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詩三百首》裡面沒有《憫農》?

2020-12-13 候補百曉生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應該是家喻戶曉的佳作,這首詩最是在長輩教育孩子要愛惜糧食時出現。

既然是唐詩,又流傳深遠,有人會問「為什麼《唐詩三百首》裡面沒有《憫農》?」有網友認為:泱泱中華千萬首,李白杜甫的很多詩也死在海選下,唐詩三百首選的都是通俗易懂,有些也謳歌美好生活,粒粒皆辛苦可能不適合當時的環境罷了。

不過,筆者認為,單從通俗易懂和教育意義方面,《憫農》其實具備了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實力,而且從《憫農》的知名度和傳頌度看,其更不在唐三百之下。它的落選肯定有其他原因,那麼一起挖掘其中因果找尋答案,也是件趣事。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概因唐朝的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該書選入75位唐代詩人及2位無名氏的詩作共310首,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現在基本是

不過《唐詩三百首》並非唐朝時編著的。此書是清代孫洙所編輯。由於此書選篇全面而精當,匯萃了唐詩中的各種文體佳作,為雅俗所共賞,因而風行海內,家喻戶曉,二百多年來流傳不衰,至今仍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話題回到李紳和他的《憫農》,其實,《憫農》有上中下三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第3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也就是李紳27歲那年。此時的李紳剛剛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博,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我們從李紳、範攄、孫洙三人中找下關係。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寶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

《雲溪友議》: 唐代筆記小說集。撰者唐代範攄,生卒年未詳,唐時吳(今江蘇吳縣)人。據傳此書成於唐僖宗年間(唐僖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73年—888年在位,共15年),客居越地﹐自號五雲溪(即若耶溪,今紹興境內)人。所以名其書為《雲溪友議》。《雲溪友議》此書記載了唐開元以後的異聞和野史,尤以詩話為多。所錄詩及本事,有為他書所不載者,即為唐人諸書所未及,但所載也有失實處。

孫洙,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生於江蘇無錫,祖籍安徽休寧,乾隆九年(1744)中舉,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蘇上元(今江寧)縣學教諭,乾隆十六年中進士,以後歷任順天府大城縣知縣、直隸盧龍縣知縣、山東鄒平縣知縣、江寧府學教授等職。

由此可發現,李紳、範攄、孫洙的交際地在江蘇、安徽和浙江,最重要的一點是江蘇同鄉。古人的鄉情可是很重的,這種為前人推廣出名的事情,孫洙應該考慮到李紳和他的《憫農》才對,為什麼最後卻沒有選《憫農》呢?

那麼我們再看看史書和範攄的《雲溪友議》又是怎麼記錄李紳呢?

據史書記載,李紳在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並且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全然沒有「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簡樸與珍惜的意識。與李紳同一時代的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等人,無不對其嗤之以鼻。費思量,頗讓人費思量——一個對農民生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感同身受,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怎麼又一盤耗雞三百隻?這不是「吃農」、「啃農」麼?前後判若兩人呀!

只是生活奢侈,倒無可指摘,但他發跡後愛耍權威、無情無義就是人品低劣了。 《雲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僕與一個市民發生爭鬥。得知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僕人,李紳竟將那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裡,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由於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雲溪友議》是在李紳過世後40年左右所注,作者範攄又是生於吳地、生活在浙江之人,恰好李紳此前在江蘇和浙江做過刺史和觀察使,可謂位高權重。範攄聽說過或見證過李紳的生平和事跡,所以其書中記載內容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那麼孫洙為人又是如何呢?

史料記載,孫洙在任知縣期間,深入民間訪問疾苦,視百姓如家人父子;斷案時,還沒有笞責,他已先落淚,令人感悟。為了預防災變,他還捐私銀興修水利,以保農業豐收。每當卸任之時,百姓攀轅哭泣,為他送行。直至告老還鄉,仍兩袖清風,囊橐蕭然。

除了做縣令,孫洙更多時候是個教育工作者。中舉後他做的是縣學教諭(現在的縣級教育局長),仕途後期後做的是府學教授(地市級教育局長),可以說為官時期都是在基層和教書育人方面工作。他鑑於當時通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辨」,遂決定編輯一部唐詩選集取而代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其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詩三百首》終告完成。

通過這樣的剝絲抽繭,讀者心中應該漸漸有了答案。

孫洙做為一名半生從事教育工作的官員,鑑於當時通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辨」,他才決定編輯一部唐詩選集取而代之。他為官也許並不出名,史料也寥寥幾筆帶過,但是編輯的《唐詩三百首》流傳至今,且無詬病,可見他在選文作注時,不僅看重文體、題材,更看重了詩人的品質。李紳初入仕途的悲天憫人和他為官後的「漸次豪奢」形成了鮮明對比,可謂反差極大,詩仍是好詩,人卻變了。

所以因為李紳,不論是兩首版或三首版的《憫農》已然入選不了《唐詩三百首》這部啟蒙教育書籍的代表作了,或是說,他的作者生平經不起推敲,實在是可惜可嘆。

這也讓筆者想起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李紳初入仕途看到了百姓疾苦,看到了國家艱辛,卻沒有樹立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沒有報效國家的拳拳之心,逐步迷失和沉淪,最終還落得個身敗名裂,傳世之作經不得推敲的下場。

相關焦點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但是,這樣一個無論人氣還是實力均屬唐朝一線的大詩人,在目前最為流行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連一首作品都沒有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一個至今爭議不休的問題:是李賀的水平有問題,還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出了問題?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但是,這樣一個無論人氣還是實力均屬唐朝一線的大詩人,在目前最為流行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連一首作品都沒有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些選本的編者都大名鼎鼎,結果,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經久不衰。史載,《唐詩三百首》刊行後,「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在五四以前,許多私塾均以《唐詩三百首》作為古詩教材。民國一些大學者在回憶童年時,都會提到學習《唐詩三百首》的經歷。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沒有李賀的詩?
    李賀被稱為詩鬼,怎麼翻遍《唐詩三百首》,竟然沒發現一首他的大作呢?原因是這樣的,《唐詩三百首》名氣很大,其實是清朝人選的那個時代認為的最有名的唐詩,但是大家可能注意到《唐詩三百首》,唯獨沒有收錄李賀的詩。
  • 《唐詩三百首》到底有沒有三百首詩
    而《唐詩三百首》也只是記錄在冊的詩集,這只是唐朝詩詞中的一小部分。我們熟知《唐詩三百首》卻不是唐代人所編,而是到了一千多年後的清朝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73年。編選者名為孫洙是一位唐詩愛好者。他字臨西,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而他的這本《唐詩三百首》卻是為了為自家書塾所做的課本供孩童們背誦,自問世以來,他的這本書可謂是被廣大學者奉為最成功的唐詩選集。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可以風行200多年?
    《唐詩三百首》刊行至今已經超過200年,但在很多人,特別是幼小的孩童心裡,它幾乎就已經代表了唐詩這樣一個文學史上的奇蹟般的存在。那麼,這200多年來,我們這個國家相比此前的數千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又為什麼仍然可以風行這麼多年?另外,孩子們又該怎麼讀《唐詩三百首》?要說起這一切,就必須從唐詩本身來溯源了。
  • 李賀之才媲美李白,《唐詩三百首》裡為什麼沒有李賀的詩?
    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其中李白詩29首,但李賀詩竟然一首也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註:《唐詩三百首》中李白詩數量有27首和29首兩種說法,其區別只是《清平調三首》當作一首詩來算還是當作三首詩來算,特此說明。)
  • 唐詩選集這麼多,為什麼《唐詩三百首》最出名
    後世學習唐詩的人數不勝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從牙牙學語中背誦這些經典名篇。為此,唐詩選集特別多,從唐朝當時就有人彙編,直到現在依然火爆。只不過,在這麼多版本的選集中,為何《唐詩三百首》能夠脫穎而出,最為出名呢?首先應該是數量合適,不多也不少。
  • 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太少了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
    說到《唐詩三百首》,幾乎無人不知,連三歲小孩子都能背誦。 上學的時候,誰沒有為那些背不完的唐詩而頭疼呢? 年歲漸長,才漸漸讀完唐詩,才知道這本書的難得。
  • 為什麼是唐詩三百首?很多人不知道答案
    唐詩有幾萬首,對於普通人即使有精力讀完這幾萬首,實際上也是沒有必要,於是就有很多人開始為唐詩做選本,選本的工作從唐朝就已經開始了。《河嶽英靈集》可能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唐詩選集,選錄了盛唐開元二年至安史之亂前夕的詩人,自常建至閻防等二十四人,共收詩二百三十四首,今存二百三十首。《河嶽英靈集》所選詩人歷仕坎坷,「皆淹蹇之士」。自這部選集裡面就已經有王維、孟浩然、李白、王昌齡、髙適和岑參等人了。
  • 詩鬼李賀那樣有名,為什麼《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一首他的詩?
    說到《唐詩三百首》,想必我們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本由清代蘅塘居士編選的唐詩選本,成為許多人童年的啟蒙讀本,甚至到了家弦戶誦的地步。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古典文化等的興起,《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一站到底》等節目的熱播,這本書的影響力還在不斷擴大。
  • 《唐詩三百首》沒有「詩鬼」李賀的詩?且看《南園》第五首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唐詩三百首》由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結合唐詩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代表作彙編而成,其體裁和題材非常廣泛,包括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社會生活等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唐詩了全貌,能夠幫助讀者體會唐詩的深層內涵。
  • 《唐詩三百首》,有「硬傷」?
    《唐詩三百首》刻印後,迅速走紅,其後影響不限於童蒙書,許多成年人也藉此了解唐詩。「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喻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上海市社科院文學所教授孫琴安說。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世紀末,《唐詩三百首》共有上百個版本,除了註疏本外,還有插圖本、字帖本、注音本、朗誦本、英譯本。
  • 《唐詩三百首》,是最美的唐詩啟蒙,它的作者卻默默無聞
    絕大多數國人在孩提時代,就學會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從詩句裡面知道了武漢有座黃鶴樓,姑蘇城外有個寒山寺,還有一條蜀道,難於上青天……我們的感情,祖國的美景,這些美麗的詩句,都能在《唐詩三百首》中找到。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文 | 謝小樓01《唐詩三百首》書前有一個蘅塘退士的題辭,在精讀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必要先讀一下這個題辭。同時,也有必要對《唐詩三百首》的內容作一個概述,好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唐詩三百首》。先讀題辭: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
  • 新版《唐詩三百首》首發,篇目調整10%左右
    此次由陳引馳教授主編的新版《唐詩三百首》,以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為基礎,增補了22首經典詩作,刪去28首,共收錄307首唐詩,並配以55幅高清還原的國寶級名畫。陳引馳教授現場發言很高興有機會跟各位見面,分享關於《唐詩三百首》新版本的製作過程。我們以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來做基本的底本,大概換了10%的篇目,那些我們認為不一定特別精彩的篇目,或者選進去以後也沒有背,這麼幾百年也沒有被大家完全認可的作品。
  • 才高難中舉的他竟然沒有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他一生窮困潦倒,縱然才高八鬥,卻無人賞識,縱有「詩鬼」名號,卻沒有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李賀雖然鬱郁不得志,但他有著文人特有的風骨,他與韓愈友善,他看不慣官場的黑暗,看不慣元稹、李紳(就是寫《憫農》那位,李紳做官後魚肉百姓)等人的劣行,誓不與之為伍。憲宗元和二年,十八歲的李賀寫下了一首《雁門太守行》使得韓愈對他刮目相看,既有才華又有傲骨,韓愈對他讚賞有加。
  • 劉濤參加的真人秀裡的小孩子會背唐詩三百首,卻並不知道詩的意思
    大家一起上課,老師教大家背詩,貝貝一開始就說自己會被唐詩三百首,大家都覺得她很棒,老師就讓她先背一首來聽一下。貝貝很流利地把杜甫的《絕句》背了出來,看著她一句一句地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真的很讓電視機前的叔叔阿姨們羨慕,都覺得果然是別人家的孩子。
  • 《唐詩三百首》:最經典的童蒙讀物
    我們常能在影視劇中看到上私塾的兒童搖頭晃腦地朗讀詩歌,他們需要經典作品作為課本,而《唐詩三百首》就是運用廣泛的"家塾課本"。對應當下的教育體系,《唐詩三百首》就相當於幼兒園或小學的教材,為什麼這部供兒童學習的教材能成為經典並廣受推崇呢?這要從《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說起。
  • 話說《唐詩三百首》
    到今天,無論是學者的文學史研究還是啟蒙教育中的古詩誦讀,唐詩都作為古代文學中最燦爛的經典,被研究、接受和傳誦,在培養我們的審美感受、模塑我們的藝術趣味、陶冶我們的生命情調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前輩傳下兩句老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此語不知所出。民國間趙元禮《藏齋詩話》卷上記諺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亦會謅。」可見由來已久。
  • 唐詩三百首的選編來源
    在前人的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筆者綜合各方的觀點,將唐詩三百首的歷史發展及其內容特點做成一個系列。力求精簡充實,富含營養。本期是唐詩系列的第一期,將對於唐詩三百首的產生的歷史淵源及其選本變化做一定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