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鄭州文脈繼續「發光」
由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和鄭州市文物局主辦、鄭州博物館承辦的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年會,21日在鄭州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博物館人齊聚鄭州,為城市博物館在城市發展建設中的作用各抒己見,還參觀鄭州博物館、欣賞華夏古樂、走進「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本屆城市博物館年會的召開有哪些特殊意義和收穫?對鄭州的城市文化建設有何意義?本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城市博物館的「聚會」
作為中國博物館協會大家庭中的一員,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由中國城市博物館從業人員、關注城市與城市博物館的學者及其他相關人員組成,是以弘揚民族精神、激發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自豪感,促進城市和諧發展為主要目的的公益性社會團體。自2010年起,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先後出版了《邁向更美好的城市》《城市文化的共享》《城市記憶的變奏》《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城市博物館》等多部論文集。可以說,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是中國博協所屬36個專業委員會中最為活躍、成果最為豐富的一個。
作為文物大省,河南18地市擁有304座博物館,其中鄭州各類博物館達32家,館藏文物達40餘萬件。「十三五」期間,我市還將先後建成鄭州市博物館新館、商都遺址博物院、大運河遺址博物館等7個文博場館,為我市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文物資源打下堅實的基礎。
時值鄭州博物館建館60周年,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秘書長李金光也提出,鄭州博物館作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和國家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多項工作走在了國內博物館前列,在保護珍貴文物、傳承歷史文明、普及科學知識、開展公共服務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探討「博物館與城市發展」
據了解,本次學術會議共收到全國各地博物館相關論文近百篇,其中12個博物館的代表在會上進行了主旨發言。代表們圍繞「城市博物館規劃與建設」的主題,就城市博物館建設規劃與城市文化設施布局的相互作用,城市博物館與社區文化的合作與引領,城市博物館的數位化管理、品牌建設、展覽策劃選題等業務建設方面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為城市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參考。
「根據當前博物館的基本職責和功能,它在傳承展示城市歷史文明中的作用表現在多個方面。」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認為,作為收藏單位,博物館是城市歷史文明精華的集中展示地;作為研究單位,它是城市歷史文明內涵提煉的「加工廠」;作為開放平臺,它是城市歷史文明傳承的「第一傳播源」;作為教育基地,它是現代文明的教化引領者;作為文創發展的主力軍之一,博物館也是社會經濟中的新生代力量。
繼續傳播厚重城市文化
在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看來,鄭州博物館是古都鄭州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見證者,作為古都鄭州向國內外民眾展示華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原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鄭州博物館場館的發展變遷,本身也是鄭州城市建設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對鄭州博物館建館60年來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鄭州博物館歷史悠久,近兩年來在我們專業委員會中表現十分活躍,尤其是在文物積澱、學術研究、公眾文化服務等方面,都走到了全國博物館前列。」
張嵐認為,在城市發展中,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城市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要進行一種文化建設,城市博物館就是在這種文化建設中進行歷史文明傳承的很重要的場所。
「城市的建設是文明的象徵,城市裡聚集著人,而人的創造力和發展是城市中最重要的,讓我們在研究、發揚中總結歷史經驗,使城市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張嵐說,城市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就是讓觀眾了解自己的城市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人在這個城市創造了什麼文明,這對城市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通過每個城市博物館,把城市的文化積澱傳遞出去,發揮出博物館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記者 左麗慧 文 李焱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