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橋有皇家橋和民用橋之分?還有這些事老北京人也不見得知道

2021-01-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在原始時代,人類跨越水道和峽谷,大多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或谷岸生長的藤蘿等偶然條件實現。至於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

盧溝橋 資料圖,張風 攝

遠古時北京平原形成五大水系

在《說文解字》中橋字註解為:「橋,水梁也。從木,喬聲。駢木為之者。」從古代人類搭建的簡單木構或石制橋,到今天建造的恢弘壯麗之現代化大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時間中修建了數以萬計奇巧、壯麗的橋。這些橋分布在河川和阡陌山澗之上,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河山。

有水的地方必有橋,有橋的地方必有景,橋往往是中國古代園林、河道景致形勝之處,也是古人別離親朋眷屬之處。中國歷來不乏描寫讚嘆橋的詩詞文章,既有「橋形通漢上,峰勢接雲危」來歌詠橋的雄偉壯觀,亦有「春樓不閉葳蕤鎖,綠水回通宛轉橋」讚美橋的逶迤秀麗,更有「黃河流出有浮橋,晉國歸人此路遙」,以橋來寄託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燕山交界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遠古時期就形成了五大水系:潮白河水系、永定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和北運河水系,這些水系支流遍布北京平原,形成了北京密布的水網格局。「水鄉」北京自然也少不了有橋相伴。先民在這片水網密布的土地上建築城池時也創造了北京城橋梁的建築史。

現存古橋多為明代遺存

古燕國在今蓮花池畔建立了古薊城,城內遍布河道,燕民為交通便利開始搭建簡單的木樑橋和浮橋。金代時,金以遼南京為樣板修建中都城,同時大規模開發周邊水系,引高梁河水入護城河,以今什剎海為源,開鑿壩河和閘河以方便漕糧運至都城,並在河上建橋置閘,修建橋閘數座。為方便永定河盧溝渡口交通,金代還在永定河上修建了著名的盧溝橋,結束了永定河渡口無橋的歷史,也成就了一座聞名遐邇的古橋。

元朝建立後,在金中都東北處另建大都城,將今什剎海水泊圈入,四周建城牆、挖護城河,外城設城門十一座,城門前皆置橋跨河。此外元朝還開鑿玉河入都城以供皇家御苑,在金舊河渠故道基礎上開壩河、通惠河以通大都漕運,這些溝渠河道上也修建了較多橋梁。明代,北京城大規模建造皇宮,建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四重城牆,各層城牆外均有護城河,城門也廣架橋梁。北京現存較為知名的橋(包括連接紫禁城內外的金水橋和御路橋等)多在明代時修建。此外,明朝時城區還有大小河渠幾十條,湖泊池沼數十片,巷道街坊遇水架橋,數目達幾百座。

清代,城市格局繼承於明代,並無較大的改動,但清代利用北京周邊湖泊水澱建築了眾多皇家園林。園林內中池沼遍布、水陌縱橫。工匠們在園林中畫龍點睛地以橋通路、以橋造景,建造了數目眾多、花樣萬千的園林小橋,這也使清代北京橋的數量和形制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據《清代會典》載:「都城內外大街凡十有六,坊二十有四,護城橋十有五,玉河橋十,水路大小橋梁共三百有七十。」這記錄了清代北京城橋梁的基本數目。

最老石橋建於金大定年間

眾多橋梁散布在北京城內外的坊巷溝渠之上,按其分布區域和使用性質大體可分為四種,即北京郊外的橋,皇城的橋、城內民用的橋以及皇家園林中的橋。郊外的橋如北京的四大古橋:盧溝橋、八裡橋、朝宗橋及琉璃河大橋。其中,盧溝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距今有800年的歷史,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橋,也是華北地區最長的石拱橋。盧溝橋橋體氣勢恢弘、造型優美,「盧溝曉月」在金代時就被列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時馬可波羅曾稱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八裡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位於通惠河上,是「陸運京儲之通道」,有三券石砌拱,是典型的直拱橋。明清時,八裡橋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經之處,與盧溝橋、朝宗橋並稱為「拱衛京師三大橋梁」。朝宗橋又稱沙河北大橋,為七孔石橋,跨北沙河水(溫榆河),是明朝帝後、大臣謁陵北巡的必經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琉璃河大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橫跨琉璃河上,全部用巨大的石塊砌築,規模僅次於盧溝橋,是北京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石橋之一。

相比郊外四大古橋的氣勢恢宏,皇城內的橋多精巧華麗,如皇城內的金水橋、地安門外的萬寧橋、七石橋等。金水橋又分內外金水橋,外金水橋位於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為明時所建,橋共有七座,每座皆為三孔石橋,「七」「三」皆為奇數,形制隆重,是古代橋梁建築中的最高等級。內金水橋位於紫禁城午門內金水河上,由五座單孔石拱橋組成,以漢白玉砌築,望柱上刻蟠龍浮雲圖案,樣式精巧華麗,是皇家橋梁建築的傑出代表。

萬寧橋位於皇城地安門外的玉河之上,為單孔漢白玉石拱橋,修建於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元代時,萬寧橋是大運河漕運的起點,是北京漕運重要的標誌物,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除皇城內的橋梁,北京城內還分布著眾多的民用橋,這些橋中也不乏歷史悠久、建造工藝卓著的古橋,比如始建於明朝的銀錠橋。「銀錠觀山」亦為著名「燕京八景」之一。還有德勝門內的德勝橋、京城至西郊的必經之路高梁橋及橫跨玉河之上的東不壓橋等。皇家園林橋主要集中在皇家園林內,如北海的永安橋、陟山橋,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繡漪橋、半璧橋等。

北京的古橋不僅數量繁多,而且風格多樣,按其材質可分為:竹製橋(如竹拱橋、竹平橋)、木材橋(如木板橋、木拱橋、圓木橋)、磚造橋(如磚拱橋、磚石橋)、石材橋(如石拱橋、石平橋)。北京地區盛產漢白玉石、花崗石、青石,故北京的橋多以石材或磚石混合建造。北京現存的古橋皆為石材和磚石混建而成,這類橋形式又以拱橋最為常見。

拱橋是通過墩臺之間拱形構建來承重的橋梁,拱券的數目皆為奇數,按其形式又可分為高拱橋、直拱橋、曲拱橋、圓弧拱橋、半圓拱橋、陟拱橋等。高拱橋的拱券形態高大且拱券兩側的牆體比一般橋要高。這種橋橋面高出水面數丈,多建在河岸陡高的河上,橋下可通較高的帆船,如北海公園的陟山橋、京東的八裡橋皆是此類橋梁。直拱橋是指橋體筆直、橋身等寬的橋梁,主要是相對曲拱橋而言,北京的直拱橋數量較多,如京西盧溝橋、京北朝宗橋、蕭太后河上的運通橋等皆屬此類。曲拱橋意指橋體彎曲,典型的如北海公園內的永安橋和小玉帶橋。圓弧橋是指橋拱的弧度小於半圓的拱橋,如天安門的金水橋、龍泉寺的金龍橋等。

在北京城幾千年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與河湖相互作用,賦予了北京濃厚的水域文化特色,橋梁正是水在城市中的生活印記。北京的古橋數量繁多,姿態萬千,分布在大大小小的河湖之上,便利了交通,點綴了風光,和古城融為一體,「走」進城市百姓平凡的生活,也「走」進詩人的吟詠。古詩有「造舟為梁,不顯其光」,亦有「新月出世」「玉環半沉」,內涵大體就是這種意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首名為《北京的橋》的流行歌曲風靡一時,京腔京韻,真實地描繪了北京千姿百態、瑰麗多彩的橋梁,反映出北京古城橋梁的舊貌新顏。

伴水而居,憑橋渡水,一座座古橋、新橋,正是在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頑強向上的鮮活記憶。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周坤朋

流程編輯:洪園園

相關焦點

  • 北京的古橋 | 北京古橋發展史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採。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橋,水梁也。
  • 說起什剎海銀錠橋,除了橋邊美食還有這些
    有人據此分析認為:一種可能是當時銀錠橋並不出名,另一種可能是李東陽在世時,銀錠橋尚未修建。關於「銀錠」的得名,有多種說法:一、橋形像倒置的元寶;二、早期橋面石板用鐵鋦相連,鐵鋦「束腰形」的形狀,經車行人走,磨得閃光發亮,其形狀和光澤均似銀錠;三、橋下木樁基礎用鐵鋦連結,鐵鋦銀錠形。
  • 嘉定| 嘉定古橋之最,你知道幾座?-該橋,高義橋,拱石橋,拱橋,西門...
    原標題:嘉定 | 嘉定古橋之最,你知道幾座?,傳說明建文帝曾經過該橋,並餓死在大德寺,還有說是明正德帝避戰亂經過此橋因而得名。  嚴泗橋(陳啟宇)   而位於安亭老街上的嚴泗橋,相傳該橋系明朝奸臣嚴嵩所建,嚴嵩做了「宰相」後,派人四處尋找「龍穴之地」以葬祖骨,保佑自己能篡奪皇位,後來他看中了安亭泗涇河與漕塘河交匯處的寶地,並在河口四面造了四座橋組成龍口
  • 與蘆溝橋齊名的金代古橋彩亭橋
    全鎮轄19個行政村,18968口人。彩亭橋鎮以鎮中橫架蘭泉河之上的金代古橋——彩亭橋而得名。該橋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至今完好無損。橋長五丈七寸,寬一丈八尺,高一丈八尺餘。橋券兩側上部有雕刻石龍頭一對,刻有獅子、蓮花、桃形頭的石柱子二十八眼,有蓮花、荷葉等不同浮雕的石欄板二十六塊,工藝精湛,栩栩如生。該橋建築宏偉,古樸莊嚴。
  • 北京一拆遷村挖出古橋 還有三尊鎮水獸
    在低於地面大約1米的位置,古橋的輪廓已被清理出來,橋長約20米、寬約5米,橋臺露出地面不到1米。在古橋中央露出的拱券上沿,扇形中拱石雕有吸水獸。在橋沿石之間還能看到燕尾槽,只是已經不見了銀錠鎖。圖1:古橋的大致輪廓已被清理出來,但還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
  • 談談北京三大古橋~盧溝橋、永通橋、朝宗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因橫跨蘆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始建於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此橋因此而得名。
  • 老北京西苑有座元代橋,牌樓兩端四個字妙趣橫生
    老北京西苑有座始建於元代的橋,橋兩端的牌樓額一書「金鰲」,一書「玉蝀」此橋便叫「金鰲玉蝀橋」「金鰲玉蝀橋」應該是既有橋,又有牌樓。可偏偏這橋民國時候起要過車,牌樓就被人給拆了。這沒了「金鰲」、「玉蝀」牌樓的橋,還是「金鰲玉蝀橋」嗎?所以有人後來乾脆就叫它「北海大橋」了。
  • 中國最長大石橋,是泉州古橋之最,人稱「天下無橋長此橋」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我國很多古橋,一直被世人稱讚,尤其是泉州的古橋梁,素有「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而今天跟大家介紹的,便是一座位於福建泉州的古橋梁,有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它就是安平橋。
  • 新鄉老城懷古 大戶人家長古樹 走橋不見橋
    名字的來歷說起新鄉,就要說說「新」和「鄉」。商朝時期,新鄉故稱牧野。西周這裡是古鄘國所在地,春秋屬衛,戰國屬魏。漢初為河內郡汲縣的一個鄉,即新中鄉。隋統一後合併汲縣、獲嘉縣置新鄉縣,取原「新中鄉」首尾二字得名,「新鄉」之名由此誕生。
  • 中國最長大石橋,是泉州古橋之最,人稱"天下無橋長此橋"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34;之稱,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我國很多古橋,一直被世人稱讚,尤其是泉州的古橋梁,素有「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而今天跟大家介紹的,便是一座位於福建泉州的古橋梁,有著&34;的美譽,它就是安平橋。
  • 畫裡京城 | 老北京的橋
    ,讓我們一同瀏覽老北京的橋,讀老北京橋的歷史。北京周圍的永定河上最早修了盧溝橋,大石河上修了琉璃河橋,沙河上修了朝宗橋,通惠河上修了八裡橋。這些石橋是北京郊區重要交通道路且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老橋均列為各級文保建築,在老橋的一側另建設了新橋。
  • 橋,常德的橋!
    世上的橋,瑰麗多彩、千姿百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接觸。 我的家就住在白馬湖旁、穿紫河邊,幾乎每天晚上都在白馬湖公園散步,都要經歷虹橋、夢得橋、風荷橋三座公園景觀橋,這些橋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展翅欲飛;有的波瀾起伏。每一座橋都有鮮活的靈氣;每一座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每一座橋都給人無限暇思!
  • 儀城河上的通縣橋、珍珠橋
    在儀城河上,有大慶橋、珍珠橋、鼓樓橋、工農橋、東園橋,其中珍珠橋和鼓樓橋是古縣誌上就有記載的,而大慶橋的位置,古代為通縣橋。》的城隍圖和1994年版《儀徵市志》的民國城廂圖看,通縣橋的位置在今大慶橋附近。
  • 新市「發祥橋」,一座有文化神跡的橋
    新市「發祥橋」,座落於新市西柵漾溪北流處,本地人習慣稱它為「髮長橋」(這裡的「祥」與「長」又可能是方言所致)。這座橋,是新市古鎮與對岸梅林牛舌圩跨河連接,雖然很古老的時候,這裡就有了「熙春橋」,但改成「發祥橋」名字時,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事。此橋的建成,對新市歷史文化影響深刻,是一座有文化神跡的橋。
  • 魅力成都 | 古橋遺韻,成都繞城河上的兩百座橋…
    橋的功能首先是供人行路的。每天,各色行人、轎子、雞公車、黃包車從橋上匆匆而過;橋下的榆樹旁,拿著竹竿垂釣的人一竿一竿往上收,卻次次都有收穫,喜得連一旁看熱鬧的人也合不攏嘴;橋邊的吊腳樓裡,端著木盆來洗衣服的婦女們有擺不完的龍門陣。
  • 千橋之鄉 橋韻綿長
    作為橋鄉,泰順有不少享有「最」字頭銜的橋梁,如位於洲嶺鄉和垟溪鄉交界溪上的精巧秀麗的三條橋,據泰順《分疆錄》記載,道光年間修建時曾發現唐朝貞觀舊瓦,是有文獻記載的中國最古老的木拱橋,被編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位於仙稔鄉仙居村水尾、始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年)的仙居橋,淨跨達34.5米,是我國現存跨徑最大的古廊橋;在仕陽鎮溪東村一處水流平緩的河面上,一字凌波而立的仕水矴步,共223齒,長133米,
  • 仲泊遊水墨尋影《北京舊跡》之銀錠橋
    【中網資訊】仲泊遊以水墨語言追憶北京舊跡,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都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畫家以點滴往事寫意晚清民初的過往人物及老北京風景片段,去喚起人們對北京悠悠歲月的回味。  銀錠橋位於什剎海前海和後海的水道上,單孔石拱橋,長12米,寬7米,銀錠橋始建於明代有500年歷史。元代船舶必經之處,商事繁華。橋畔楊柳夾岸,周圍古宅相擁、胡同密集,名人多聚於此。從橋上遙望西山故「銀錠觀山」;遠山近水、荷花綠葉。
  • 亞洲最古的橋王
    這座橋就是沙哈拉之橋,位於阿拉伯半島葉門,很多人被它震撼,所以又被稱作「嘆息之橋」。它在非常顯眼的位置,一般的橋梁都盡造在陸地上,這座橋梁卻建造在山上。原來懸崖的兩邊分別有兩個村莊,兩地的人要進行商品交換時,往往需要繞著山走到山下才能夠進行,費時又費力。於是當時著名的建造師亞馬應當地沙哈拉人的要求建造了這座橋,這座橋梁存在的很有意義,在沒有建造這座橋的時候,人們要獲取外邊的東西就很難,需要走到峽谷的下邊,之後從另一邊的山上漸漸往上爬,還很有可能會發生意外,不過自從有了這座橋梁,人們的生活也方便了很多。
  • 有皇家「親戚」的民間古橋 屹立300年「一橋鎖雙龍」十七孔橋
    凡談及到十七孔橋,大家一定會想到北京頤和園中的十七孔橋,作為中國園林建築的典範,頤和園中十七孔橋,早已被世人熟知。但大家或許不了解,遠在雲南建水,頤和園十七孔橋還有一位流落到民間的「兄弟」,它與擁有皇家血統的頤和園十七孔橋不同,這座十七孔橋才是利民於福祉的民心橋,這就是建水十七孔橋。
  • 再見,鹹陽「橋」!
    ——唐·杜甫《兵車行》鹹陽的橋,是鹹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侶,鹹陽的橋,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故事。橋有三渭 歷時2000年說起橋,你是不是只知有1234號橋。其實,鹹陽還有三座建於秦漢,歷時兩千多年的古橋。橋廣6丈,南北長380步,750柱,212梁,68孔。是漢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軍事行為的重要孔道,也是絲綢之路從漢長安城出發後的第一座橋梁。西漢初又叫「橫橋」、「橫門橋」。唐太宗貞觀年間,將此橋東移10裡至陽陵之南,唐末時橋仍在。2011年,鹹陽市政府在古中渭橋處修建了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名曰「橫橋」。橫橋依舊矗立於此,履行著貫通西鹹兩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