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兩袖明月。
茗盞影照,相思縈懷。
中秋,又稱仲秋。
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流行於漢字文化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中秋節的來歷,有神話,有考據,
有抽絲剝繭的歷史迷霧。
嫦娥奔月、吳剛折桂、朱元璋起義密令,不一而足。
有研究者指出,源於唐軍裴寂以圓月為構思發明月餅。
中秋節始於唐,盛於宋,至明清,漸成傳統節日之一。
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羅大眾,
設香案、賞桂花、飲茶、吃月餅,賞花燈。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一首《明月幾時有》訴盡多少離情別意,美好祈願。
《紅樓夢》黛玉聯句:「幾處狂飛盞,誰家不啟軒。」
仿佛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時空迴響。
中秋,圓了中國人團圓的家國理想,
寄託著多少夢回故鄉的傷情哀愫。
中秋
杜甫寫下「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想家的同時,也心繫著國家命運。
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望月》中,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意思是:我想家了。
金聖歎臨刑前想起長老的上聯:半夜二更半,悟出「生題死對」:中秋八月中。
病榻前83歲的毛澤東在女兒李敏的面前畫了一個圓,成了千古謎題。
唐玄宗夢遊「廣寒清虛之府」,月宮有了美輪美奐的名字:「廣寒宮」。
慈禧認為月餅音不雅,遂改稱「月菜糕」,雖不雅,卻也接地氣。
中秋,詩人吟詩唱和祭月神,百姓拜月拜成了美食節。
持蟹賞菊度中秋,不但要有月餅、有酒、有茶,
各色應景的佳餚美饌自不可少。
「味新聊稱長螯蟹,酌淺尤宜小樣甌。」
不但味要正,器具也講究。
吃出一種文化,卻也不失為一種雅興。
要說講究,月餅中秋美食的不二之選。
月餅最早是祭月的供品,成為應節食品,始於明代。
自宮廷流布民間,
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花樣繁出。
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可知宋時月餅已在餡料上做文章了。
菱花形,梅花餅、五仁餅,內外兼修,形神俱備。
無論中秋詩歌多麼膾炙人口,中秋美食多麼引人入勝。
表達的都是人們美好的祝願和無盡的思念。
「徹旦休雲倦,烹茶更細論。」(妙玉)
賞月、飲茶、論詩,人生至美。
一杯清茶,兩袖明月。茗盞影照,相思縈懷。
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
只道「水底月為天上月,眼中人是面前人。」
此一刻,你在哪兒?又在做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