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月29日雲南舉行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昭通專場
6月29日,雲南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昭通專場,請中共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陳真永,昭通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施華松,中共魯甸縣委常委、魯甸縣龍頭山鎮黨委書記李善雲,鎮雄縣中屯鎮齊心村黨總支書記成龍,昭陽區靖安鎮松衫村九組組長羅石富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主持人蔡祥榮:
各位記者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發布會昭通市專場發布。今天的發布會是脫貧攻堅系列發布第二階段的第三場發布,將由昭通市委主要領導、相關單位負責人及基層扶貧幹部、脫貧群眾代表介紹昭通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今天的發布人,他們是:
中共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先生;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陳真永先生;
昭通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施華松先生;
中共魯甸縣委常委、魯甸縣龍頭山鎮黨委書記李善雲先生;
鎮雄縣中屯鎮齊心村黨總支書記成龍先生;
昭陽區靖安鎮松衫村九組組長羅石富先生。
應邀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中央駐滇、香港駐滇、雲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記者朋友們,歡迎大家!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有兩項議程,一是由中共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先生發布新聞,二是請記者朋友們提問。下面,我們依次進行。
首先,請楊亞林書記發布新聞。
中共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在黨的第99個生日即將來臨之際,在昭通脫貧攻堅這場彪炳史冊的大決戰即將全面收官的關鍵時刻,非常感謝也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平臺跟大家溝通交流。
昭通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攻堅壓力最大的地級市,幾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和視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硬仗作為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作為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歷史挑戰、也是最大的發展機遇,不把扶貧當負擔,誓把挑戰當機遇,堅決嚼碎「最硬的骨頭」。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攻堅衝刺,以平均每天脫貧1000多人的進度,奮力奪取了脫貧攻堅大決戰決定性勝利,昭通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變成歷史的記憶,數百萬昭通各族人民夢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將變成美好的現實。截至2019年末,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末的185.07萬人下降至15.99萬人,貧困村由1235個減至104個,10個貧困縣區摘帽9個,貧困發生率從34.8%下降至3.4%。今年上半年動態監測,全市15.99萬未脫貧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104個未出列貧困村及鎮雄縣均達到出列和摘帽標準,昭通可望如期實現脫貧,我們將努力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高質量的脫貧答卷。
五年多來,我們突出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雙統領」「雙保障」「雙推進」,探索實踐「133」工作思路。
我們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黨的建設統領推動各項工作落實「雙統領」,強化鐵的紀律和硬的作風「雙保障」,努力實現黨的建設和脫貧攻堅「雙推進」。立足昭通實際,創新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工作為主線,抓住精準、統籌、務實三個關鍵,實現思想、工作和情感三個認同」的「133」脫貧攻堅工作思路,緊扣人的改變,全力走實群眾路線,不斷增強群眾對脫貧攻堅的獲得感、滿意度。
二、精準把控每一個環節和細節,縱向扣好脫貧攻堅「四粒扣子」。
圍繞「扶持誰」,扣好精準識別「第一粒扣子」。2017年,我們以動態管理為契機,全市組織2.36萬名幹部,用近4個月的時間,對129.73萬戶529.03萬農村人口進行全面摸底排查,核心是從頭再來而不是推倒重來,全面精準的鎖定未脫貧對象27.5萬戶113.37萬人,系統全面建立起全市農村戶籍、住房、教育、衛生、低保等各方面的信息臺帳。圍繞「怎麼扶」,扣好精準施策「第二粒扣子」。2018年,我們以開展「村村清、戶戶清」行動為抓手,科學制定村級施工圖、鄉級路線圖和縣級項目庫,近3年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470.36億元,實施庫內項目11284個,以到人到戶的精準幫扶確保戶脫貧、村出列,以高質量的「村村清、戶戶清」確保縣摘帽。圍繞「怎麼退」,扣好精準退出「第三粒扣子」。按照貧困退出機制,嚴格程序、嚴格考核,全市9個縣區、1131個村社區、35.82萬戶169.08萬人都做到了精準退出,並確保脫貧成效經得住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圍繞「退出後怎麼辦」,扣好鞏固提升「第四粒扣子」。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和脫貧成果鞏固20條要求,對已退出的169.08萬人繼續保持政策穩定性和工作連續性,鞏固強化脫貧成果,堅決防止出現返貧。
三、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突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文章。「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是昭通最大的市情實際。2017年以來,我們圍繞「能搬則搬、應搬盡搬、整村搬遷」原則,探索創新「進城、入鎮、進廠、上樓」安置模式,按照建設配套搬家、產業就業支撐、管理服務保障「三步走」思路,真正「讓人搬到人該呆的地方,讓樹長在樹該長的地方」,努力實現正本清源、科學發展,同步實現城鄉人口分布格局重構、產業發展結構重組、山區自然生態環境重塑「三位一體」整體推進。截至目前,全市36.24萬搬遷群眾已全部搬入新居,一步實現由貧困山區到現代城鎮、由傳統農民到城鎮市民的跨越,安置規模分別為4.06萬人、3.63萬人的靖安、卯家灣兩大安置區,成為位列全國第一第二的大型跨縣區安置區;23個新增集中安置區44所學校、33個醫療服務機構、8萬畝產業基地、9100個蔬菜和食用菌大棚、105萬平方米「扶貧車間」和配套商業設施基本建成投用;遷出地60萬畝耕地、77萬畝林地、0.81萬畝宅基地「三塊地」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還竹還果,既斬斷搬遷群眾與遷出地的直接聯繫,又為搬遷群眾穩定增加收益提供支撐和保障;各安置區共構建了5個臨時黨工委(管委會)、111個黨支部、44個社區,統籌整合調度各方力量,強化搬遷群眾的培訓、教育、管理、服務,切實幫助搬遷群眾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社區、開啟新生活,所有搬遷群眾滿滿的感激之情由然而生。2019年春節前夕,經過9個月的日夜奮戰,綏江縣兆家壩安置點圓滿完成建設任務,1865戶7144名貧困群眾從大山深處歡天喜地搬入縣城新居。9個月的時間,從選址、規劃、建設、配套到搬家,實屬不易。69歲的楊順高老人高興地說:「我做夢都沒想到,能夠搬到這麼好的地方,祖祖輩輩在農村、在山區,這個年紀還能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二是突出做好產業培育文章。產業散小弱是昭通最大的短板弱項。在2017年全市精準識別摸底調查中,貧困群眾生產經營性收入僅佔20.22%。為此,我們堅持以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引領新發展,充分借鑑雲南菸草發展模式和經驗,按照良種良法、高度組織化和集約化模式、黨支部+合作社「三個全覆蓋」的要求,全力推進「村村有亮點、組組有看點、戶戶有支撐」網格化管理,蘋果、竹子、馬鈴薯、特色養殖、天麻、花椒「6個百億元」高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目前,在實現「此蘋果非彼蘋果」蝶變的同時,以高度組織化、規範化為前提,全市蘋果種植面積近80萬畝,今年將是一個大豐收之年,蘋果產業將呈現量價齊增的良好局面。同時,規劃建設的600萬畝竹基地已建成450萬畝,300萬畝馬鈴薯正逐步實現「昭通大洋芋、世界馬鈴薯、扶貧大產業」的蛻變。近期,國際馬鈴薯協會將給昭通頒發「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的稱號。特別是昭通海升現代農業公司規範化種植的10萬畝蘋果示範園,成為全國最大單體連片矮砧密植蘋果種植基地,「紅蛇」「華碩」等優良品種每畝收益最高突破10萬元,蘋果樹真正成為了「致富樹」「搖錢樹」。在北部的8個縣區,高標準、規範化種植的筍用竹產業,再過3-5年將是一片茫茫竹海,在給群眾帶來較高經濟收益的同時,更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的指示要求,找到了一條立足昭通實際,既是生態又是經濟,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的產業發展之路。
三是突出做好勞動力轉移就業文章。昭通529萬農村人口中有勞動力305.2萬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240萬人左右。2019年末,工資性收入佔貧困群眾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7.34%。立足實際,我們堅持把勞動力穩定轉移就業作為事關脫貧攻堅勝敗、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關鍵一招,紮實推動勞動力有計劃、有層次、有保障地轉移就業。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們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按照「保存量、擴增量,抓重組、優結構,建機制、促穩定」的思路,搶抓全國各地大規模復工復產的「窗口期」,在全國率先實施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就業,同步構建起政府對政府、政府對重點企業的長效對接機制,全力推動農村勞動力穩定有序轉移就業。目前,全市305.2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6.89萬人,轉移就業率80.89%;104.55萬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89.61萬人,轉移就業率85.71%;13.74萬易遷勞動力轉移就業12.28萬人,轉移就業率89.37%;貧困戶和易遷戶「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四是突出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文章。五年來,我們按照「以房找人、以戶找房,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要求,累計新建和改造農村住房55.89萬戶,拆除危舊房43.72萬間,農村群眾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堅持水利工程建設與構建長效管護機制並重,215.4萬人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自來水普及率達92.2%,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實現全面達標。加快補齊農村交通設施短板,累計硬化農村公路1.86萬公裡,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01萬公裡,實現了所有行政村和社區通硬化路、通客運、網購物流全覆蓋。全面推進「改薄」工程和教育基礎設施建設,11個縣市區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發展,14.35萬名「兩後生」通過就讀職業教育學校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充分就業;創新「兩查四對」控輟保學機制和「四步走」工作法,確保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無因貧輟學失學。全市鄉鎮衛生院和村社區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
四、聚焦攻堅衝刺,全力打好「五大戰役」。
2019年以來,針對全市脫貧攻堅存在的短板弱項,我們堅決打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殲滅戰、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攻堅戰、產業培育高質量發展突擊戰、勞動力穩定有序就業提升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人海戰「五大戰役」,推動實現短板弱項全面補齊、全面規範、全面提升、全面達標。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回顧脫貧攻堅波瀾壯闊的五年,是昭通人民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的五年,也是昭通兒女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五年,更是全市上下搶抓機遇謀發展、創新突破促跨越的五年。五年間,以脫貧攻堅為引領發生的思想觀念之變、發展格局之變、產業形態之變、城鄉面貌之變、文明風尚之變,成為昭通發生翻天覆地歷史性巨變的動力源泉和真實寫照,在烏蒙大地上奏響了一曲曲盪氣迴腸的時代壯歌。
五年來,我們努力闖出了一條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昭通路徑」。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脫貧道路千百條。面對昭通脫貧攻堅重任,我們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易地搬遷作為啃下昭通脫貧攻堅「最硬骨頭」的鐵齒銅牙,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在工作中努力克服思想統一難、資金籌措難、組織實施難、配套支撐難等系列問題,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條以易地搬遷為主的風險最高、難度最大、過程最艱辛但成效最明顯的脫貧之路。以靖安、卯家灣2個大規模跨縣區安置區為代表,全市23個新增集中安置區保質保量如期建成,23.06萬群眾在2020年春節前後短時間、高強度的集中搬遷中無一傷亡,近90%的搬遷勞動力實現了就業保障,綜合配套設施同步建成並滿足搬遷群眾需求,易地搬遷由最大的難點變成了最大的亮點,更成為了廣大群眾高度認同的脫貧模式。以此為推動,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倒逼產業形態、基礎設施、城鄉建設、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的創新突破,五年來,全市在累計減貧169.08萬人的同時,2019年全市經濟總量、固定資產投資、金融機構貸款餘額一舉突破千億元大關,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機構存款和貸款餘額、全社會用電量「五項指標」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努力闖出了一條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昭通路徑」。
五年來,我們在脫貧攻堅中奮力跑出了爭先進位、趕超跨越的「昭通速度」。全市用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了9個萬人以上安置區,相當於一年內新建了若干個縣城;堅持以單點突破帶全局,全市蘋果、竹子、馬鈴薯等優勢特色產業迅猛發展,實現了規模與質量、品牌與效益同步提升;以「縣縣通高速」為突破口,持續掀起「能通全通」建設熱潮,2019年全市高速公路建設裡程、投資總量、建設進度位列全省第一。這一幅幅壯美的畫卷,一組組實實在在的數據,生動詮釋了我們在新時代百舸爭流的發展大潮中爭先進位、趕超跨越,跑出了「昭通速度」。
五年來,我們在脫貧攻堅中鍛造錘鍊了為民務實、實幹求真的「昭通作風」。面對脫貧攻堅這個千年困局,我們堅持以黨建強引領促攻堅,推動實現黨的組織無處不在、作用無處不發揮;以從嚴的戰時紀律和過硬作風,激勵全體黨員幹部擔當作為,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認真踐行「133」工作思路,走深走實群眾路線,紮實做好群眾的組織、發動、宣傳、教育、引導工作,從收集民情、了解民意、把握實情入手,面對面把帳算清楚、把政策講明白、把思路統一起來、把群眾積極性調動起來,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用幹部的「脫皮」換取群眾的脫貧,通過全過程、全環節的精準把控,大幅提升了群眾的認可度、滿意度,深入細緻的群眾工作真正成為了支撐起脫貧攻堅這棵參天大樹的主幹,實現了「133」工作思路的預期目標。
五年來,我們在脫貧攻堅中塑立展示了「文明友善、開放包容」的「昭通形象」。聚焦「人的改變」這一根本,堅持以愛國衛生「五大行動」和「萬村整治」為抓手,在全市持續掀起了一場領導示範、幹部帶頭、全面發動、全民動手的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人民戰爭,推動實現城鄉環境大改善、群眾面貌大提升、整體形象大改觀,2.77萬個乾淨整潔型村莊建設實現全覆蓋,徹底改變了「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的狀況,廣大農村群眾既摘掉了「窮帽子」更提振了精氣神,有力推動了全民素質的提升和良好風尚的形成。
五年來,我們在脫貧攻堅中淬鍊形成了敢打善拼、堅韌求成、再硬的骨頭也要嚼碎的脫貧攻堅「昭通精神」。作為革命老區,紅色基因根植於昭通人民的血脈。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艱中之艱的深度貧困堡壘,我們時刻以「苦不苦,想想紅軍長徵二萬五;難不難,想想當年紅軍來到扎西有多難」來激勵和鞭策,以四個「敢不敢、善不善」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為(即:面對異常艱巨的脫貧攻堅歷史重任,敢不敢勇挑重擔,善不善攻堅克難,確保如期完成;面對薄弱且緊迫的現代產業發展任務,敢不敢打破常規,善不善創新機制,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對昭通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跨縣區易地扶貧搬遷,敢不敢承擔責任,善不善創新突破,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面對現實生活中一系列弊端和短板弱項,敢不敢直面矛盾,善不善革故鼎新,推動跨越發展),用四個「敢不敢、善不善」來對照,6.37萬名幹部掛鈎幫扶、5203名駐村隊員和督導員一線攻堅,僅2016年以來就有25名幹部的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一線,匯集起了萬眾一心、同心同向的強大攻堅合力,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鍛造出了「敢打善拼、堅韌求成、再硬的骨頭也要嚼碎」的脫貧攻堅「昭通精神」。
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貧窮落後不是昭通固有的標籤,歷史上的昭通既歷經滄桑也曾經輝煌。今天,隨著脫貧攻堅即將圓滿收官和新的發展格局的構建,昭通猶如烏蒙之巔的鳳凰,又一次站在跨越發展其勢已成、其時已至的風口上展翅欲飛。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促進「滇東北崛起」的重大命題和歷史使命,站位全國看昭通,我們能幹什麼?站位昭通看昭通,我們該幹什麼?更重要的是站在全國與昭通之間,我們該如何來認識和定位這一歷史重任,找準結合點、搶佔制高點,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奮力在促進「滇東北崛起」的新徵程中謀新篇、開新局。
促進「滇東北崛起」,最根本的前提是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2020年,昭通依然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級市,鎮雄依然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縣。面對「兩個全國之最」的歷史重任,立足「去年過大關、今年迎大考」的形勢任務,我們以全力以赴打好各類問題「清零戰」、易地搬遷「鞏固戰」、勞動力穩定就業「攻堅戰」、高原特色產業發展「突破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人海戰」「五大戰役」為抓手,堅決確保15.99萬貧困人口、104個貧困村和鎮雄縣如期脫貧;同步強化18.48萬重點監測人口和農村邊緣人口的動態幫扶,認真做好41.95萬戶183.76萬群眾的脫貧普查,對標對表找差距查問題、補短板強弱項,堅決確保戶戶達標、村村提升、縣縣清零,堅決確保帳實相符、帳帳相符、群眾認可。
促進「滇東北崛起」,最有力的支撐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圍繞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戰略部署,堅定不移抓好「6個百億元」高原特色產業培育發展,切實打好「綠色食品牌」。聚焦中國西部重要「矽谷」「鋁谷」的建設,以80萬噸綠色矽、70萬噸綠色鋁項目為支撐,全力打造以矽鋁產業為重點的工業發展新格局和新引擎,形成全省「綠色能源牌」的龍頭。緊緊依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努力推動昭通成為宜居宜業、宜商宜遊的「健康生活目的地」。通過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構建起競爭力強、質量效益優、綠色生態環保的現代產業體系,為促進「滇東北崛起」插上騰飛的翅膀。
促進「滇東北崛起」,最基礎的條件是提升互聯互通水平。交通興則昭通興。立足昭通作為滇川黔渝地理中心和中國內地連接南亞、東南亞雙向大走廊的特殊區位,我們將以打造內聯外通、快捷便利的綜合交通樞紐為目標,力爭在實現「縣縣通高速」的基礎上,加快構建「五橫四縱兩環七聯」高速公路網、「二橫七縱」鐵路主網架、「一中心兩支線八通用多航線」航空網、「一通道兩樞紐三中心多節點」水運網,形成東接長江經濟帶、南接滇中經濟區、北接成渝經濟圈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目前,全市已實現4條高速公路通車,成貴鐵路通車運營,渝昆高鐵開工建設,昭通邁入「高鐵時代」。下一步,我們將推動9條在建高速公路年內再通車4條,年內爭取再開工3條,實現昭通新機場實質性開工,加快「萬裡長江第一港」水富港擴能改造工程建設,讓昭通人民「天塹變通途」的世代夢想真正變成美好現實。
促進「滇東北崛起」,最精彩的章節是精心打造「蘋果之城」。緊扣「引領區域發展的滇川黔省際中心城市」目標,按照「一城三區、若干小鎮、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總體布局,著眼昭陽城區和魯甸、靖安三大組團,以高標準規模化蘋果種植為基礎,以品牌營銷和形象塑造為龍頭,以特色彰顯和功能完備為支撐,做實一二三產聯動文章,著力打造省耕國學文化公園、千頃池溼地公園、烏蒙水鄉、文體新城、特色小鎮等「城市客廳」,努力實現昭陽城區「中心開花」與魯甸、靖安「兩翼齊飛」同步推進。中心城區周邊100萬畝蘋果園與城內5萬棵蘋果樹遙相呼應、花香滿城,昭通中心城市「一城三區」的基本框架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一座百萬畝蘋果與百萬人口高度融合,「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半城蘋果滿城香」的「蘋果之城」呼之欲出,必將在為「中國最美麗省份」增光添彩、增加一份果香的同時,為昭通改革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品牌引領和形象塑造。
促進「滇東北崛起」,最美麗的底色是用心呵護好昭通的綠水青山。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持續開展守住一片藍天、綠化一方群山、護好一江清水、建設一座果城「四個一」行動,全力打造「天藍、山綠、水清、果香」的美麗宜居昭通,努力交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昭通答卷。以赤水河流域生態治理為契機和突破,在全市範圍內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特別是聚焦「一水兩汙」、農業面源汙染、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結構調整等重點任務,從推進「廁所革命」到重新劃定禁養區,從垃圾集中處理到汙水系統治理,從改進生產生活方式到退耕還林還竹應退盡退,全力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努力推動綠水青山成為昭通最美麗的底色。
各位媒體朋友!昭通脫貧攻堅大決戰即將全面收官,629萬昭通兒女即將闊步邁入小康社會,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一個生動縮影,更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具體實踐。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大決戰全面勝利,高質量交出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昭通答卷,並在牢牢把握大局大勢,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中開啟促進「滇東北崛起」的新徵程。
藉此機會,誠摯邀請廣大新聞媒體朋友們常來昭通「採風」,常為昭通「喝彩」。
謝謝大家!
蔡祥榮:
感謝楊書記的介紹。下面,請記者提問。
新華網記者:
我想問一下魯甸縣龍頭山的李善雲書記。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就來到了魯甸縣龍頭山鎮考察,並做出相關要求。五年過去了,請問龍頭山鎮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什麼變化?今後有什麼打算?謝謝!
中共魯甸縣委常委、魯甸縣龍頭山鎮黨委書記李善云: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藉此機會,也感謝各位媒體一直以來對龍頭山鎮的關心與監督。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就到龍頭山地震災區視察,作出了「把恢復重建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恢復重建結束之日就是脫貧之時」的重要指示。五年來,我們牢記總書記囑託,抓重建戰脫貧,龍頭山鎮在災難中崛起,涅槃重生,一步跨越30年。如今的龍頭山,一幢幢民房、一個個新村、一條條油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和滿山遍野的花椒和核桃,展現在世人面前,向黨中央、國務院及社會各界交出了滿意答卷。
五年來,基礎設施大完善,人居環境大改善。
我們堅持恢復重建與脫貧攻堅一起抓,投入17.39億元實施恢復重建,完成了龍頭山鎮集鎮及8個集中安置點建設,重建民房15744戶、修繕加固531戶;統籌推進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公路74條326公裡,都香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構建起了完善的交通網絡;實施管飲工程42件268公裡,修建水池水窖7473個。群眾過上了祖祖輩輩做夢都想過的新生活。
這裡我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地震中,王文巧家園盡毀、親人遇難,現在,她們一家3口住進別墅新家,每年除了有2400元的低保金和50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外,務工月收入超過2000元。現在,王文巧臉上洋溢著幸福,表示:「現在的生活生產條件遠遠超過了震前水平,生活很開心」。
我們把脫貧攻堅與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強化「路段、河段、垃圾池、綠化段」四個網格化管控,推進「廁所革命」,制定「三包」責任制,利用「光榮榜」「曝光臺」,打好村規民約、愛心超市、公服崗位「組合拳」,建立完善垃圾、汙水處理有償服務機制,創建「最美庭院、最美村莊」,倡導文明新風,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五年來,產業發展全覆蓋,群眾生活大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對龍頭山花椒給予了「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的高度肯定。我們把總書記的殷切關懷轉化為培育優勢產業的強勁動力,按照「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目標,種植花椒6.8萬畝、核桃10.3萬畝,2019年,兩項產值達3.5億元。我給大家分享個群眾的感慨:龍頭山十年九旱,以往我們種植玉米等傳統產業,畝產僅有500元左右,現在種植花椒,畝產達8000元。我們還依託花椒林下資源,建成「椒林雞」養殖示範基地6個,年出欄土雞1萬羽以上。群眾發自內心的說:「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人在林中住、錢從樹上來」,實現了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今年,引進上海東方希望集團大型養殖場落戶我鎮,年產仔豬18萬頭,將進一步帶動群眾就近就業,輻射帶動大面養殖。如今,全鎮3548戶11630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3750元增加到現在的7836元,貧困發生率從20.6%降至0.05%,實現了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一個戰場、兩場勝利」。
五年來,感恩奮進入人心,堅定信心奔小康。
我們開展「自強、誠信、感恩」實踐活動,廣大黨員幹部走村入戶、用心幫扶,實現了災區群眾思想、工作、情感「三個認同」,用實際行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湧現了一批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講個事例:在疫情防控中,全鎮幹部群眾踴躍捐款,3天就捐了57.5萬元,馳援湖北抗擊疫情,展現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大愛情懷。
未來龍頭山,我們將再接再厲、繼續奮鬥。一是圍繞中心,緊扣大局謀發展。抓住創建省級「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示範基地」的契機,全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幹部培訓基地、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四個自信窗口),融入「實現滇東北崛起」大局,將戰略機遇轉化為發展紅利。二是做活產業,壯大優勢作示範。推進花椒、核桃等農特產品精深加工,深化「一村一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全力做大做活產業就業支撐,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三是做特小鎮,轉型向上求突破。立足「千年朱提銀都」定位,全力加快龍頭山鎮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建成3A級景區,實現「一日遊千年,千年一日遊」。
最後,我們將繼續發揚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精神,苦拼實幹,帶領全鎮5萬多幹部群眾與全市、全省、全國人民一同奔小康,向著幸福生活再出發!
謝謝大家!
經濟日報記者:
近年來,昭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很大,成效也很明顯,在全省排在前列,對昭通的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請陳市長給我們介紹一下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做法,還有下一步的打算。謝謝!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陳真永:
感謝經濟日報記者的提問,也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昭通的關心、關注和關愛!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昭通號稱小昆明,這是因為昭通自古以來是雲南通往中原的必經之道,昭通曾因交通而興旺,但也因交通而落後,未來也必將因交通而崛起。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很淺顯,昭通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交通不通是制約昭通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的主要因素。
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昭通要大發展,交通必須大發展」,全市上下統一思想,形成共識,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綜合交通建設為基礎,推進高速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方面全面發展,有力地保障、促進了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高速公路。「十三五」期間全市規劃新建12條高速公路、概算投資1300億元,截至2019年底已全部落地建設。目前,鎮畢、格巧、串佛、宜畢4條196.5公裡已相繼通車或分段建成,高速公路建設裡程、完成投資、建設速度繼續領跑全省。今年,全省將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3000公裡,昭通將貢獻287公裡,建成都香(煙堆山至龍頭山)、宜昭一期、昭瀘、鎮赫、宜畢(威信至川滇界)5條(段),到今年末,全市11縣(市、區)除永善縣外將全部實現通高速公路。另外,今年我們還將啟動3-4條互聯互通高速公路建設。高速公路是經濟發展的「大動脈」,農村公路是「毛細血管」,我們同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2017年底,實現了到建制村全部通水泥路(或瀝青路),農村公路通車裡程接近1.9萬公裡。
二是鐵路。2019年,成貴鐵路建成通車,鎮雄、威信邁入高鐵時代,從鎮雄、威信到達成都、貴陽時間縮短為1-2小時,到昆明只需3小時。在建的敘畢鐵路預計2022年建成通車。去年,渝昆高鐵雲南段正式開工建設,這是雲南省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裡/小時的高鐵,屆時昭通將又有4個縣區(鹽津、彝良、昭陽、魯甸)通高鐵,1個小時左右就能從昭通到昆明、成都、重慶、貴陽四個省會城市。當前,我們正在與四川、貴州的有關州市對接,向國家、省爭取,謀劃推動攀枝花-昭通-畢節-遵義、六盤水-威寧-昭通高速鐵路建設,將把昭通作為新的鐵路樞紐建設;「十四五」期間,我們還將謀劃推動沿金沙江高速鐵路建設,努力向著縣縣都能通高鐵這個目標邁進。
三是水運。金沙江在昭通境內有465公裡,建有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三座巨型水電站,發電量接近2個三峽電站。水富港是萬裡長江第一港、雲南北大門,雲南最大內陸港、融入長江經濟帶出海港、樞紐港、集散中心,2020年1月,水富港擴能改造項目中嘴作業區開港試運行,3000噸級船舶可沿長江黃金水道直達上海。我們將繼續把水富港建設成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形成陸水聯運開放大通道,真正實現雲南通江達海的目標。
四是航空。昭通機場始建於1935年,在1994年改擴建復航至2012年近18年時間裡,只有昭通-昆明這一條航線。我們積極開通昭通到重要城市的航班航線,目前,已開通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昆明、成都、重慶等8條航線,初步架起了昭通與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成渝地區「四大區域」的「空中走廊」。當前,我們正在加快推進昭通新機場遷建工作,相關手續已經基本辦理完畢,概算投資23億元,力爭今年實質性開工建設,計劃2-3年建成。
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加快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爭取2022年縣縣通高速公路,2023年建成昭通新機場,2030年左右實現「縣縣通高鐵」,未來昭通將成為滇川黔渝區域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集。
近年來,昭通的每一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城市變乾淨了、變漂亮了、變美麗了,變得更加吸引八方客了,一座座新城在昭通拔地而起,一批批知名企業到昭通發展,秋韻昭通、蘋果之城的魅力正在顯現,省耕山水城市綜合體、文體產業新區、滇東北區域醫療中心、千頃池等重大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誠摯歡迎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到昭通走一走,看一看,共同感受、參與和見證昭通的發展。謝謝!
新華社記者:
我們了解到,昭通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是比較重的。請問,36.24萬群眾搬遷以後,昭通市如何做好社區管理、搬遷群眾的就業、就醫、就學等方面的工作,來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謝謝!
昭通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施華松:
非常感謝這位媒體朋友對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關心、關注,也感謝各媒體長期以來對昭通的支持和幫助。剛才,市委楊書記對昭通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做了全面的介紹,下面我就您剛才提出的問題作一個簡要回答。
一、社區管理方面
廣大搬遷群眾從大山深處搬到新家園,總會遇到各種不適應的問題,有的不會用電梯,有的出門後迷路找不到自己的樓棟、樓層,甚至不會使用馬桶等等。為幫助群眾儘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我們堅持黨建引領,探索創新「基層黨建+社區管理+群眾自治」的治理模式,構建社區聯繫樓宇支部、支部聯繫黨員、黨員聯繫群眾的「三聯繫」黨建網格,推進社區黨建、社會組織、社區工作「三社聯動」格局形成,銜接做好搬遷群眾低保、醫保、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和貼心服務等工作,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將63524名符合社會救助搬遷群眾全部納入社會救助保障,1175名精神病人全部落實管護措施,做到群眾搬到哪裡、基層組織就建到哪裡、為民服務就延伸到哪裡。全市30個800人以上安置區建立了111個黨支部,組建了44個社區,配備社區幹部537名,設置樓棟長827名。同時,廣泛開展電器使用、交通安全、操家理務、文明禮儀、法律知識、技能提升、廣場舞等內容豐富的培訓和「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引導搬遷群眾樹立健康生活方式、改變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習慣。目前,已開展各類培訓教育活動1000餘場14萬餘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中湧現出了一些有創意的、貼心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好辦法。比如:魯甸卯家灣安置區為了解決老人、兒童、殘障人士和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出行迷路的問題,製作了佩戴手環,上邊詳細記錄了佩戴者個人、家庭成員、幫扶幹部和住所的詳細信息,可據此隨時得到幫助;昭陽區紅路安置區在樓棟、樓層張貼不同的水果、動物圖案,方便不識字的群眾記住自己的住所。
二、就學、就業、就醫方面
就學方面。2019年下半年,我們就通過「五清」專項行動,摸清了「進城入鎮」搬遷對象中共有58898名學生,需要轉入安置區就學的就有41787人。為此,按照就近就學的原則,我們在安置區配套建設了44所學校(幼兒園22所、小學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中學2所),所有學生入學都已得到保障。如:魯甸卯家灣安置區,在今年春季學期共有3403名學生需轉入安置區周邊就學。魯甸縣通過整合縣崇文中學、四小、文屏鎮幼兒園等教育資源進行分流安排,確保每一位學生就近就學。從安置區到各個分流學校最遠的僅有2公裡左右,並已安排充足大巴車安全接送。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極大地改善了搬遷群眾的就學條件。從永善縣茂林鎮永安村搬遷到靖安新區的群眾李章洪說:「以前在老家距離最近的一所小學都有近10公裡,孩子每天5點就要起床上學,冬天氣候特別寒冷,小孩起得早、又受到風寒,12歲就患上了經常頭痛的毛病。現在搬來靖安新區,步行7、8分鐘就到學校了,在這裡,不僅教學質量高、讀書方便,就連孩子頭痛的病都不發作了。」
就業方面。就業是保障搬遷群眾「能致富」最重要的途徑,群眾有事做、有收入才「穩得下來」。為此,我們以高度組織化為根本,進一步加大就業培訓、勞動力轉移力度,儘可能通過對外轉移輸出解決搬遷勞動力就業問題;對一些因照顧家庭不能外出或一些年齡較大的勞動力,我們通過建設扶貧車間引進電子元件、設備終端、服裝加工、手工製品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建設培育農業產業基地,開發公益公服崗位和物業服務管理崗位等措施,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充分就業,確保每個勞動力都有對應的就業崗位,實現搬遷與脫貧同步、安居與樂業並重。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 2018 年及新增任務易遷勞動力13.74 萬人,已就業 12.28 萬人,就業率 89.37%。
就醫方面。為紮實做好搬遷群眾醫療服務保障工作,我們在充分利用安置區周邊醫療資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新建衛生醫療服務機構33個,同時配齊醫務人員、配足醫療設備,搬遷群眾在安置區內就可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總體來看,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對未來生活的信心更足了。正如永善縣紅光安置區搬遷群眾唐富相所說,「以前住在山村,成天與土地打交道,煮飯用的是灶頭,全身抹得黑漆漆,身上弄得一股煙臭味。現在搬來新家最幸福的是生活條件好了,出去遊玩不到三米就是柏油路,十七八米就是廣場、超市,做什麼事都很方便,這是以前做夢都沒想到的好事。」唐富相也逢人就說:「生在紅旗下,要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把這九個字記得了,一輩子就幸福了!」。
雖然我們在後續扶持發展、管理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離習總書記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也還有一定的差距。下步工作中,我們將持續下好「繡花功夫」,按照建設配套搬家、就業產業支撐、管理服務保障「三步走」思路,在廣大搬遷群眾基本實現「搬得出、穩得住」的基礎上,把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進一步做實、做細、做靚!盡最大努力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確保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謝謝!
消費日報記者:
目前,昭通正在建設5萬畝馬鈴薯高標準示範基地,要把傳統小生產做成現代大產業。請問,「洋芋帝國」合作社發展的情況怎麼樣?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有些什麼變化?謝謝!
昭陽區靖安鎮松衫村九組組長羅石富:
各位記者,大家好!
我是昭通市昭陽區靖安鎮松杉村九組的小組長。我們松杉村西魁梁子平均海拔在2300米以上,非常適合種植馬鈴薯種薯。西魁洋芋曾經遠近聞名。但是傳統洋芋種植都是人背馬馱,一家人種十多畝,種植一畝收成也就一千多公斤,收入也不高,娶媳婦都成困難。年輕的勞動力都紛紛外出打工,許多土地都放了荒,有的合作社也在上面種上了火麻,但也失敗了。
看到好好的土地拋荒,我感到很可惜。我們就成立了合作社,租了600畝土地,走「黨支部+合作社+公司」的發展路子。當時,親朋好友都不看好,勸我不要種洋芋了,與其種洋芋不如外出去打工,我家一家五口一年也能掙個十把萬。
我有個外號叫「蠻子」,說的就是我認死理,認準的事就走到底。為了種好洋芋,我們向昭通市農科院的專家請教種植技術,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我們的洋芋第一年就獲得了大豐收,賺了100多萬。其他群眾見了,覺得合作社有奔頭,紛紛要求加入。流轉的土地也越來越多,社員從最初的57戶87人逐步發展到259戶1103人,流轉的土地也達到了2200畝。
現在,我家一家五口,都成了合作社的骨幹,大兒子開拖拉機耕地,二兒子開大貨車運洋芋,三兒子用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一家人可以管理幾百畝洋芋地不成問題。我們不僅管理自己的洋芋,還幫基地的其他合作社管理。
原來我們村有四家貧困戶不願流轉土地,合作社發展起來後,他們主動找上門來,要求把他們的土地交給合作社,這四家人就常年在合作社裡打工。去年,加入合作社的群眾全部脫貧了,大家一年的人均收入有了六七千塊。今年,隨著昭通「洋芋帝國」的打造,合作社的群眾更是有望突破人均收入8000元。
原來,我們這裡光棍很多,三四十歲找不到媳婦的人一數一大片。之前為了給大兒子找媳婦,我們操透了心,找了好多家都不願意。現在,越來越多的女孩子也願意嫁過我們村來了,我家大兒子通過自己談戀愛已經結婚,我已經抱上了胖孫子;二兒子也準備今年結婚,小兒子也找到了女朋友,以前的光棍村成富裕村。
在這五年中,各級黨委、政府也給我們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缺少生產墊本,政府幫我們申請了惠農資金;沒得技術,農業局請了專家指導我們做好種植管理,做好病蟲害防治;通過土地整理,打通地埂地界連成一片方便機械管理,能夠機耕機耙;幫我們聯繫商家和銷售渠道,解決後顧之憂。
我將帶領合作社的全體社員「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脫貧致富奔小康。
我的回答完畢,謝謝大家!
蔡祥榮:
由於時間關係,下面,我們請記者朋友提最後一個問題。
雲南經濟日報記者:
全國脫貧看雲南,雲南脫貧看昭通,昭通脫貧看鎮雄,鎮雄勝則雲南勝。鎮雄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我想請問一下來自基層一線的鎮雄縣中屯鎮齊心村黨總支書記成龍先生,您是如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對未來有些什麼樣的期待呢?
鎮雄縣中屯鎮齊心村黨總支書記成龍:
非常感謝這位記者朋友,我們齊心村屬於全省的深度貧困村,也屬於國務院2020年脫貧出列掛牌督戰村。脫貧攻堅對於我們而言就只有埋頭苦幹,沒有捷徑。2017年以前,我們全村14個村民組中,就有4個村民組不通公路,住房、生產生活條件都極其艱苦,基礎設施條件非常差,嫁女兒都不願嫁來齊心村,貧困發生率最高達到了54%。這幾年,我們齊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個村民組的路都修好了,路燈也裝上了,鄉親們都住上了安全穩固的住房,錢袋子也鼓起來了,家家戶戶喝上了乾淨水、用上了農網電,讀書難、看病貴等操心的問題已徹底解決。環境變好了,衛生打理乾淨了,鄉親們的精神面貌也變好了。截至2019年底,全村457戶2264名建檔立卡戶中,只有251戶1305人脫貧、未脫貧的還有206戶959人,但是到今年6月,通過研判,我們村的貧困發生率已降為「0」。當前,我們按照省、市、縣脫貧攻堅「百日總攻」行動的要求,緊緊圍繞 「一收入、四保障、兩提升」的標準,從2月初就根據縣委的安排部署,精準摸底勞動力,精準對接工作崗位,及時把勞動力輸出去,到目前,我們剩下的未脫貧人口都達到了脫貧標準。
在脫貧攻堅這場艱苦的戰役中,齊心村作為鎮雄的一個典型貧困村,在以翟玉龍書記為班長的縣四家班子及各級領導的大力關心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傾力關注和走心幫助下,在全村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群眾認可度得到大幅提升。
在下步工作中,重點是怎樣做好群眾工作,發揮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主動性的問題。我們會繼續鞏固新時代文明實踐超市的成果,結合入戶走訪,院壩會等方式,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實踐活動,樹立國家幫扶只是扶上馬、送一程,致富必須靠雙手的正確導向,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要做好群眾工作,就要真心實意付出精力和感情,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公平公正的幹事情。只要能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絕大多數的基層事務都能解決。現在我們按照市委「133」群眾工作法,「一月一走訪、一月一研判」,走家串戶幫助群眾查找致貧原因,制定脫貧計劃,幫助群眾解決收入、住房、飲水、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問題。如:我們村一戶貧困家庭,兩個老人在家,兒子長年在外務工,納入農村危房改造後,我們的幹部每天都在現場忙前忙後,張羅建材準備和施工隊組織等工作,老人家如期住進了新房,也避免了其兒子回家建房影響務工。老人家特別滿意,逢人就說黨的政策好,各項工作也都非常積極主動。帶著感情和良心去幹工作,工作成效是不一樣的。
對照脫貧出列標準,我們已補齊了短板,齊心村即將摘掉絕對貧困的帽子,脫貧只是第一步,好日子還在後頭。在繼續做好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同時,我們還要建好15萬羽蛋雞養殖場,管護好已建成的果桑基地,把產業作為支撐全村長遠發展的重點。我們一定會盯緊脫貧目標,拿出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的勇氣,堅決不拖後腿,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驗收。
歡迎各位記者朋友到我們齊心村作客,感受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民生工程給一個貧困村帶來的溫暖的變化。謝謝!
蔡祥榮:
由於時間關係,提問環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也感謝各位發布人的解答。
各位記者朋友們,昭通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和雲南省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昭通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始終踐行總書記的指示「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抓好脫貧攻堅,確保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希望各位媒體朋友們充分報導好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重要內容,並一如既往地關心、關注昭通的發展,對昭通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