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壯 張馨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吉林省軍署參謀長熙洽公然向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並成立偽吉林省公署。1932年1月,日軍指令大漢奸於琛澄率偽軍四個旅進犯哈爾濱。時任依蘭鎮守使並第五旅旅長、松花江沿岸軍隊總指揮的李杜將軍,當即率部奔赴哈爾濱,成立抗日自衛軍,開始一場驚心動魄的哈爾濱保衛戰。1月26日自衛軍與來犯的日偽軍交火,打響了哈爾濱抗擊日寇的第一槍。
投筆從戎為報國
李杜,遼寧省義縣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1880年8月4日,李杜出生在一個半農半商家庭,少年時在私塾讀書,學習刻苦,每次考試皆名列前茅。因慕李白、杜甫的詩才及憂國憂民的坦蕩胸懷,遂更名李杜。1900年庚子之變,俄軍出兵東北,潰敗的清兵路過李杜的家鄉肆意搶奪。李杜見清兵毆打自己的父母,便上前阻止,被清軍開槍擊傷。氣憤之下,他決心投筆從戎,解救受難的蒼生。
1901年,李杜投入到義縣的清軍二十鎮,開始了他的兵旅生涯。1906年,李杜以優異成績考入東北講武堂普通科,1907年結業,先後被任命為奉軍連長、隨營總教習、教練官、管帶、東北軍營長等職,駐守錦州一帶,負責該段鐵路的保護。在校期間,他認識了同盟會會員吳祿貞,學到了反對封建專制、致力於民主革命的先進思想。1917年,李杜晉升為團長、步兵十旅旅長等職。1926年,任依蘭鎮守使兼第九旅旅長(後改為二十四旅)、松花江沿岸軍隊總指揮,晉升為陸軍中將。在依蘭任鎮守使期間,李杜嚴明軍紀,懲治不法官兵、禁菸剿匪、重視農墾、興辦工商業,深得下江十二縣擁戴。
打響哈爾濱保衛戰
九一八事變後,以吉林省軍署參謀長熙洽為首的軍政要員公然向日本投降,宣布成立偽吉林省公署,並宣令吉林省所屬各縣部隊必須服從「新政府」節制。熙洽公開叛變投敵的行徑,令李杜義憤填膺,他當即宣令「拒不附道,堅決抗日」,並以依蘭鎮守使的名義發出通電,痛斥熙洽的賣國行徑,呼籲各縣軍民團結起來,一致對敵,將日本侵略者驅除國土。
1932年1月,按照日軍指令,熙洽起用下野的原東北軍騎兵師長於琛澄,任命他為偽吉林省剿「匪」總司令,率偽軍四個旅向哈爾濱進發,強佔哈爾濱。得到消息後,李杜當即決定率部奔赴哈爾濱,阻擊日偽軍。1月26日李杜率部抵哈,與吉林警備司令兼第一旅旅長馮佔海合兵一處,成立哈爾濱抗日自衛軍。27日清晨,自衛軍與來犯的日偽軍交火,打響了哈爾濱抗擊日寇的第一槍。在李杜和馮佔海兩軍的攻擊下,來犯的日偽軍全線潰退。哈爾濱保衛戰取得了第一場勝利。自衛軍還擊落了一架為偽軍助戰的日本飛機,日軍偵察參謀清水大尉被擊斃。
哈爾濱保衛戰初戰告捷,1月31日,李杜、丁超等召集抗日軍政要員在哈開會,成立了「吉林自衛軍總司令部」,推舉李杜為自衛軍總司令。偽軍潰敗後,日本關東軍開始赤膊上陣,組織多個師團進犯哈爾濱。2月1日,日軍主力攻陷雙城,逼近哈爾濱南郊。潰逃的於琛澄在阿城糾集殘部向道外區進行反撲。2月3日哈爾濱外圍保衛戰打響,李杜以丁超旅守三棵樹,以邢佔清旅守南崗,以王之佑旅守顧鄉屯,自己親率所部與趙毅旅一部守上號(香坊)。2月4日晨,各路日偽軍開始瘋狂進攻。日軍憑藉人多勢眾和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步步逼近,自衛軍僅憑民房、土牆等建築物和簡單武裝進行抵禦。
3小時後,顧鄉屯守軍團長白文俊投敵,旅長臨戰脫逃,形成了無人指揮的混亂局面。南崗守軍邢佔清在敵人炮火猛攻下退入市區,隊伍潰散。丁超則擅離職守,跑到張景惠的公寓裡躲避。而哈市內降日的警察署長和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等指揮日偽軍從市裡殺出來,自衛軍腹背受敵,孤軍作戰,呼救無緣。李杜多處負傷,他看到敗局已無法挽回,就命令愛將趙毅率部突圍,他留下掩護。趙毅等不同意,李杜就準備拔槍自盡,以身殉國,被趙毅和衛士們救下。趙毅率部保護李杜突破日偽軍的包圍,撤到了賓縣、方正。2月5日夜,哈市被日軍佔領。第二次哈爾濱保衛戰終以「轉戰經日,傷亡盈千,兵力過疲,呼救無援」而失敗。
堅持抗日誌難酬
回到依蘭後,李杜積極籌備軍餉、擴充兵源。他將個人銀行存款和經營的麵粉公司捐獻出來,以充軍備。1932年4月初,李杜決定吉林自衛軍兵分三路向哈挺進。5月中旬,大軍已逼近哈埠外圍。不料,日軍乘依蘭大本營空虛,密派第十師團主力利用松花江水運進入依蘭一帶,前方將士回師不及,依蘭失守。至此,吉林抗日自衛軍失掉了後方陣地,李杜只好率領餘部經勃力轉移到梨樹鎮。
在梨樹鎮,李杜所率自衛軍與王德林所率救國軍合作,團結分散的抗日武裝,聯合成抗日義勇軍,將吉東一帶的軍民緊密團結在抗日義勇軍的偉大旗幟下,使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全境的野心難以得逞。1932年12月,日軍第十師團向下江地區的抗日軍隊發動總攻,從依蘭退到梨樹鎮的李杜率部節節抵禦,極力阻擊,但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入蘇聯。
1933年7月,李杜由蘇聯假道歐洲回國。抵達上海後,他立即上書國民黨政府,並親赴廬山面見蔣介石,呼籲國民黨政府出兵抗日。不久,他看清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本質。李杜悲憤交加,果斷投入到進步人士所組織的抗日運動中去,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共同倡議成立了中國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並被推舉為該會武裝部長。利用這個身份,李杜終日走訪各機關、團體、學校以宣傳抗日救國主張,並組織各界人士捐款捐物,以支援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
為直接指揮和領導東北抗戰,李杜以出國考察為名,欲轉道蘇聯潛回東北。然而日本政府懼怕李杜在東北抗日軍民中的極大威望,多次向蘇聯政府提出抗議,迫使蘇聯政府拒絕李杜入境。李杜在法國羈留半年之久,只得返回國內。此次李杜還完成一個特殊的使命:受黨的委託,將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經法國送到了蘇聯。
1938年,李杜在重慶以抗日聯軍總司令的名義成立了抗聯總指揮部,開展抗日宣傳和民眾發動工作,並派人在香港、天津、重慶等多地架設電臺,與東北抗日聯軍保持密切聯繫。在重慶,李杜多次同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中共高級領導人會晤,逐漸接受了共產主義信仰,經馮雪峰同志和董健吾同志的介紹,李杜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特別黨員。
全國解放後,黨和人民高度評價了他的功績,先後推選他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常委。許多黨政軍領導人登門拜訪探望李杜,邀他北京定居。他不躺在功勞簿上坐享其福,盡力而為地為黨和人民工作。1956年8月22日,為中華民族解放和進步奮鬥一生的李杜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逝世,享年76歲。《重慶日報》頭版刊出李杜逝世的消息,表達了黨和政府對一位老黨員、革命老將軍的悼念。
作者簡介
唐金壯 民革哈爾濱市委秘書長,哈爾濱文史館館員,哈市社科聯理事。著有《調查研究漫談》、《哈爾濱黨史故事》等書籍。
張馨慧 民革哈爾濱市委機關幹部,哈工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注於近現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