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布穀】果戈裡大街的黃昏

2020-12-09 河北新聞網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盧旭東

哈爾濱的仲夏,丁香花飄落了,日影開始緩慢地西斜。

日落時分的果戈裡大街,餘暉透過雲層的縫隙,灑落在長街的角落裡。街道兩旁的圓窗建築仿佛一尊尊燭臺,尖尖的樓頂在燭臺上燃燒著孤單的火焰。明亮的電車軌道,閃爍著金色的微光,小溪一般地緩緩流動,最後,消失在長街的盡頭。青色的馬蹄石上,有昂首挺胸的年輕人走過。有時,還有彎腰駝背的老人。他們身後,拖著悠長的影子。黃昏時分,街頭藝人的手風琴聲,咖啡館飄出的香氣與緩緩西沉的太陽,別具風味地縈繞著。

一百多年前,也是黃昏,天上飄著大雪,一輛破舊的驛車在冰雪上艱難前行。旅途漫長而令人疲倦,果戈裡從烏克蘭,趕到了當時的俄國首都——聖彼得堡。這位鄉下來的小夥子,還是一文不名的「京漂」。他的眼前,燈火輝煌的城市,散發著獨特的魔力。

回溯百年,跨入涅瓦大街,看到一個頭髮梳得很整齊的年輕人,每天瞪著好奇的大眼睛,觀察著來來往往的行人。這些人中,有帶著寶石戒指的貴婦、蓄著稀疏鬍子的搬運工,還有失魂落魄的青年畫家……後來,果戈裡把他們寫進了《涅瓦大街》《鼻子》和《狂人日記》等作品。當果戈裡為整個俄羅斯帶來榮耀時,自己並不知道,一百多年後,「果戈裡」這個名字,將與哈爾濱的主要街道,緊緊地勾連在一起。

據《哈爾濱史志》記載,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築,大批外國僑民開辦的百貨公司、影院、銀行、藥店與食鋪開始興起,其中就有著名的秋林公司。這些商號雲集的地方,逐漸出現了一條寬闊筆直的街道,也就是日漸紅火的果戈裡大街。命名者姓甚名誰,早已無法考證。最起碼,那個人迷戀俄羅斯小說吧,他一定在雪夜燈下,精讀過《欽差大臣》或者《死魂靈》。

曾幾何時,果戈裡大街風光無限,商廈鱗次櫛比,各式的車輛在整潔平坦的方石路上往來穿梭著。後來,這條充滿煙火氣息的方石路,搖身一變,成了現代化的柏油路。那些外國商鋪,也大多隨著戰爭和城市改造,一轉眼,消失了。也許,一條街道誕生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命運。果戈裡大街曾幾易其名,先後叫過新商務街、義州街、國課街、奮鬥路……末了,還是緊緊抓住了最原始的姓名——果戈裡大街。

假設沒有《欽差大臣》或者《死魂靈》,果戈裡大街也不過是一條普通街道。果戈裡銅像旁,很多遊人與這位文學史上的偉大人物合影留念。沿街商鋪裡,隨處可見果戈裡和他筆下人物的明信片或者雕像。賓館、書店和酒吧,也紛紛打起了「果戈裡」的招牌。裝修考究的果戈裡書店,現今已經成為哈爾濱的文藝聚集地。坐在書店的門口,聽著從教堂傳來的誦經聲,仿佛置身於聖彼得堡早先的涅瓦大街。

19世紀上半葉的涅瓦大街,煊赫繁華。浪漫主義詩人茹科夫斯基不緊不慢地踱著方步,仿佛在構思著新的詩篇。在他身旁,那個體態微胖、步履蹣跚的老人,不正是大作家克雷洛夫嗎?這對老友,時而沉默,時而低首交談,發出陣陣爽朗的笑聲。經常光顧涅瓦大街的除了果戈裡,還有詩人普希金、萊蒙託夫等人。他們喜歡在街上散步,但大多時候會湊在涅瓦大街上的沃爾夫與貝蘭熱甜食店裡,激情飛揚地暢談文學和人生。那時,正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

在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廣場上,灑滿夕陽。磚紅色的巴洛克風格建築,靜靜佇立在果戈裡大街上,與高大蒼翠的古榆樹相映成趣。榆樹下是神情肅穆的遊客,目光伸向遠處的天空。誰會像布拉格廣場上的小說家卡夫卡一樣呢?曲著背坐在長凳上,眨著憂傷的雙眼,寫下一首夕陽的詩,寄給愛人或者朋友。

東北作家阿成,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每當鐘聲響起時,行走在街道上的外國僑民都就地站住,衝著教堂的方向,在胸前畫十字祈禱,單等鐘聲過後再走。如今,這座教堂的故事,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傳說了。

暮色漸濃,街道兩側的歐式燈柱,散發著黃色亮光。它們面貌古樸,身姿挺拔,像從中世紀走來的城堡守衛士兵,望著果戈裡大街南來北往的人們。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在詩歌《陌生的街》中把傍晚稱為「鴿子的幽冥」,而在《維拉·奧圖薩爾的落日》中又把它比喻為「一個噩夢」,他這樣寫道:「最後審判一樣的傍晚,街道是天空中一道崩裂的傷口。」在中國現代詩人何其芳筆下,黃昏則是一個可怖的幽靈,乘著古舊的黑色馬車,徐徐走過,沿途散下陰暗的影子。

其實,果戈裡大街絲毫不理會多愁善感的文人,整條街道燈火通明,閃爍的霓虹是華美的外衣。街巷深處的飯店、酒吧裡,飛出陣陣歡聲笑語。也許,對於果戈裡大街來說,哈爾濱的黃昏到來,松花江的夜色漸濃,只有果戈裡小說中的主人公們,躲在東方的月色裡,要麼小聲對白,要麼拍手大笑……

相關焦點

  • 果戈裡大街最出名的就是果戈裡書店了吧,裡面環境很美,可以拍照
    大約三點多我們打車去了果戈裡大街,這是我們的最後一站。果戈裡大街最出名的就是果戈裡書店了吧,裡面環境很美,可以拍照。但實際上果戈裡大街並沒有什麼好玩的,兩邊是一些普通的商店,我們很快就逛完了(也可能是因為有些地方被遺漏了),甚至還去KTV唱了一會兒歌才到六點。
  • 果戈裡大街這些樓室溫只有15℃
    近日,記者連續接到南崗區果戈裡大街44號、國慶街36號—42號部分居民的反映,室溫僅有15℃,居民在家要穿羽絨服和棉褲。12日10時許,記者來到果戈裡大街44號303室劉阿姨家中。18時30分許,供熱公司李經理給記者打來電話說,他們下午對果戈裡大街44號和國慶街40號兩個單元的部分居民進行了走訪,發現有少數居民改動了供熱管線,加裝了暖氣,由於改造不盡合理,客觀上也對樓下居民供暖造成了一定影響。目前他們已採取調節措施,增加該區域供熱。李經理表示,等到供暖期結束後,將對該區域實施分戶供暖改造,徹底解決這裡居民的供暖問題。
  • 【文化周刊·布穀】夏蔬開花
    盛夏黃昏,地埂頭、小溪旁與牆角處,蓬生著一叢叢萱草。萱草生有吊蘭似的葉片,主幹兀立如旗杆,頂端的芽頭不斷爆出蓓蕾。蓓蕾越長越大,於黃昏時分「砰」地一聲脹開,舉起金黃色或紫黃色花瓣,猶如在晚霞的余光中舉起一桿杆黃旗,舞亮了村莊的黃昏。萱草的花期短,頭天傍晚開花,第二天便蔫了。因此,當旗杆上舉起小黃旗時,得趁早採摘。
  • 走進中國最美的書店-果戈裡書店
    哈爾濱果戈裡大街上有一家被譽為中國最美書店之一的果戈裡書店,位於果戈裡大街164號。那麼,在果戈裡書店讀書,就是在一個至美的世界裡旅行。在這裡,溫暖的燈光讓書裡的世界有了溫度。果戈裡書店所致力的,簡單而言,便是為愛書之人架起一座可以通往心靈的通途,讓他們,找到回家的感覺。
  • 果戈裡書店,一個富含歐洲古典味道的聖地
    這是一個美麗的書海——果戈裡書店。果戈裡書店位於哈爾濱果戈裡大街164號。店面的裝飾很簡單也很獨特。走進果戈裡書店的時候,你也會發現果戈裡書店藏著一股濃濃的歐洲古典味道。這股歐洲古典味道,也給數多前來慕名的遊客增添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回憶。
  • 哈爾濱果戈裡大街上有一座「傳奇」教堂,夜景特別美,遊客卻不多
    前段時間,當我在哈爾濱旅遊時,走在著名的果戈裡大街上,竟然無意間在街邊發現一座外形非常獨特的教堂建築。你知道這座在果戈裡大街上的「士課街教堂」嗎?如果以後有機會再到哈爾濱旅遊的話,你想不想來看一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劉小順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 布穀……布穀……
    一早起床,站在陽臺,突然聽到了「布穀—布穀」的聲音。不說在都市,就是在鄉村,我也好幾年沒聽到布穀鳥的叫聲了。雖然,聽到的,只是一隻布穀鳥的叫聲,應該是在離家不遠的小山那邊。沒有看到它的影子,「布穀布穀」的聲音也漸漸遠去,只聽了四五聲就聽不到了。
  •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果戈裡
    尼古拉·華西裡耶維奇·果戈裡(1809-1852),俄國十九世紀前半葉最優秀的諷刺作家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果戈裡出生在烏克蘭一個不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父親熱愛戲劇,會寫喜劇和演戲。從中學時代起,果戈裡就已經顯示出文藝才能,寫過詩和劇本,還扮演過喜劇中的角色。
  • 哈爾濱這條大街與中央大街齊名,藏著中國「最美書店」
    去過或者沒去過哈爾濱的人大都知道哈爾濱有條非常出名的大街叫中央大街,但卻不知道在博物館地鐵站附近還有一條距今已經有百餘年歷史的果戈裡大街。起初我也不知道,但幸好我有幾個愛打聽的同事。從虎林園出來後,時間還早,我就被他們拖著到了果戈裡大街。
  • 哈爾濱,也是有些異國風情的北方城市,也有最美的果戈裡書店
    哈爾濱,大概是我去的建築和街景最接近俄羅斯風情的國內城市,也是很有些風情和情調的北方城市~如果說我冬天去哈爾濱有什麼遺憾,就是我去的時機不對,11月份去哈爾濱,還看不到傳說中的冰雕,我看的還是城市風貌~建築特色很北歐~傳說中的中央大街~在這裡覺得像走在俄羅斯的感覺
  • 美麗的西峽布穀山莊
    圖一,美麗的西峽布穀山莊,位於鄂豫陝三邊地區的丹江上遊,三面臨水,群山環抱,交通便利。有茂林修竹,有鳥語花香,乃豫西南一文化名莊。圖為布穀山莊紅石門。圖二,布穀山莊面臨淅川與西峽公路東側。圖為布穀山莊大院大門。
  • 布穀
    布穀 生活工具 大小: 10.96M
  • 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大街沒有之一,聖彼得堡涅瓦大街
    最好的地方莫過於涅瓦大街了,至少在彼得堡是如此;對於彼得堡來說,涅瓦大街就代表了一切。這條街道流光溢彩——真是咱們的首都之花!果戈裡熱鬧的涅瓦大街涅瓦大街對於中國人來說很陌生,但在歐洲,它和香榭麗舍大街齊名,就我個人喜好來說更偏向於涅瓦大街,原因就是街兩邊的建築,沙俄印記極為突出的建築。
  • 我們都是從果戈裡的《外套》裡走出來的
    他們的兒子果戈裡在美國出生,在美國長大,說著毫無口音的美式英語,熱愛流行的美國文化,除了膚色,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與印度有關的任何痕跡。作為第二代印裔美國移民,果戈裡不想與父母依戀的那種文化產生任何關聯,他不明白父母與在美國的那些印度好友之間的情誼,他也不明白父母為什麼對遠在另一個半球的加爾各答如此依戀,他甚至一度與那個充滿了印度味道的家庭割裂,重塑一個新的自我。
  • 萌萌細語|布穀~布穀~布穀~太喜歡這款手機鬧鐘的鈴聲
    「布穀」聲聲▓ 司馬小萌2020年09月13日《北京晚報》12版 去年一月我換了新手機。手機自帶的鬧鐘鈴聲,超好聽!樂聲中,時不時傳來一種特殊的聲響,不緊不慢,優雅動聽:「布穀~布穀~布穀~」是的,那是布穀鳥獨特的啼鳴。太喜歡這聲音了!每每被手機鬧鐘鈴聲喚醒,沒有懊惱,只有愉悅。據說「布穀」有提醒眾人播種穀物的意思。這種解釋,到底是農人感覺、還是秀才推理,有待考證。
  • 北京女孩遇上「果戈裡」
    新華社莫斯科7月3日電 通訊:北京女孩遇上「果戈裡」  新華社記者任軍 吳壯  樂曲聲高亢又急促,敲打著演員們的耳鼓。莫斯科果戈裡戲劇中心的排練廳裡,5名年輕的戲劇演員跑得滿身是汗,每個人都仿佛沸騰了,憤怒像荒原裡的風聲,拍打著劇院白色的磚牆。
  • 哈爾濱的果戈裡書店,感覺因為太有名了,遊客很多
    晚上第一頓打卡了華梅西餐廳,感覺超好吃的,服務員小姐姐也超可愛的,燜罐牛肉超好吃的,紅菜湯酸酸甜甜的比較開胃,馬哈魚感覺一般,但男票覺得還行,之後去馬迭爾買了個冰棍就滾回賓館了,早上等來了從北京來的室友,三個人一起去了索菲亞大教堂(結果正在維修中並不開門),然後從中央大街晃悠去了松花江,在松花江上玩起了陀螺,還有免費的冰刀。
  • 一位俄裔哈爾濱人的美國往事之四:果戈裡
    「果戈裡傳統」 於是,您就研究了果戈裡傳統? 沒有,這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幫我哈佛的老師弗謝沃洛德 米哈伊洛維奇 西奇卡列夫把他的書翻譯成英文。他住在德國,五十年代寫過一本研究果戈裡的書,他想在書中以同性戀為主題闢出一章。
  • 哈爾濱藏著最美的歐式書店——果戈裡
    哈爾濱又被人稱為冰城,由於跟俄羅斯很接近,哈爾濱又融合了一些俄羅斯的文化。與別的城市不同的是,哈爾濱還是我國少有的冰雪文化城市,在經濟上,哈爾濱又是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當然,這裡也有許多美景。首先要介紹的就是冰雪大世界了,由於現在是夏天,就介紹一下室內冰雪世界。
  • 《死魂靈》從一場怪誕的騙局描寫入手,淺析果戈裡的藝術特色
    果戈裡在俄國的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雖然《死魂靈》這部作品是他出國遊歷期間所寫,但是卻奠定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基礎,像我們所知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的俄國作家契訶夫,還有我國的作家魯迅先生,他們的諷刺文學都有受到過19世紀作者果戈裡先生藝術特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