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笑看歷史百態 」,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喬的笑」 攝於1971年新中國加入聯合國,此照曾獲當年普利茲新聞獎
喬冠華逝世多年後,民間不斷傳說喬冠華有四座墳墓,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去尋找事情的真相……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任外交部長喬冠華因肺癌於1983年去世,享年73歲。他1.83米的身高,戴著一副黑邊秀朗近視鏡,外交場合需要時滿口標準的英、法、德等多國語言,沒有多少中國人能如他一樣讀懂德文原版《資本論》。他是少有的幾位能從頭到尾通讀馬恩中外譯本的高級幹部。他寫大文章總是「中華」、「茅臺」難離口。
和他有三十年親密婚姻、才貌雙全的龔彭夫人,身前任中共和外交部首席新聞發言人,是開國首任我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和女部長助理,1970年55歲時,在「文革」風暴迫害中英年早逝。她參加過舉世聞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我見過龔澎阿姨在太行山,曾身著戎裝佩戴手槍的照片,那時她擔任八路軍總部及彭德懷的秘書,上世紀40年代中期她曾在我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周公館當過周總理的英文秘書,她還擔任過斯諾訪華時毛澤東的英文翻譯。他們夫妻二人深得毛澤東、周恩來的信任,可稱為他們外交上的得力助手。喬冠華縱橫天下的犀利文章在抗戰中發揮過獨特作用,毛主席在延安大為稱讚:「喬的文章頂得上兩個坦克師」呢。喬冠華解放後在「兩報一刊」上常發表文章,自稱天下文章「李杜喬」,可見其才華橫溢和性格率直。喬冠華在1971年聯合國第26屆聯大會議上,當我國終於恢復其合法席位時,仰天大笑的照片名揚世界。大有風度翩翩之君子風採,真是有些恃才傲物。
因和冠華叔叔上世紀60年代同住東城區,也是胡同對胡同——我家住燈草胡同,喬宅就在對面報房胡同的外交部大使樓。喬部長之子喬宗淮與我有在育才小學同窗六年之誼,他也真是子承父業,退休前任外交部副部長和中紀委委員。故60年來不管他在海內海外和大江南北,寒窗之誼往來不曾中斷。
「喬老爺」——喬冠華此雅稱,毛主席也曾這樣稱呼過他,也許這和上世紀60年代韓非主演的古裝喜劇片「喬老爺上轎」熱映有關吧。
1976年10月,華國鋒和黨中央順從民意,一舉粉碎了靠「文革」發跡的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當時尚為年壯體強的喬冠華當了不過兩年多外交部長的官運也戛然中止。據外交部老司長張穎女士等人回憶文章,當時這多少和續弦夫人章含之有意巴結看好江青等強權勢力的原因,讓喬冠華受其連累了。不過在「文革」中毛主席個人威權極高,簡直就是六億人民的活神仙,也難怪章女士不得不遵從強權領袖的夫人了。
喬外長這位後續夫人章氏,在1984年12月,曾手捧喬的骨灰盒,一路上也是哭哭啼啼來到喬家祖地江蘇鹽城。但她發現市政府歡迎之餘頗有為難之意,當然現在看來家鄉地方官員也不是一個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中國人總喜歡落葉歸根,何況喬老爺去世時的1983年還被稱為「優秀的外交戰士和共產黨員」嘛,是應該魂歸故裡的。抗戰時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喬龔夫婦認識的醫學教授李灝,仗義出面說服了當時任蘇州吳縣好友管書記,他也確實佩服喬冠華在中國外交上的傑出貢獻,使之答應尋找了在離喬故鄉不遠的吳縣東山作為喬冠華安息之處。1985年春天章再次捧骨灰到吳縣東山面臨碧波淼淼的太湖,背靠青山,這種靜謐美麗的地方倒也頗符合喬冠華為新中國的到來在外交戰線和新聞戰線(1946年曾首任駐港新華社社長)艱苦卓絕奮鬥一生,以及他百年後安息故鄉安寧風水之地的最後夙願。
是人們逐漸恢復了喬冠華在中國外交史上應有的地位,後夫人章含之嘔心瀝血所寫兩部暢銷書《回憶喬冠華散文集》《跨過厚厚的大紅門》等回憶錄,也起到恢復了昔日喬冠華的外交才子風採的宣揚作用。家鄉人民已完全釋前嫌,尤其是喬冠華的親生兒女喬宗淮和喬松都在2007年出版發行了30多萬字暢銷書《喬冠華與龔澎——我們的父親母親》,使讀者又深度了解了這一對三十年的夫妻,領略了喬、龔兩位外交家艱苦卓絕奮鬥的一生。在家鄉人民強烈要求下並經組織同意,2013年在喬冠華的誕生地——江蘇鹽城建湖鄉封鎮東橋村,迎來了外交才子的百年華誕的大會。家鄉人民在他的出生故居樹立起一尊高達6米的青銅像,經上級有關單位和地方黨政部門同意,此地定為外交部革命教育基地。故居右側建立了歷任外交部長簡歷走廊,實際上也是共和國外交史的一個展示。全身銅像雖高大但基石地下並無骨灰,這也就是網上盛傳的一座墓地吧!
我非常榮幸的是和陳毅元帥外交家兒子陳昊蘇及外交部和當地政府有關負責人等一起參加了喬冠華全身銅塑像落成的揭幕儀式。儀式現場,敲鑼打鼓,燃放鞭炮,2000多家鄉人民滿懷熱情地迎接他們盼望已久當年的「三爺」終於又回故居了。
2003年在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裡,主要是後夫人章含之應福壽園要求建一座喬冠華微笑著坐在藤椅上的青銅塑像,臉上泛著喬冠華特有的笑容,很傳神,像基座下也無任何遺骸。當時章含之已年逾七旬,華發滿頭,行動蹣跚(她於2008年春去世)。她對每年清明節到蘇州太湖畔東山祭掃感到越來越吃力。加上上海福壽園有不少文化名人如章士釗(章含之養父)、蔡元培,還有上海著名領導人的塑像,這些故人也都是喬冠華熟悉的朋友,如潘漢年、曹荻秋、汪道涵等等,也好就在這裡一起加入了老「朋友圈」了。這可能也是的人們又誤傳的另一座墳墓吧。
2008年5月,在繁花似錦的太湖畔,喬冠華唯一的一雙親生骨肉決定,把自己的父母親喬冠華和龔彭合葬。母親龔彭是位新中國傑出的女外交家,她曾是溫文爾雅而又莊重和高水準英文水平的女發言人,在1945年作為中共新聞首席發言人傾倒了中外記者和國共兩方。1970年9月,在北京醫院當時面對妻子的遺容,冠華伯涕泗滂沱,當周總理進來,他竟然照樣涕淚俱下站不起來,總理說過沒有人能代替她!周總理在悲戚中不得抑住悲傷道:「冠華同志你要堅定一些嘛!」可見這對結髮夫妻感情十分篤誠。所以2008年清明節後按兩位老人的誓言「生不同死同穴」給予合葬。毛主席也盛讚過這兩口子「天生麗質雙飛燕,千裡姻緣革命牽」。這段著名的毛詩,他們請老友書畫家黃苗子用鎏金書鐫刻在了黑色大理石新墓碑上了。遷墓移陵得到當地政府和公墓管理主任大力支持,顯然這對新中國外交奇才已是此公墓閃亮名片了。
新舊墓穴只差幾百米。舊墓穴佔地很小,不顯眼,也就照舊原樣保存在墳地了,當然已是座空穴了。
新陵墓雖不大,卻顯得明亮、典雅有層次、有氣派,老兩口墓前有石刻書呈翻開狀,左側刻有:龔彭(1914-1970);右側刻有:喬冠華(1913-1983)。前面有一對石制花瓶,清明時節有友人祭拜時會在墓前插些花,也會在小石器上燒支香,上些供果,這是唯一的一座喬冠華和前夫人的真實陵墓了。
這靜穆而又風景秀麗的蘇州楊灣公墓山頂西新八區,就是這對夫妻永久安息祥和的長眠之地了。實際上喬冠華真正的墓穴就此一處,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墓後新添的松柏、墓前的花草樹木越加鬱鬱蔥蔥……來掃墓和拜望的,情意深重都成了身後之事。這對外交家夫婦已永遠安然入睡在此處,聽任歷史的述說了。
以上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