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凌晨,攜帶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在內蒙古四王子旗預定著陸區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在返回器順利返回後,等待已久的搜索隊員迅速對返回艙進行了保溫處理,並且在返回艙外表面貼滿了各種能夠加熱的「暖寶寶」,但是卻流出了兩個大耳朵,網上大家議論紛紛,很多人調侃說這是在月球上遇到嫦娥了被丟耳朵後失落的表情,也有人評論說本來威風八面的返回地球,沒相當剛落地就給穿了大棉襖、貼了暖寶寶,還怎麼見人的羞澀表情,那麼嫦娥五號返回艙故意留出的兩個大耳朵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
其實對於這兩隻耳朵的具體作用是什麼有很多說法,有人說這是嫦娥五號返回艙返回地球時,減速傘減速的掛耳、也有人說這是返回地球後,吊車或者直升機吊運的專用「軟吊耳」,可以說具體作用是什麼的說法有很多,但是這兩隻耳朵到底是幹什麼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嫦娥五號返回艙剛返回地球還沒有貼暖寶寶和貼了暖寶寶之後的外表差異看出。
通過上圖可以明顯看出,嫦娥五號返回艙右側豎立起來的耳朵在沒有套住之前——真的是一塊突出的吊耳,右邊耷拉著的耳朵沒套住之前則是一個黑色的窗口。那麼根據這兩點就可以具體來分析一下這個突出的吊耳和黑色窗口到底是什麼了。
首先從右側豎立起來的耳朵說起,在沒套住之前可以清楚看清其實一塊突出的吊耳,上面還疑似有吊耳的拉環口,其實這塊厚重的金屬吊耳是嫦娥五號返回艙返回地球時,當距離地面幾十公裡需要打開減速傘減速著陸的時候,減速傘和返回艙之間的連接點,這塊厚重的吊耳既可以硬連結減速傘實現空中減速,也能通過控制傘繩角度穩定返回艙,使得其以特定角度接觸大地。
再來說說左側耷拉著的耳朵具體是幹什麼的?有人說這是返回艙通過吊車吊運的「軟布拉環」,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為了增加航天載荷、降低返回艙乾重,不可能在已經有吊耳的情況下,僅為了地面吊運故意設計一個專用的吊環。其實看下面這張圖片就能看出左側耷拉的耳朵裡面黑色的窗口中是有兩根較短伸出的金屬杆的那麼這兩根杆是幹什麼用的呢?
其實這兩根金屬杆是「專用的外置長波信號天線和信號探測器」,眾所周知嫦娥五號返回艙從遙遠的月球返回地球軌道後,並沒有和其他太空飛行器一樣繞著地球做圓周運動來減速,而是一路狂奔回來後,直接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在特定角度下滑入大氣層邊緣、並通過不斷「打水漂」的方式實現減速,並最終通過釋放減速傘成功減速後實現順利著陸。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從連接返回艙的軌道器在繞地軌道附近順利和返回艙分離後,返回艙開始獨自併入繞地軌道,並在精準控制下,以特定角度在大氣層邊緣「打水漂」,並最終實現著陸,在整個過程中返回艙如何精準的控制自身姿態以特定角度併入大氣層邊緣、又如何保證返回艙底部的隔熱層始終處於最前端呢?
這就要看伸出返回艙外、但是並不會被燒蝕的這兩根外置金屬杆了,其中較長的金屬杆應該是地面人員控制返回艙併入繞地軌道、或者返回艙自動接收外部信號調整自身姿態的信號天線,下面較短的金屬杆則是返回艙返回地球「打水漂」過程中,用於遙測自身姿態的探測天線。而且從返回艙返回地面的外表畫面來看,這兩個金屬杆附近都沒有被燒的黑黑的,正面在返回艙返回地區穿過大氣層打水漂的整個過程中,這個位置始終處於後面不會直接和大氣層接觸的位置,沒有被燒黑就證明了這兩根天線的實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