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工作是怎樣的體驗?折騰,失措,邁出舒適區

2020-12-0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克拉拉」(ID:kelala_claire),作者克拉拉,前Facebook大中華區營銷策劃經理,分享從香港漂回北京的生活感悟,還有從程序媛轉身網際網路營銷的體驗和思考;36氪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為了貼近原汁原味的Facebook表達,本文有部分中英混搭,請輕拍。

我在2013年加入當時還不到10人的Facebook大中華團隊,負責幫助大中華區合作夥伴利用Facebook的產品和生態系統布局營銷策略,實現用戶,銷售,品牌等多維度的增長。

剛加入Facebook時,最有衝擊的體驗還是各種open,move fast 和 be bold的文化和制度落地,不禁感嘆,明明從規模上已經可以稱為「大公司」,facebook居然還保持一個創業團隊的spirit和玩法!而事實證明,Facebook的員工們不僅沒有把公司玩壞,反而玩出了持續不斷的產品創新,用戶和營收連同股價一路高歌,以及蟬聯各個「最受僱員歡迎公司」的榜單。

驅動這業務快速發展和員工幸福感的背後,是怎樣的日常體驗?

上千人的開放扁平公司

扎克伯格本人就是開放文化的布道者,認為大家都應該知道what’s going on in the company。每周五都會舉辦全公司都可以參加的Q&A環節,回答員工現場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從熱門收購案到關於未來交互方式的腦洞。「哦,原來這個問題Zuck是這麼想的」聽Q&A總感覺收穫滿滿。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分享會去了解公司各個產品的新進展:每個季度的公司大會,各個產品的老大會一起復盤迴顧和下階段挑戰和目標。更會不定期收到邀請,參加公司不同產品團隊的分享會。

除了了解公司層面的方向和信息,日常工作裡公司也鼓勵開放對話,分享,隨時給同事反饋,以及發表觀點。走進一個討論,就得準備著貢獻觀點,因為這些是保持創新力的基石,特別是在組織迅速擴張的時候。

這張拍的是老campus裡Zuck的辦公室,足夠透明,像魚缸一樣

作為剛剛畢業或者剛從傳統公司加入的新人,最初常有邁出舒適區的懵圈感,也會緊張,要在每一次討論中逐漸適應。公司裡一位在行業內都有名的大佬曾經給過新人建議(和要求):「Ask yourself what you would do if there were no org structure, no titles, and no levels, and you just had a job to do. Then do exactly that.」

工作之外的facebook,隨處可見的都是三五成群的組合,campus裡也處處有facilitate conversation的細節,比如食堂,天台的散步道,雙人自行車等等。

看上去」facebook的人好像都沒在工作耶?」, 其實在不需要花心思安排衣食住行的背後,是大量時間和同事們在一起hangout,隨時交流討論協作,以及迸發出新的創意。在Facebook三年多裡,我在大中華區,新加坡,美國和馬來西亞辦公室都呆過,和來自各地的背景完全不同的facebooker做朋友,從交流產品到聊人生觀,常常感覺有趣有料,大呼過癮。關於他們的經歷和觀點,有機會再寫。

這張來自網絡

給野馬折騰的大草原

很多公司在引入遊戲化的規則和制度希望激勵年輕人,而在Facebook,沒有什麼比看到自己的工作落地,產生成果而更加激勵人的了。

在Facebook快速迭代的運轉模式下,很多產品細微改動都是幾乎裸奔上線。工程師早上寫的代碼,下午就有可能投入生產,被上億用戶所使用。這對工程師團隊有很高的要求,但同時也是看得見成果的成就感。

在探索性的產品功能和決策面前,與其大家一次次約會分析討論,Facebook裡更常見的是——擼起袖子開始幹,做一個最小產品原型,投放在一小部分用戶裡去看效果,讓數據說話。

非產品和技術類的工作也一樣。比如我之前的工作,需要解決「如何提高視頻類內容在營銷活動中的使用?」「如何提升下載的轉化率和激活率?」「如何幫助直播類app制定以高ROI為目標的增長策略?」,而這些問題,都可以用產品和營收類指標或者A/B testing來衡量落地後的成果。

Facebook第一個中文版poster

Facebook非常鼓勵大家「折騰」,著名的文化「move fast, break things」,「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are not afraid」都是說不怕你玩壞了,就怕你不去嘗試,去,趕緊去。

當然啦,勇猛前進的同時還得帶著腦子,Facebook要求你適應一個多變而指令模糊的工作環境,你要自己去摸索出你能想到的最好的解決方案。有責任有信任,對有些人是壓力大於動力,對有些人是動力大於壓力。facebook的絕大部分同事是後者。公司也有另一條文化保駕護航——『focus on impact』,Facebook一直是一間創業公司,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做,因此每個人和團隊在自己長長的工作列表裡,一定要優先最重要,最有impact的項目。

如果你認同這樣的做事方式,Facebook也許適合你——可以感受到每天做事的價值,它直接貢獻於全球十六億人更好的連接;並且有成果,數字來說話。短時間內看到成長,酷到停不下來。

職業發展是一場Jungle Gym

為了適配一個開放,高效的創業型文化,facebook的團隊結構也非常扁平。和如投行,廣告公司等ladder式上升的公司相比,在facebook似乎很難在title上有快速提升。有時升了內部級別,遞出去的名片上印的還是一樣。

Facebook的個人發展邏輯是jungle gym——不一定要直線爬樹,可以換到左右其他大樹上,換著換著,就發現自己到了森林更高處,這其中還伴隨著relocation的機會。比如和我合作的一個印度小哥,最早在印度負責提供數據服務,後來relocate到新加坡負責報表分析,再後來去了紐約負責某個業務線的商業分析。

Jungle Gym的概念在公司裡常常被大家提到,但是具體到每個人怎麼gym, 』You are the owner of your career.』

有些人覺得exciting,有些人可能迷茫而無從下手,沒有人會過來告訴你你應該怎麼發展,因為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不過迷茫並非不可解決,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發展的團隊裡,有很多機會讓人跨出自己負責的業務,到處嘗試,在不設限的工作裡有機會訂製自己的career。

因為有興趣深入學習growth marketing,又有engineering背景,我剛入職不久就申請參加了專門給數據分析師和產品經理準備的data camp。一年多以後視頻廣告產品上線,而我們大區的產品運營經理還沒到位,於是我就從幫忙跑數字,到有機會兼任了視頻廣告產品落地的策略。我在facebook的搭檔非常喜歡研究廣告創意,他現在已經兼任facebook對外的創意講師,出席各種行業峰會,收穫迷妹粉絲無數。2016年,我拿到了美國總部負責messenger和internet.org兩個產品的全球marketing的職位offer,也完全來自過去三年在不同project上』玩』出的經驗。

不是總結的總結

交流,折騰,試錯,邁出舒適區是facebook工作的常態,作為一間大公司,仍然每天以『we are just 1% done』的創業般的態度面對機會和挑戰。對於喜歡這樣文化的人,這裡是火箭,是遊樂場,也是野馬的草原。這三年半的經歷讓我在做事兒,建立團隊,以及規劃人生上,都有了更深的體會。

Facebook不講work life balance,而是提倡work life integration。我的理解是,生命裡一大半時間都在工作,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追求和喜愛的人們一起在愉快的環境裡,去追尋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並且有興趣的事業。工作和生活裡都有結伴探索人生的奇遇,每一天都可能平凡而偉大。

我們都值得追求這樣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夜讀 | 我們總要試著邁出舒適區
    她堅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努力工作,為了完成各項事務,不斷自我學習,不斷自新、統合、提升……但是,世間瘡痍,無常變遷。今年,她所在的崗位受到了各種限制,諸多事務無法展開,她的領導跟她說,她如果有更好的發展可以出去看看。人生真的很奇妙,上一秒她還在認真地編寫著文案,下一秒她的計劃變成了笑話。失去某些機會的時候,一定會有另一種機會在等待著。
  • 如何跳出生活的舒適區?
    如果你本身一直在舒適區,你是很難跳出來的,你要麼自己主動創造條件跳出來,要麼生活給你壓力逼迫你跳出來。如何主動創造條件:比如說離開父母,自己獨立找工作和生存,斷掉父母給你的經濟支持。當然這時候你可能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感受不到壓力,仍然跳不出舒適區。那接下來你可以試試提前模擬結婚後的生活,找出身邊的朋友做參考,比如這個月需要還房貸車貸多少錢,孩子奶粉錢,孝敬雙方父母的錢,自己和老婆日常開銷,然後算算自己現在能賺到多少錢,這時候你可能就有動力去做出改變,跳出舒適區了。
  • 《進化》:如何突破舒適區?
    01 每個人都有舒適區記得在帝都上班時,有天Boss把我叫進辦公室。他對我說:要開年會了,需要你做個演講,因為……此處省略大概5分鐘的內容,因為我一句話也沒聽清,我滿腦子都奔跑著「演講!……怎麼辦……演講!
  • 辦公室休息區怎麼裝修設計?休閒區如何裝修更舒適(圖)
    3.辦公室休息區要為員工營造一個舒適、放鬆的氛圍,在休息區擺放一些個性的靠椅與吧檯,可以方便員工休息,讓員工好好休息調整一下,吃點東西補充一下能量,當然,休息區的位置也要選好,休息區不要選在辦公區域,最好是選在辦公空間內部,相對隱蔽的地方,這樣可以讓員工可以盡情地放鬆。二、休閒區如何裝修更舒適?
  • 斷舍離:走出舒適區,才能活得更精緻,人生就是不斷地做「減法」
    斷舍離:走出舒適區,才能活得更精緻,人生就是不斷地做「減法」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但是卻沒有人說「走出舒適區」,其實在人生漫漫長路中,走出舒適區更適合我們的生活。
  • 家裡裝修,6平米陽臺做成舒適休閒區,賞景、品茗、看書
    新房120平,客廳有個6平米的陽臺,疫情過去準備裝修,怎樣更好的利用陽臺空間?」家裡有個陽臺還是很不錯的,這個較小的空間也可以打造成多功能休閒室,賞景、看書、品茗、養花等都可以,有幾種做法,我們來分析一下:1、首先考慮一下陽臺是否封閉使用,也就是裝不裝陽臺門?
  • facebook2021官網下載_facebook官網最新版下載_18183軟體下載
    Facebook是一款超級好用的全球溝通軟體,在facebook中用戶可以認識來自全球各地的用戶,同時用戶在這裡還可以分享自己的日常心情和近期動態,同時這裡還聚集了很多的明星,用戶也可以在這裡追星哦。
  • 終於有中國版的Facebook了
    用戶的情緒高漲和facebook模式效仿者的不斷失敗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評論可以看出,大多數人都是在懷念自己的青春。模式確實很難成功,當年facebook每出一個新功能,人人網就會抄襲一個,公共主頁、私信等等,但是依然阻止不了微信的崛起和人人的衰落。
  • facebook辦公室_設計大視野第三空間__PChouse太平洋家居網
    木質桌與暖色燈的完美融合,讓空間流露出寧靜的舒適氣質。設計師通過不同材質的巧妙搭配以及對各種色彩的藝術化組合,貼合創新、活力的公司理念,打造出心神合一的無違和空間。...更多>>< 休閒區營造出輕鬆愜意的居家氛圍豐富零食和飲料的免費提供讓人豔羨不已處處散發著清新的綠植舒適的沙髮帶來的溫暖
  • 突破舒適區|《奇特的一生》讀書筆記13
    3.柳比歇夫通過時間統計法不斷研究:自己在寫、讀、聽、工作、思索等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了自己能力的極限,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又充分發揮所有潛能。讀以致用:這一章似乎更深入揭示了柳比歇夫是個怎樣的人?其次,他是時間的朋友,這一章有個數字:5小時29分鐘,這是他每天的有效工作時間。在使用紙質筆記本和aTimeLogger記錄時間帳單之前,或許我會對這個數字不以為意,覺得很簡單。但當我開始記錄時間之後,才發現,我的每天有效工作時間可能也就是三四個小時,這其中或許還包含了我沒有完全剔除的路上、聊天、刷手機的時間。所以說,做一件事也許並不難,難的是始終堅持做這件事,並成為習慣。
  • 《一禪小和尚》:長時間待在舒適區,可能會喪失鬥志
    於是一禪想到了,因為自己一直呆在舒適區,便不願改變,只有改變才能夠讓自己不再煩惱,不在無聊,去外邊的世界看看,尋找新的機會與機遇。一禪去街上逛,看見一個老爺爺在賣剪紙,他覺得很新鮮,也很感興趣。人總有一個天性,那就是惰性,我們總是尋找覺得舒服的地方,等我們找到時候便會待在那裡,如果這個地方讓你覺得特別的滿意,你便會一直待在那裡,於是你便不想離開這個完美的舒適區了。這時你要提醒自己這樣的生活總是會變得厭煩。只有改變才能讓自己更加舒適。生活變得有意思要自己去尋找。
  • facebook臉書中文版下載
    啥,沒時間,不怕,facebook臉書中文版下載滿足你,快來下載體驗吧。facebook臉書中文版下載版本記錄:facebook臉書中文版下載絕對是一款經典佳作,快來下載體驗。
  • 怎麼解救被禁被封的facebook?
    Facebook為什麼老是折騰我?*有些人對您的個人資料報告不好,那麼Facebook工作人員也有時會正式停用您的帳戶我建議您不要同時在多臺設備上訪問您的帳戶。雖然Facebook當然允許進行多設備身份驗證,但一次訪問各種設備上的帳戶可能會被視為安全漏洞 因此你在登陸電腦時,如果你想用手機打開messenger 那就推出facebook 再用手機登陸 messenger。 除此之外:我們還建議不要重複更換代理伺服器或使用匿名IP位址的伺服器來訪問被阻止的站點。
  • 軍人修養 | 拔節成長,怎樣不斷衝破自己的舒適區?
    成長的過程其實是不斷衝破自己所在舒適區的過程。停留在舒適區裡固然舒服,但是時間一長,也就漸漸被這種舒適感消磨掉了進取之志,久而久之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讓人故步自封、不思進取。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自幼生長於富有人家,衣食無憂,但他為了心中理想、打破舒適,最終踏遍祖國大好河山,創作出《徐霞客遊記》;北大學生宋璽本可過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她為了圓自己的軍旅夢,毅然選擇離開舒適區,參軍入伍……打破自己的舒適區固然需要勇氣,也許還會遭受磨難,但這也是不斷拓展人生經緯度的重要途徑。成長的過程貴在秉持一顆恆心咬牙堅持。
  • 《認知覺醒》:真正的成長,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對於"刻意練習"這個概念,心智探索者周嶺在其著作《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簡稱《認知覺醒》)中給我們做了更加詳細的闡釋,特別是對"舒適區邊緣"這個認知規律的思考,值得每個自我成長的人學習。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圍繞"舒適區邊緣"這個成長關鍵詞來說說,真正的成長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 你的心理舒適區有多大?要拓一拓嗎?
    【一】什麼是心理舒適區?停在港灣的船是安全的,但這不是生而為船的意義。對於我們而言,就如同船舶一樣,港灣就是我們的舒適區,只躲在自己的舒適區內終究不是人生的意義。關於舒適區的理解,我們來看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你是否每天晚上上床後,都固定地靠向某一邊睡覺?
  • 找到學佛修行的舒適區
    ,中間態,或者說是穩定態,以及打破這些舒適區、中間態、穩定態之後,尋求更高層次的舒適區、中間態、穩定態。,無論發生什麼,都在我們的穩定態之中,都是我們的舒適區。另一條路是主動跳出自己的穩定態、舒適區,去構建更為高層次的穩定態、舒適區。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我們先來看第一條路,這裡有一些果乘的意味,我們哪裡都不用去,只需要接受一切無常,接受一切結果,就像虛空一樣,完全打開,完全接受一切。
  • 在婆婆眼裡,「會折騰」的女人,絕非等閒之輩
    就像馬雲說的:「那些讓老婆呆在家裡帶孩子的男人是最笨的,聰明的男人應該讓老婆出去工作,這樣她就沒時間找你的麻煩了。」其實對於女人來說,如果不得不需要做一個家庭主婦的話,只要你有一顆閒不下來的心,那麼你也可以成為婆婆眼裡的絕非等閒之輩。
  • facebook廣告投放是做什麼的?facebook廣告好用嗎?
    seoer明明找的是seo的卻在具體的工作裡需要兼顧不少廣告投放的內容,為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廣告投放上的相關問題吧,fb這應該是一些小夥伴有了解到的社交平臺,而作為做跨境電商的很多小夥伴對於fb來說,那就不僅僅是有了解到了,他們很多還會利用這個平臺來進行產品的推廣和宣傳。
  • 記者體驗電影院檢票員工作 為觀眾營造舒適的觀影環境—荊州社會...
    記者體驗電影院檢票員工作 為觀眾營造舒適的觀影環境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荊州社會 正文 來源:江漢商報 時間:2013-07-31 10:26   當我們抱著爆米花、拿著可樂,坐在舒適的躺椅上,看著精彩的電影時,卻很少想到電影院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前日,我來到時代電影大世界,體驗了一次檢票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