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第七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昨晚(9月20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三十四位作家分獲七大獎項。
在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報告文學獎、詩歌獎、散文雜文獎、文學理論評論獎和文學翻譯獎中,有石一楓《世間已無陳金芳》、黃詠梅《父親的後視鏡》、豐收的《西長城》、湯養宗《去人間》 、李修文《山河袈裟》、黃髮有《中國當代文學傳媒研究》、路燕萍翻譯的《火的記憶 I:創世紀》等多部作品。許多作品在藝術上作出了可貴的探索,《賀拉斯詩全集》是李永毅從拉丁文直接譯出、填補了國內空白,馮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成為首部贏得魯迅文學獎的小小說作品。獲獎作家中既有阿來等知名作家,也出現了弋舟、李修文、李娟、馬金蓮這樣的「70後」、「80後」青年作家。
作家 馮驥才:為小小說高興,因為我們新時期以來,小小說是一個新的品種,經過大家的努力,這次小小說進入了魯獎,被我們的專業團體承認了,進入了國家的獎項,特別值得高興的事情。這一次評獎,我覺得最美好的感覺就是讓我重新找回了讀者。
作家 馬金蓮:我是國內第一個獲魯迅文學獎的80後作家,所以就覺得挺榮幸。我這次的獲獎作品是短篇小說《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我這些年的文字其實都一直就是致力於表達我們西海固土地上的,就是我們寧夏那片熱土上的回漢百姓的普通的日常的生活,就是用一種特別堅韌不拔的精神在面對他們的生活。
多部獲獎作品對脫貧攻堅戰、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關係、人民群眾豐富情感世界、城鄉人群生存狀態等多種層次的命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表達。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李敬澤:這些作品從整個面貌,我認為充分體現了中國作家反映現實,體現時代精神,講述中國故事的這個多方面的成績。不管是作品,還是創作隊伍,這個面貌都體現了中國文學界在新時代的這種旺盛的創造活力。
據悉,由評獎辦公室編輯完成的《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集》即將上市。與此同時2018年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00餘位青年作家深入交流研討,共話青年文學之使命與未來。據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舉辦的第八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部分參會作家參加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央視記者 裴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