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劉慶和、黃一翰、張正民等來自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美院、廣州美術學院等著名學府及專業藝術機構的12位當代水墨畫家作品齊齊亮相嶺南美術館,楊小彥、陳國輝、杭春曉、馮原等眾多專家學者齊聚「反觀寫意:首屆中國當代水墨畫學術邀請展」開幕式樣及研討會。展覽由嶺南畫院主辦,嶺南美術館承辦,探討中國當代寫意水墨畫的更多可能性。
近年來,關於中國當代寫意水墨畫的實驗與展覽,一直以來是中國藝術界的話題。藝術家們結合改革開放時代以來的當代文化語境,試圖形成以中國水墨的當代方式進入全球化藝術浪潮和以全球化的眼光看中國水墨的當代性的氣候。
嶺南畫院院長、嶺南美術館館長葉向明在致辭中表示:在當今時代發展的步伐裡面,藝術創作如何與生活狀態,學術狀態融合,正是嶺南美術館所思考的課題,依託於粵港澳大灣區,嶺南美術館要建立成為一個有思想的美術館,它必須要站在時代的宏觀的角度,以國際的視野看待並構建學術的風向標。同時「寫意」已經成為當今時代典型的中國符號。對中國當代寫意精神的倡導和研究,帶來的不只是一種藝術學術的呈現,更多的是引起人文思考的啟示。
著名理論家、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楊小彥、策展人陳國輝、參展藝術家代表廣州美術學院周湧教授先後發表致辭。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3月17日。
藝術家們試圖超越「媒介」的固有限制,運用跨語境下的符號學和圖像學相關原理對當代寫意水墨創作的知識結構、語言形態、問題方式、思想價值、文化身份等進行分析,為廣大觀眾帶來具有實驗精神的水墨作品展。
近年來,嶺南美術館已經成功舉辦了多屆「反觀工筆學術邀請展」與「寫意油畫作品展」,旨在展現傳統藝術類型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新風貌,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有價值的思想資源。
開幕式後,本次展覽的學術研討會在嶺南畫院會議廳舉行,參與嘉賓圍繞反觀水墨的問題一一發言討論。
用「中國方式」思考水墨作品
水墨畫是中國最具代表的繪畫藝術之一,如何將其形式語言融入當代文化語境,一直以來是中國藝術界關注的話題。近幾年來,中國出現了一批具有實驗性的水墨畫作品與展覽,對當代水墨畫的造型、構圖、技法以及趣味取向等方面進行探索。
當代水墨實驗性的角度、思維方式及其文化價值,可以被看作是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內核。展覽策展人陳國輝說:「試圖形成以中國水墨的當代方式進入全球化藝術浪潮和以全球化的眼光看中國水墨的當代性的氣候,由此喚起中國水墨創作的現代性轉化為更為開放的探索精神和高揚人類寬容的民主態度與理性精神。」
展覽主要討論多個文化影響下的符號學和圖像學,對當代寫意水墨創作的影響,並對其知識結構、語言形態、問題方式、思想價值、文化身份等進行分析。
「隨著人們愈加關注「非遺文化」,水墨畫毫無疑問會繼續充當類似於京劇或太極拳一類國粹性質的「非遺」文化影響普通民眾,但它的意義與當代文化問題和藝術問題無關。」 策展人陳國輝認為,屬於當代藝術範疇的水墨畫有可能提供多層面的解釋對象,其意義和價值有可能具有當代性。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邀請了中國較有影響力的從事寫意水墨創作的13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試圖從環視全球化語境下,反觀中國當代寫意水墨創作的語言形式、知識形式和思想形式,對「他者」視角下中國問題的藝術和自身文化主題中的藝術的「中國方式」提供多種層面有價值的思考。
打破水墨創作的思維方式
本次展覽的一大特點,是參展藝術家的實驗水墨在文化基因上承借「隱喻」的方式。「隱喻」是中國傳統書畫表達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與特定時期的政治環境有關,另一方面被文人士大夫用來展示才情。「隱喻符指代的是從傳統水墨情結中解脫出來,賦予水墨創作如何進入當代的思維方式。」陳國輝解釋到。
展覽的另一大特點:視覺性(visuality)一詞源自西方,其源頭是注重形式並專注於審美的形式主義。據主辦方介紹,20世紀後期,「視覺性」的詞義範疇擴大,成為一種包含社會、文化、歷史的社會建構,「視覺」自然而然地與「文化」連在一起,一種新的視角也隨之被廣泛應用。
陳國輝認為,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視覺文化研究溢出了美術作品本身,拓展了「圖」與「畫」二者關係,引入了「圖像性」的重要概念。「圖像性」的方式成為當代水墨創作的思維方式,打破了繪畫與非繪畫的界限,使各種物質材料上圖畫有機地聯繫起來,擴寬了中國當代寫意水墨創作的題材、媒介、語言、思維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