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放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但除此之外,還有極個別文物,卻在出土之後被放置在露天任憑風吹日曬,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件文物。這4尊鐵牛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鑄成,距今已近1300年。在《易經》中,牛為坤卦,坤也就是土,五行相剋中土克水,成語「水來土掩」也是由此而來。除此之外,耕牛在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的時代,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甚至沒有之一。由此不難看出,古人鑄鐵牛於此的期望和願景。事實上,這4尊鐵牛也並非只是一個裝飾。
-
黃河「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放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大多數出土的文物,都被安放到了博物館當中,供人們觀賞學習,有的文物也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收藏。不管怎樣,大多都是經過了細心照料與管理,很少有直接就地安放在露天的環境中的。然而在我國,真的就有在挖掘之後直接安放在露天環境中的文物,這又是為何呢?這件露天安放的文物就是黃河鐵牛,亦稱為開元鐵牛,是因為這碩大的鐵牛鑄於唐朝的開元十三年,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大約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之後,為何一直放置露天不管?專家稱:不敢動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之後,卻一直放置露天不管,這又是為何?專家解釋稱:不敢動!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01這四隻在黃河之中被挖掘出來的鐵牛,經過專家的專業判斷,它們應該是唐代的產物,所以也可以叫做唐代鐵牛。這些鐵牛雖然體積很大,但是製作工藝卻十分高超,一點也沒有粗糙之感。
-
1988年出土的黃河鐵牛,為何露天放置無人保護?專家:不敢動
剩下的那些珍稀文物大多數都被考古人員挖出來後放置在博物館被保護收藏,以免經過長時間的挪動被損壞。不過凡事皆有意外,在上個世紀,山西出土了幾件文物卻沒有被送往博物館保存,反而露天敞放,這是為什麼呢?蒲津渡遺址上勘察發掘文物,經過長達一年的發掘和勘探,終於在黃河古道東岸發掘出土了四尊黃河鐵牛和鐵人,這四尊鐵牛每一尊整體長度約為3米,高度大約為1.9米,兩邊寬度約為1.3米,每尊鐵牛重量為30噸左右,鐵牛牛尾後有橫軸,軸頭刻有紋飾每個軸頭都不一樣
-
黃河鐵牛出土已有31年,為何一直安放在岸邊不管?專家:不敢動
然而在1989年,在我國的黃河古道內出土的震驚中外的「黃河鐵牛」卻被安放在了河岸的露天地區,如今31年已經過去,這幾尊鐵牛依然接受著風吹日曬,這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呢?專家表示:不敢動! 如今,在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屹立著一尊體積龐大的「鐵牛」,如果大家看到它們,第一眼肯定認為它們並不是什麼文物,而是現代製品,因為很少有文物會像這樣直接露天安放不管,但它卻是經過出土的文物。
-
黃河鐵牛出土已有31年,為何一直安放在岸邊不管?專家:不敢動
然而在1989年,在我國的黃河古道內出土的震驚中外的「黃河鐵牛」卻被安放在了河岸的露天地區,如今31年已經過去,這幾尊鐵牛依然接受著風吹日曬,這又是出於什麼原因呢?專家表示:不敢動!如今,在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屹立著一尊體積龐大的「鐵牛」,如果大家看到它們,第一眼肯定認為它們並不是什麼文物,而是現代製品,因為很少有文物會像這樣直接露天安放不管,但它卻是是經過出土的文物。
-
黃河「鐵牛」已出土31年,為何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最能夠見證過去那些輝煌文明和歷史的,莫過於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了,而在山西省永濟市附近,就有一處著名的名勝之地,那就是佇立在蒲津渡口的黃河開元鐵牛。在四尊鐵牛靜靜地放置在露天看臺上,讓遊客參觀觀摩。開元鐵牛的來歷,可是一點都不小,在歷史書上便有記載。
-
山西「黃河鐵牛」出土31年,卻一直露天陳列於岸邊,這是為何?
然而,有一件文物卻十分例外,它在出土後就一直露天敞放著。黃河鐵牛的出土,深深地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這些每尊重逾45噸,朝代如此久遠,保存如此完整的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可正由於黃河鐵牛體量巨大,材料又是鐵質,如何保護黃河鐵牛成為專家們亟待解決的事情。早在鐵牛出土時,因長時間被河水和泥沙衝刷,鐵牛的表面大多已經腐蝕生鏽,如果採用機械或人工吊動搬動,恐怕會對鐵牛造成更近一步的傷害。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31年,為何露天陳列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一些博物館雖然允許遊客進行參觀,但為了防止文物遭到破壞,是不允許遊客拍照的。而在山西永濟,有一處文物被發掘出來後,卻一直露天陳列。為何專家不對其進行保護呢?咱們接著往下看。因此,開元鐵牛最初是作為「索樁」被創造出來的。當時正處於盛唐,朝廷下了命令,黃河兩岸的百姓便大煉鋼鐵,耗費人力、物力打造了大鐵牛。大鐵牛打造成功後,被分別放置在黃河兩岸,人們將鐵索拴繫於其身,連接舟船,建立了黃河上第一座固定的鐵索橋。從此,黃河天塹變成了通衢大道。
-
「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那麼,有人見過露天放置的文物嗎?實際上,在現實中,1989年出土的開元鐵牛就是露天放置的。他們想要將這些鐵牛作為吸引物,從而吸引遊客前來。有了遊客,地方政府便可以順理成章的發展旅遊業。實際上,也確實有不少的遊客慕名而來,在鐵牛挖掘出來之後,當地政府便在鐵牛出土的地方,設置了一個遺址景區,用來安放和保護這些鐵牛。既然這個景區是用來安放和保護這些鐵牛的,那又為什麼說鐵牛是露天安置的呢?
-
「黃河鐵牛」被打撈出來後,為何放在露天無人管?專家:無人敢管
唐代開元鐵牛被泥沙埋沒,89年重新出土 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 到了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以及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最終於次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從而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誰敢動它
而當年為修蒲津橋所用的鑄鐵耗去了當時年鐵產量的四分之一,但一座相對結實的鐵索橋出現在了黃河之上。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的考古人員開始探索黃河蒲津渡遺址,第二年,1200年前四尊鐵牛和鐵人,還有七星鐵柱等鎮河的物件再次重見天日
-
黃河「鐵牛」出土32年,一直都是露天放置,為何不保護?
想必很多人都猜到了這件文物就是山西黃河出土的黃河鐵牛。黃河鐵牛的簡介黃河鐵牛隻是現代人的稱呼,其實它的原名叫做開元鐵牛,它出土於現在的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古代的蒲州)西方十五千米處黃河古道兩岸旁。又因為黃河的泥沙堆積和黃河改道等一些外力因素的影響,使黃河鐵牛淹沒於泥沙之中。據當地老人回憶在黃河枯水期的時候,到下河遊玩還可以摸到鐵牛角,過往船隻甚至還會出現被鐵牛角刮傷船底的現象。在1955年國家為了治理黃河水患而修建三門峽水庫致使黃河鐵牛徹底地沉入泥沙之中。
-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擺放31年從無人看守,難道不怕被偷?
著名的「黃河鐵牛」就是在黃河出土的,準確的說是在位於山西省永濟市的著名渡口——蒲津渡。唐朝開元年間,隨著蒲州一帶經濟的迅速發展,蒲州城成為了唐朝時期的六大雄城之一,而蒲津渡在其中便起到了極為突出的作用。
-
70噸「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擺放卻不保護?專家:不敢
而在治理黃河的諸多策略之中,既有徐有貞的疏浚結合,潘季馴的吸取前人成果,發明"束水衝沙法"這樣的實用性的工程技藝,又自然不會缺少古人在敬天基礎上運用祭祀、五行相剋等方式的「祈求」「鎮壓」行為。唐朝開元十三年,鑄造的黃河鐵牛便是一例。
-
挖出國寶「黃河鐵牛」後,為何一直放在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是因為這件文物不重要嗎?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這背後還有別的原因。1989年,經過考古學家近一年的探索,黃河鐵牛出土了。黃河鐵牛鑄造於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黃河鐵牛一共有四尊,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其精湛的工藝在全社會引起了轟動。但是在挖掘出國寶黃河鐵牛之後,為什麼它被留在了戶外?很多人認為這四頭黃河鐵牛應該送去當地的博物館保護,但它們卻被留在了原地,它們不僅可以隨意觀看,甚至還可以伸出手去觸摸,這讓每個人都很費解。黃河鐵牛是唐代的文物。
-
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31年,為何露天陳列不保護?學者:我們不敢
一些博物館雖然允許遊客進行參觀,但為了防止文物遭到破壞,是不允許遊客拍照的。而在山西永濟,有一處文物被發掘出來後,卻一直露天陳。為何專家不對其進行保護呢?咱們接著往下看。因此,開元鐵牛最初是作為「索樁」被創造出來的。當時正處於盛唐,朝廷下了命令,黃河兩岸的百姓便大煉鋼鐵,耗費人力、物力打造了大鐵牛。大鐵牛打造成功後,被分別放置在黃河兩岸,人們將鐵索拴繫於其身,連接舟船,建立了黃河上第一座固定的鐵索橋。從此,黃河天塹變成了通衢大道。
-
1200年前的四尊鐵牛出土後,為啥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不敢
,也是最具觀賞價值文物,但黃河鐵牛出土後並一直露天,似乎並沒有很好得到保護,令人不解,這是為何?事實上黃河鐵牛出土後,專家就共同商量過其保護措施,但由於鐵牛過於沉重且體格龐大,並沒有一個特別合適的地方可以安置它,並且不知什麼樣的工具能夠很好提升它,如果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意外,不僅會使得文物受損,還可以發生一些危險。
-
唐朝「開元鐵牛」為何露天放置,無人保護?專家:無奈之舉
1989年,山西永濟縣(1994年撤縣設市,變為縣級市)出土唐朝「開元鐵牛」,卻一直露天放置,這又是為何?「開元鐵牛」出土黃河鐵牛之所以被掩埋,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黃河泥沙淤積,河床抬高。隨著黃河水向西移動,以及泥沙沉澱,鐵牛逐漸被掩埋。其二,則和三峽大壩的修建有關。
-
1200年前的黃河鐵牛,為何露天擺放30年不保護?專家:誰敢動?
說來這群鐵牛的歷史可真不算年輕了,早在公元725年它們就矗立在了黃河邊,直到現在也有1200年的歷史了,除了鐵牛之外,每一隻鐵牛旁邊都有一位鐵人,久而久之在黃河邊他們也是成了一道風景線,然而隨著土地的變化,這些鐵牛便開始危在旦夕了,因為黃河口的決堤,這些鐵牛們只會在水淺的時候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