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2020-12-21 新華社

新華社巴黎12月18日電綜述: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

新華社記者陳晨 劉芳 唐霽

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於17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稱讚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14日至19日在線上舉行。本屆會議審議通過了3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29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秘書蒂姆·柯蒂斯在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付出了越來越多的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民眾的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話題,越來越多地受到媒體和民眾關注。」

柯蒂斯說,中國人口眾多,擁有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財富。「在過去數年裡,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到目前為止,中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埃內斯託·奧託內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數量居世界首位。「去年,我們有機會去中國親自看到其中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親眼看到它們是如何與居民社區生活結合起來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8日發布的新聞公報中說,多國聯合申報遺產的數量在今年創出新高,達到14個。這印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加強人類團結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的能力。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主席奧利維婭·格蘭奇對新華社記者說:「不同國家的文化不盡相同,但我們意識到,儘管新冠疫情阻隔我們相聚,但我們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彼此更緊密相連、團結在一起。」

今年,芬蘭、馬爾他、巴拉圭和新加坡首次有遺產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名錄中共有來自131個國家的遺產項目。格蘭奇表示,她期待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以造福世界。

公報說,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增項目包括哥倫比亞、埃及和納米比亞分別申報的項目。此外,會議還將法國申報的馬提尼克島多槳帆艇建造與航行實踐遺產保護典範等3個項目列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由締約國大會選舉產生的24個成員國組成,是《公約》執行機構之一。(完)

相關焦點

  • 綜述: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
    新華社巴黎12月18日電 綜述: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新華社記者陳晨 劉芳 唐霽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
  • 「《公約》精神與中國的保護實踐 紀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承辦的「《公約》精神與中國的保護實踐——紀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頒布十周年論壇」,6月9日在北京舉辦。文化部在我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期間舉辦此次論壇,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和貫徹《公約》精神,探討國際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和措施,系統總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驗,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續深入開展。王文章在論壇上致辭。他指出,《公約》公布的十年,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面推進、取得顯著成果的十年。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考慮到1989年的《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書》、2001年的《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長圓桌會議通過的《伊斯坦堡宣言》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之間的內在相互依存關係,  承認全球化和社會轉型進程在為各群體之間開展新的對話創造條件的同時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融合...
    除以上機構代表,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代表以及來自中國、印度、尼泊爾、菲律賓等亞太地區20所高校的專家和學者共計50餘人參加本次培訓班。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逐漸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以來,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178個,表明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成世界共識。中國政府也不例外。
  • 高丙中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中國屬性
    在國際公約層面,中國依法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在國法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2011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由國家主席籤署實施,迄今絕大多數省(區、市)已經由本級人大頒布了該法的實施條例。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
    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於17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教科文組織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申遺成功,稱讚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答: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中國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並得以傳承和發揚。  十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措施是什麼?
  • 非遺鮮聞丨我省三所高校教師參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高校...
    我省三所高校教師參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高校培訓班為推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中國高校中的傳播推廣,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會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遺國際培訓中心在上海市共同舉辦了研培計劃師資交流活動暨《公約》培訓班,甘肅省文旅廳非遺處推薦蘭州交通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蘭州文理學院三所研培院校的老師參加了此次培訓。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與保護主體之解析
    然而,非遺保護的理論支持還很貧弱。作為一項在國家的公共生活中具有重大分量的社會實踐,從實踐主體的角度加深對於非遺保護的認識應該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嘗試。「主體」概念,是現代哲學和社會科學把人看做具有內在一致性的積極行動者的理論方法的關鍵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切實增強「非遺」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讓古老的「非遺」文化代代傳承,充滿活力,經久不息。
  •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建設中國特色保護體系(圖)
    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頒布施行,標誌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全面依法保護的新階段。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突出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性,並強調要「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人民觀察)
    新時代如何保護文化遺產,更好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本期觀察版刊發的幾篇文章圍繞這一問題進行闡述。——編 者 ■我國擁有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是舉世公認的文明古國,是全球排名第二的世界遺產大國。保護好、利用好文化遺產,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發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鑑。
  • 蔣士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推廣
    講座伊始,蔣士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其衍變、發展歷程破題,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行,並列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日本、韓國頒布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和美國歌手演唱的《老鷹之歌》等案例,說明了各國在非遺保護方面的淵源、探索與實踐。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2006年以來,文化部及各地文化部門利用「文化遺產日」和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演、論壇、講座等宣傳教育活動。文化部主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展演」等一系列活動。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遺產保護應有的態度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
  • 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
    伴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決定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1年公布包括中國崑曲藝術在內的第一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中國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重大事件和時機的出現,中國在人類剛進入21世紀的重要時刻即拉開了非遺保護的宏大序幕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受猛烈衝擊面臨三大難題
    當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示了我國各地的民俗、舞蹈、音樂、語言文學、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國政府首次舉辦全面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大規模展覽。    ——法律法規建設的步伐不能及時跟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缺乏相關法律的保護;管理尚不健全,保護工作還缺乏制度要求、保護標準和目標管理。收集、整理、調查、記錄、建檔、展示、利用、人員培養等工作相當薄弱,保護管理資金和人員不足的困難普遍存在。
  • "中國式保護"進行時:生產性保護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資料圖片  不久前閉幕的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全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保護成果展是整個活動的重點和亮點。  從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至今,全世界153個《公約》締約國紛紛在保護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 國新辦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情況舉行發布會
    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今年5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掛牌成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這表明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