時間還原佛光寺,他把中國古...
    轟轟的打磨聲中,昂和鬥在工人手中切割成型,做好的鬥拱積木排列得像等待接受檢閱的兵士。這是劉文輝為之奉獻和奮鬥的事業。說事業可能還不夠準確,他以一種虔誠在做鬥拱積木。「我們回不去古代,但是我們可以用有溫度的產品來傳承。」去年5月25日,武義縣桃溪鎮陶村延福寺,在央視的鏡頭下,劉文輝用一塊塊木頭搭起了這座始建於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國時期的建築模型。
  • 《「鬥拱」積木》等獲故宮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金獎
    武駿宇《「鬥拱」積木》、李蕾《回形針的故事》、北京弘華之錦服飾有限公司《「雲起如意」領帶》3個作品獲得金獎。另外還評出銀獎6名,銅獎9名,優秀獎30名以及特邀設計師獎6名。據介紹,大賽獲獎作品共同特點是故宮文化元素突出,創意構思新穎,兼具普及性、趣味性、實用性。此次設計大賽去年8月發起,旨在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88周年。
  • 古代建築物中的鬥拱
    大家好,前面的課程我們認識了古代建築上的屋頂形式和屋簷上的小獸,今天我們來認識中國古代建築中獨有的構件——鬥拱。鬥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建築構件。鬥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鬥拱的實例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四龍四鳳銅方案,而早期鬥拱形象在戰國採桑獵壺及漢代墓闕、壁畫上均可見。鬥拱是由方形的鬥、升、拱、翹、昂組成的,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過渡的部分。大同市博物館北魏二廳展出的北魏尉遲定州墓石槨(如下圖),其中的建築構件鬥拱就是一鬥三升拱。
  • 匠心傳承——中國古代建築之鬥拱
    如果說,中國建築中榫卯是其靈魂,那麼鬥拱就是它的頂梁柱,一層一層架起了那些富麗堂皇的建築,歷經千年的古建築中,鬥拱依舊默默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鬥拱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四龍四鳳銅方案鬥拱的流程並不複雜,鬥上置拱,拱上置鬥,然後如此往復,鬥拱便被造了出來。鬥拱在中國木架結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的演變可以看作為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形制演變的重要標誌。
  • 榫卯之美,也是鬥拱之美!
    眾所周知,古建築中比較常用到的正是鬥拱結構。鬥拱,很多人把它稱為古建築的靈魂。它不僅造型美觀大方,還能讓建築無比堅固,在狂風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侵襲下依然挺立。那你知道嗎?其實,鬥拱結構就是一種榫卯結構,而榫卯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工業領域的重要結構,基本涉及所有的工業製造,如建築、家具和其他器械等。
  • 鬥拱,中國建築獨有的魅力,成就「東方版樂高」
    鬥拱ATR獨具一格中國的古建築凝聚了傳統哲學所閃爍的靈氣。鬥拱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頂、額枋和簷檁間或構架間,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鬥拱。鬥拱 ,是一種集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於一身的特殊藝術,,在美學和結構上它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除了構思的巧妙和制式的縝密外,它那奪人心魄的裝飾美和形式美,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鬥拱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可稱是中國古建築的靈魂,是中國古建築獨有的魅力,在歷史舞臺上散發著瑰麗的光芒。
  • 榫卯之美:鬥拱是怎樣「煉」成的?
    大家在欣賞古建築的美感時,一定會驚嘆於鬥拱的複雜,鬥拱是古建築的重要構建,無論是磚石建築,還是木構建築,我們都能看到鬥拱的影子。甚至是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為了體現出傳統的設計理念,也裝飾上鬥拱,使其看起來具有古典美感,可見鬥拱與古建築真是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不過鬥拱最開始的作用可不是裝飾,它是一種重要的結構構件,能使古建築的屋簷伸展,看起來像一把撐開的傘,大家不妨想一想傘的斜撐的樣子,就能明白鬥拱的作用了。那麼鬥拱的結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國產積木的春天,到底在哪裡?來自積木圈子的思考
    另外,目前這種分工,並沒有很實在的為咱們中國積木圈子玩家帶來便利,反而為原來的積木廠家帶來了更大的利益。畢竟現在開個廠,做好銷售渠道和修改下設計(你懂我意思),就可以量產了,連生產線都不需要了。 而實際上大家有很方便的想買什麼零件就買到什麼零件嗎?沒有,而且一段時間內也不會有,因為這太虧錢了。
  • 他40歲從頭開始,考上研究生,將中式積木賣給全世界
    《南禪寺香爐》框架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簷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鬥拱則是這種框架結構建築的一個獨特構件。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託座,將屋簷的荷載經鬥拱傳遞到立柱上。「牆倒屋不塌」就是這個意思,古代宮殿、寺廟正是因為鬥拱,才有了那恢弘的龐大屋頂。
  • 90後創客用積木還原福州古厝
    還原飛簷鬥拱並非易事水西林位於福州高新區南嶼鎮,有8座氣勢恢宏的明代大宅。受中國傳統建築獨有的榫卯結構的設計理念啟發,結合樂高積木的創意玩法,一群90後年輕人挑選了水西林文化街區中最具代表性的林春澤故居(又名「六朝大老」),運用3D列印技術將古建築完整復原後,再分割成50多個部件,設計出這一積木產品。
  • 星堡積木新系列 盛世唐朝系列積木之鎮遠坊
    星堡積木曾經以一套開創性的中國風原創拼搭積木題材中華街席捲市場,雖然之後星堡也繼續了第二彈中華街系列,但是因為更換了設計團隊的關係頗有種得其型不得其神的感覺。這次星堡再次和中華街第一彈的設計團隊墨笛文化聯手推出了全新的國風積木玩具—— 盛世唐朝系列。
  • 揭秘!帶你走進啟蒙積木工廠
    考考大家:一盒積木是怎樣誕生的?從上圖可以看到,在經歷了開模、注塑等等複雜的工序之後,才誕生了積木迷們喜愛的啟蒙積木產品。如此多形狀和顏色不同的積木顆粒,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呢?為了滿足大家一直以來的好奇心,小蒙送上一期工廠揭秘,帶大家在線雲參觀~1、生產基地啟蒙積木品牌創立於1994年,源自1982年創立的華信塑料模具廠。總部坐落於世界玩具之城——汕頭澄海。截止目前,我們已在汕頭澄海建立4個生產基地。
  • 中國傳統建築中柱子與鬥拱的演變
    中國傳統建築中柱子與鬥拱的演中國傳統建築木構架體系中,鬥拱是用在柱頂、額枋和屋簷或構架間。宋《營造法式》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稱為鬥拱。本篇我們來討論中國建築上的一些主要構件的形制問題。相對於咱們以前討論的建築的平面、高度、文字演變等宏觀問題來說,這些具體的東西可能會更好玩兒一些吧。
  • 掌握鬥拱,就是擁有了回到古代的金鑰匙?你怎麼看?
    從小看古裝戲,穿越劇長大的我們,都曾幻想過回到古代。每每提到古代,似乎我們的腦海裡總能出現各種遐想。甚至還有人認為掌握了鬥拱,就是擁有了回到古代的金鑰匙。這究竟設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所以,很多人想穿越回古代,大部分都是想去紫禁城裡逛逛。回到正題,為什麼說鬥拱是回到古代的金鑰匙?這句話其實體現出的是鬥拱對於古建築的重要性。
  • 鬥拱,中國建築之精華
    這一篇主要講一講鬥拱。鬥拱,中國古代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由鬥、拱、翹、昂、升五個基本部件組成。明清時期,鬥拱的結構作用已逐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誌。中國古典建築中最富裝飾性的特徵往往被皇家據為己有,鬥拱規定民間不得用。
  • 文物知識:超越國界的「中國古建築構件」——鬥拱
    鬥拱,是中國漢族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由鬥、拱、昂、枋等基本構件組成。方形木塊叫"鬥";弓形木塊叫"拱"(挑出的拱叫「翹」);"昂"是方向與翹相同,但向外一端特別長的條形方木;枋是鬥拱之間相聯繫的條形方木。
  • 中國非遺文創大賽落幕 榫卯積木、苗族手鐲獲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李曉偉 記者 李雅娟)10月25日,第二屆中國非遺文創大賽在貴州丹寨萬達小鎮落幕,為期9天的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至此結束。(主辦方供圖)此次大賽共有來自全國31個省份的1206件作品參賽,入圍複賽的500件作品在丹寨萬達小鎮進行路演評審。其中,中國古建築榫卯鬥拱積木以巧妙的創意獲得綜合組首獎;來自法國的參賽選手設計的中國苗族手鐲獲得了命題組首獎,其靈感源於苗族刺繡。本屆非遺文創大賽還引入市場評審,更注重非遺產品創新和市場開發。
  • 鬥拱結構古代建築抗震等級工作能力的根本所在
    談起「鬥拱結構」,許多人將會不太熟。可是由它託抬起的廊簷廊閣,卻在我國震撼上千年、眾所周知。鬥拱結構,別稱鬥拱、鬥科,是漢人工程建築獨有的構造,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鬥拱結構的原型。藏匿於綺麗屋簷的鬥拱,默默無言,鬥轉星移間支撐點我國古建築結構歷經風雨滄桑。
  • 巧合積木:用榫卯積木的方式讓孩子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經歷了今年的疫情,巧合積木的團隊今年更加忙碌。11月6日,群星MARS創新創業大賽上,進入的決賽的巧合積木路演結束後接受了DoNews的採訪。創始人王然告訴DoNews:「今年團隊的人越來越多,今年新招了二十多個人,投資人也由去年的一兩個增加到四五個。」
  • 飛簷鬥拱的魅力:支撐中國古建築數千年
    說到「飛簷鬥拱」,有些人可能不熟悉。然而,由它升起的飛簷廊亭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幾千年了。鬥拱,又被稱為邦邦邦和道克,是漢族建築中一個獨特的結構。早在戰國時期,鬥拱的雛形就出現了。隱藏在華麗的屋簷下,沉默不語,支撐著中國古典建築走過滄桑。鬥拱在唐代成熟,後來成為一個特殊的皇家建築結構。到了明清時期,它起了更大的裝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