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輿論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成就 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2020-12-08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國際論道)

  11月19日,外賓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參觀上海外灘實景模型。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分為偉大的變革、壯美篇章、關鍵抉擇、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六大展區,以圖片、視頻、文字、沙盤模型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現了40年來中國社會的大變革,人民生活的大變遷。

  「中國政府組織的這場展覽展示了中國40年的發展成就。」西班牙埃菲社報導稱,「經濟改革改變了中國,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發展成就及世界意義,紛紛探尋其中蘊含的智慧和經驗。

  關注「中國奇蹟」——

  「仍在開足馬力前進」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回首過往,人們不得不驚嘆於這段非凡歷程上大大小小的裡程碑事件。」新加坡《海峽時報》歷數改革開放40年來的精彩瞬間,由衷感慨,「世界上沒有一個角落未曾感受到它的影響。」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奇蹟: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這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案例。」研究不平等問題的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這樣描述這一「中國奇蹟」。

  中國的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眾多外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觀察中國,報導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性劇變。

  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關注到,2010年至2015年間,中國在本國以外的直接投資增加了一倍。2016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者,並進行了一系列引發轟動的收購,如國有企業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瑞士化工業巨頭先正達,家電業巨頭海爾收購美國競爭對手通用電氣的家電部門。

  「中國的經濟騰飛雖然很難具象描述,但可以用一系列的數字來展示。」據德國《時代周報》網站報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數位化已經很成熟。截至2016年底,已有7.3億人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本上網。4.7億人已經開始使用無現金支付,未來這一數字將達到5億,幾乎所有的付款交易都將通過智慧型手機完成,中國正在走向無現金社會。

  「在40年前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後,現在的中國仍在開足馬力前進。」新加坡《海峽時報》的報導聚焦於中國清潔能源的發展。「以太陽能為例,中國在全球獨佔鰲頭。中國曾計劃到2020年使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5億千瓦。它在去年就超過了這個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了3年。中國一個月新增的光伏裝機容量就接近澳大利亞的整個光伏裝機總容量。」

  法國《巴黎日報》則重點解讀中國的脫貧成就。報導稱,改革開放40年來,按照現行聯合國標準,中國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全國貧困發生率降低到了3%左右。2018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將投入510億歐元用於農村發展。預計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實現全部脫貧。

  探尋「中國智慧」——

  「制度與技術雙引擎」

  在驚嘆中國發展奇蹟的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秘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許多外媒和學者紛紛撰文,探尋其中蘊藏的「中國智慧」。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這一龐大轉型進程的管理大有益處。」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的文章直言,「黨員幹部的思想在短時間內發生轉變,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一步步融入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當中。現在,14億中國人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逐步使夢想變為現實。」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智慧得到了許多外媒和學者的認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確保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非常牢固。」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中國教授託馬斯·海貝勒與哥廷根大學學者阿爾敏·米勒聯合發布的《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報告指出,面對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新問題和新挑戰,中國政府的政策體現出積極性和前瞻性。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曾發文稱,過去5年,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一直在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改革,促進經濟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

  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的文章還分析指出了其他幾大原因。概括來說,一是「用發展經濟縮小差距」。二是「允許原有的國有結構與相對活躍的私人活動並存,民營經濟充滿活力」。三是「重新鼓勵國內學者到國外去交流學習」。四是「隨著逐步開放,把世界經濟革命實時引入國內」。五是「著名的『五年計劃』不僅確定發展的節奏,也關乎未來幾十年的願景」。

  「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使中國擁有了高增長的堅實基礎;2001年中國加入WTO促進內外市場的融合,帶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英國《金融時報》看來,在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這是兩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事。

  此外,《金融時報》還提出,「中國的商業繁榮擁有制度與技術的雙引擎。」一方面,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走向法治,財稅體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逐漸釐清。另一方面,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齊頭並進,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天主教大學網站的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特色是設立經濟特區。

  巴西UOL新聞網的報導持有類似的觀點,「中國工業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設立經濟特區和建立自由貿易區。」

  借鑑「中國道路」——

  「為人類發展貢獻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向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展示出一條走向現代化的獨特道路,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正如波蘭華沙大學歐洲中心主任博爾丁·波拉切克日前在波蘭《新思想聯盟》網站上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寫道的,「中國改革開放為人類發展貢獻了重要經驗和財富,對全世界尤其是正在探索發展路徑的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借鑑「中國道路」正在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奈及利亞《抨擊報》近日刊文指出,中國40年來不屈不撓的改革和開放向世人昭示,無論面對如何嚴峻的挑戰,人類都擁有改變其自身狀況的強大潛能。儘管中國的經驗不可複製,但中國確實能為非洲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非洲能夠從中汲取不可或缺的深刻見解以推動其自身可持續增長和包容性發展。

  「很羨慕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來自印度、在中國生活了8年的媒體工作者巴科認為,中國致力於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中國在減少貧困、區域均衡發展、增加就業等方面的經驗也將為印度等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啟示,「期待中國分享國家治理的智慧,讓更多人受益。」

  「中國正在迅速擴大軟實力。」德國《世界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許多國家將中國視為比西方更好的榜樣,這些國家不僅包括中東國家,還有墨西哥、智利、秘魯、巴西等拉美大國也正在轉向中國的新模式。」

  「是時候重新調整我們的方向了。」奧地利外交部長卡琳·克奈斯爾表示。據奧媒報導,她在其最新出版的《交班》一書結尾提出了一個建議:「計劃繼續深造的年輕人更應當把海外學年放在中國,而不是英語國家。」

  「大約40年前,中國啟動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時,它從新加坡等國那裡汲取經驗;然而現在兩者開始互換角色。」新加坡《海峽時報》的文章《是時候對中國的突飛猛進有清醒的認識了》指出,新加坡政府一直在積極鼓勵新加坡人研究中國的發展,以便更好地藉助中國崛起的機遇。

  法國經濟周刊《新工廠》網站援引法國外貿銀行的調查報告稱,在經濟領域,中國制定了合理有效的長遠發展規劃,值得歐洲國家借鑑。報告還進一步從數字企業發展、金融管理、能源轉換和科技創新4個方面進行了論證。

  點讚「中國擔當」——

  「中國和世界互利共贏」

  「改革開放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也帶動了其他國家共同發展,促進了中國和世界的互利共贏。」在看完「偉大的變革」展覽後,多米尼克駐華大使查爾斯由衷稱讚。

  「21世紀始於中國的1978年」。這是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多年前的判斷,也是當今世界的普遍認知。

  「古巴分析」智庫網站認為,中國自1978年以來實行的改革開放,是過去40年世界經濟史上最劇烈的轉變過程之一,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

  「計利當計天下利」。在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始終與世界同頻共振,體現出負責任大國的世界擔當。從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到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到完成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宣布進一步擴大開放,到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更多地共享成果、更好地惠及世界,中國的貢獻行勝於言。

  在澳大利亞中國問題專家馬克林看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中國主張和平發展,在國際上贏得了人心,「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廣泛的積極影響,將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阿根廷《經濟學家報》認為,「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不斷升級。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有利於本國人民,也惠及他國人民。」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對非洲極其寶貴。」加納經濟學家保羅·弗裡龐認為,中國的崛起代表了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令全球格局發生改變。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中國不斷對外釋放開放的積極信號,提振了市場信心。

  俄羅斯塔斯社認為,中國堅持以改革措施和開放創新為基礎的發展原則,為中國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世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中國呼籲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凸顯它承擔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決心。

  荷蘭阿姆斯特丹商學院教授弗朗索瓦表示,中國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表明願分享推動經濟增長的成功經驗,願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一同分享發展機遇。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幫助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基礎設施,拉動當地經濟。中國與眾多國家的經濟聯動增長,有利於全球經濟朝著更加包容、平衡的方向發展。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各國專家學者高度評價改革開放成就 讚揚改革開放中的獨創精神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成功召開,各國專家學者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他們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和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創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塞爾維亞學者高度讚揚中國減貧成就】米特羅維奇是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政治學院亞洲和遠東研究中心創始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深入研究。她曾留學中國,並曾在南聯盟和塞蒙駐華大使館工作。她第一時間關注了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其中,中國的減貧成就令她印象深刻。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 中國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大踏步前進、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實現歷史性跨越。對於中國這40年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國際社會給予了高度肯定。菲律賓前總統、現任眾議長阿羅約:如果讓我來評價,我想用這個詞,就是「驚人的」。
  • 論中國改革開放的六大國際影響力
    [3]因此,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這個時間節點上,只有放在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的高度,才有可能為科學地評判40年改革開放給出足夠的理論高度、廣度和深度,提供歷史和現實的堅實基礎。筆者在此,意在從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速度、發展貢獻、發展引擎、發展道路、發展理念、民意反響等六大方面對其國際影響力試作探析。
  • 「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蹟」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外國專家學者認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人均GDP過萬美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蹟」。這證明中國選擇的發展道路符合本國國情,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  「14億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這是歷史上經濟最迅速獲得成功的故事之一」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的發展是當代社會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之一,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蹟。」義大利新絲路促進會會長弗朗切斯科·馬林焦認為,從曾經的積貧積弱一步步走向今天的輝煌,中國穩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體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 40年巨變是中國人民在人類發展史上創造的偉大奇蹟——政論專題片...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40年巨變是中國人民在人類發展史上創造的偉大奇蹟——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引發社會關注  新華社記者白瀛  水集二村位於青島萊西市區中心,是典型的「城中村」。  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全面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成就和經驗,11日至17日在央視播出,引發社會關注。  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舒展說,《必由之路》從歷史之約、關鍵抉擇、偉大跨越、力量之源、立國之本等脈絡,展現中華大地發生的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凸顯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和偉大成就,彰顯了「四個自信」。
  • 「中國取得的成就堪稱奇蹟」(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
    「中國取得的成就堪稱奇蹟」(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 原標題:   「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眾多寶貴經驗」  ——訪寮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部長宋瑪·奔舍那  本報駐泰國記者 孫廣勇 趙益普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作為中國的老朋友,我們全家都為中國的進步感到高興。中國和寮國,這是金子般的友誼。」
  • 李勇: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成就是一個「奇蹟」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 近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幹事李勇做客新華網國際高端訪談。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是一個「奇蹟」。 他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很多人評價說這是一個「奇蹟」,我覺得恰如其分。
  • 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思想縱橫)
    時隔6年,習近平同志再赴廣東考察調研,強調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很重要的一點是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正確認識和評價改革開放,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婦女事業發展:春風四十載 成就她事業
    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偉大實踐,中國婦女事業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億萬婦女與時代同發展、與祖國共奮進,撐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半邊天!展開40年我國婦女事業發展波瀾壯闊的成就長卷,一件件和婦女事業發展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不僅為推動中國婦女運動書寫了一頁頁濃墨重彩的華章,也註定在中國婦女發展史上成為一個個重要的歷史節點。
  • 中國改革開放成果必然惠及全世界
    非洲媒體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讚賞與欽佩。非洲媒體認為,中國改革開放釋放了中國人民巨大的能量,創造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也為世界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12月21日《人民日報》)   正如紐西蘭前總理希普利所說,中國改革開放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惠及世界其他國家人民。「中國改革開放成績對我們討論未來40年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鑑和參考作用。」
  • 「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奇蹟」——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經濟學...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6日 03 版)「縱觀全球經濟發展史,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種嘗試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比肩。」義大利經濟學家、博洛尼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羅密歐·奧蘭迪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 人民日報:改革開放,創造新的更大奇蹟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我們這一代人都是歷史的推動者、見證者、貢獻者「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再來這裡,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 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歷史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習近平總書記釐定了改革開放的性質,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
  • 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其次,改革開放完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徵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
  • 「理論面對面」汪玉凱:改革開放成就當代中國
    光明網訊(記者 張慕琛 陶媛)「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發生了歷史性巨變。197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最低時曾經到1.8%。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90萬億人民幣,折合3.6萬億美元,佔世界份額達到15%,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奇蹟。
  • 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高度評價了經濟特區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刻總結了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寶貴經驗,同時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寬廣視野,明確了新形勢下經濟特區建設的根本要求,系統闡述了新時代黨中央賦予深圳的歷史使命,為新時代經濟特區再出發指明了前進方向。
  • 泰國華僑華人積極評價中國改革開放成就
    連日來,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在泰華僑界引起高度關注,反響熱烈。 中國全國政協會議列席代表、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會長李桂雄表示,13日,習近平主席蒞臨我的家鄉潮汕地區,肯定、讚揚了海外華僑華人在不同時期對祖國的貢獻,習主席的講話感動了華僑、僑商,激發了僑胞的桑梓情懷和愛國熱情,令我深受鼓舞。感謝習主席和祖國對我們的深切關懷,我們對祖國的未來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 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堅定不移擴大改革開放
    「為穩定世界經濟注入信心和力量」——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堅定不移擴大改革開放  面對當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認為,中國不斷釋放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烈信號,並就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擴大進口和對外投資等作出一系列具體安排,為穩定世界經濟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注入了寶貴信心和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國市場充滿吸引力」  「中國全國兩會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
  • 見證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國際論壇)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脫貧攻堅是了不起的創舉,一個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將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老中是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夥伴。一直以來,中國真心誠意地支持寮國經濟社會發展。我對中國的減貧行動非常關注。
  • 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轉變及歷史性成就
    作者: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陶希東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翻開了新中國發展史上新的一頁,自此中國全面走上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發展道路。此時,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轉變和歷史性成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再創中國偉大輝煌的重要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總體來看,歷經40年的漸進式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以下四個偉大轉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一是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