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公發源於我國青海境內(國內叫瀾滄江),從雲南出境後流經中南半島的幾個國家,最後在下遊越南和柬埔寨境內衝積成一個肥沃的三角州,被稱為湄公河三角州。這裡是越南最大的農產品產地,它的水稻種植不論是面積還是產量都佔到越南的半數以上,稻米出口佔全國的90%以上。湄公河三角洲也是越南最富饒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三角洲東北角的胡志明市是該國第一大城市,經濟總量佔全國的20%以上。
這塊肥沃富饒的土地從公元1世紀一直到公元18世紀一直屬於柬埔寨。但今天4萬多平方公裡的湄公河三角洲平原中,柬埔寨僅佔五分之一,五分之四屬於越南管轄。越南是如何讓它變成了越南的領土呢?歷史上越南(大越國)在將它南方的佔城國納入自己的版圖後,便開始打起了南邊的湄公河三角洲的主意。當時湄公河三角洲屬於柬埔寨管轄,這裡土壤肥沃,但卻是地廣人稀。
為了獲得這塊富饒的土地,越南趁柬埔寨遭受泰國侵略之機,將公主嫁給了柬埔寨國王,還派兵幫助打退了泰國的入侵,然後越南再以湄公河三角洲地廣人稀而越南國內因戰爭難民太多為藉口,向柬埔寨提出向三角洲移民的要求,於是大量越南人湧入普利安哥(胡志明市)。
大量的越南移民蜂擁而至,逐漸擠走了原在三角洲世代居住和耕種的高棉人。為了能徹底的控制這塊土地,越南又以柬埔寨侵犯其邊境為藉口,派兵佔領了三角洲的大片土地。到18世紀末,越南通過設立行政機構,實現了對三角洲地區的完全控制。越南對湄公河三角洲的高棉人實行嚴苛的控制,迫使高棉人改姓越南姓氏,學習越南的語言文化。
二戰後,越南和柬埔寨相繼從法國人的統治下獨立。柬埔寨多次在國際會議上要求越南歸還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的領導者想要重振柬埔寨的輝煌。他們不但要收回湄公河三角洲,還想將越南的中部地區納入柬埔寨的版圖,而越南則針鋒相對,雙方的衝突不斷關係不斷惡化,終於在1977年兩國因為湄公河三角洲的歸屬問題爆發了越柬戰爭。直到今天,柬埔寨仍然沒有放棄收回湄公河三角洲的訴求。只是因為實力的原因,成功的可能性卻微乎其微。
寬闊的湄公河主流從這裡注入浩瀚的太平洋。越南的第一大城市胡志明市就位於湄公河入海口的附近。
在湄公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芹苴市報名參加了一個湄公河旅遊團。我在遊船上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一個場景,一位曾經參加過越戰的美國老兵和一位越南小男孩成為了一對好朋友。
越南小男孩非常乖巧,看到我們要給他拍照,便拿起一頂鬥笠戴在了頭上供我們拍照。
由於湄公河支流水道狹窄,不適合大型的遊船行駛,因此我們又換乘了小型的遊船,向湄公河支流密林深處前進。
湄公河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到處都是種植的稻田。這裡是越南的主要稻米生產地,在一些湄公河的支流地區,由於無法種植水稻,因為被當地政府開闢為旅遊地區。
這裡水道縱橫交錯,岸邊長滿了高大的椰子樹和其他茂密的樹木。構成了熱帶叢林地區獨有的風光。
小河上不時會看到有戴著鬥笠的越南女人,劃著小船從我們的身體經過。在越南戰爭期間,越共就是利用湄公河三角洲茂密的叢林作為掩護,開展遊擊戰爭,沉重打擊了美國軍隊和南越軍隊。
西方人所說的「越南遊擊隊」實際上就是越南民族解放陣線的遊擊隊。他們留給美國人和西方人的印象就是「戴鬥笠、穿灰衣服、拿ak47打人、埋陷阱、平時種地、藏叢林、挖地道」。他們利用熟悉叢林地形的優勢,巧妙地和美國軍隊及其南越軍隊周旋,堅持在越南南方開展遊擊戰,沉重地打擊了敵人。
美國人和南越為了圍剿越南遊擊隊,使用了各種方法,最後都失敗而歸。最終不得不承認,這裡「白天由西貢控制,夜晚由越共控制」。
我們的遊船在湄公河支流中緩緩行駛,岸邊不時會出現一些當地居民的房屋,岸上很多越南人在向遊船上的人頻頻揮手致意。
看見我們的遊船開過來,一位可愛的小姑娘躲在洗衣服的媽媽身後,羞澀地向我們揮手致意。
湄公河岸邊有很多洗衣服和洗菜的婦女,對於生活在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人來說,湄公河就是他們的一切生活之源。
湄公河三角洲除了有一望無際的稻田,還有很多四季飄香的果園,一年四季都盛產各種熱帶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