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2020-11-25 騰訊網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筆者認為,《臨河敘》是被迫退場的,到今天該還《臨河敘》一個公道了。

有人會問,你這是不是要重複幾十年前「蘭亭論辯」的觀點了呢?不是的。要講清楚《蘭亭序》成功「奪位」的來龍去脈,遠比「蘭亭論辯」還要複雜曲折。

1

先有《臨河敘》後有《蘭亭序》

蘭亭修禊聚會這篇序的名字,最早是叫《臨河敘》,到了唐朝時,被叫做《蘭亭序》。

《臨河敘》與《蘭亭序》名稱不同,內容也不同。他們之間的關係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先有《臨河敘》,《蘭亭序》是後人依據《臨河敘》偽造出來的;另一種認為,先有《蘭亭序》,《臨河敘》是從《蘭亭序》裡摘錄出來的。其實,兩種說法爭論的核心是誰在前、誰在後。

到底誰先誰後呢?筆者偶然發現的一個細節,找到了可以確認兩者前後關係的有力證據。那是好幾年前,看祁小春先生的《山陰道上》一書時,從相關文章受到啟發,在《神龍本蘭亭序》手稿上還原《臨河敘》的面貌,製作出了下面這張圖,圖中深色文字是《臨河敘》的內容,淺灰和紅色是《蘭亭序》增加的內容。

圖1 從手稿內容分析《臨河序》與《蘭亭序》的關係

附:《臨河敘》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莫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娛目騁懷,信可樂也。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矣。故列序時人,錄其所述。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餘姚令會稽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鬥。

從這視圖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蘭亭序》所增加的二百零六字中有八處改寫的痕跡,平均每寫二十六字就會有一處改寫。而處在前半部分,《臨河敘》的一百多字中竟無一處改寫痕跡。從寫文章的角度來說,這種改寫頻率出現在一篇文章裡是讓人費解的。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蘭亭序》是依照《臨河敘》改寫而成的。這樣,先有《臨河敘》後有《蘭亭序》應該沒有爭議的了。

南朝劉義慶,就是《世說新語》作者認為,王羲之在蘭亭雅集上所作之序是模仿了西晉石崇的《金谷詩序》。

我們把《臨河敘》與《金谷詩序》的全文做成下圖的格式進行對比,黑色文字是《金谷詩序》,紅色文字是《臨河敘》。通過全文比較,發現兩者篇幅相當,而且有十組相同、相似的關鍵詞。詳見下而的圖、表。

到這裡,真相大白,可以說《金谷詩序》就是《臨河敘》的寫作模板。

把《臨河敘》當成一篇詩集序來看待,沒有內容不完整的感覺,又能和《金谷詩序》相應,而且還是早於《蘭亭序》出現,又比我們熟悉的《蘭亭序》更符合修禊聚會當日的歡樂氣氛。修禊當天大多數時間內,眾人是一起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歡樂場面,等到臨近尾聲時才會有把所作的詩匯集起來想法,請求王羲之為詩集作序也是一個插曲。那麼,王羲之模擬《金谷詩序》,乘興寫一篇百餘字的《臨河敘》,感情上是合乎現場歡樂氣氛的。不太可能有《蘭亭序》中多出來的感慨興嘆文字。

為什麼要模擬《金谷詩序》?不僅僅是因為蘭亭修禊聚會和金谷園聚會飲酒賦詩形式類似,更是因為石崇和他的《金谷詩序》名氣大。王羲之乘興模擬《金谷詩序》為蘭亭詩集所作的序,類似於後人的同韻和詩,同一曲牌填詞。

有了以上的說明,《臨河敘》就是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修禊當日所寫作的「詩集序」。它不是從《蘭亭序》摘錄出來的,要比《蘭亭序》出現的早一些。

2

《蘭亭序》是《臨河敘》的升級版

那麼,《蘭亭序》是怎么半路殺出來的?又是怎麼「成功奪位」、被人們看成是修禊當日所寫的?這就得回到《蘭亭序》的真偽問題上了。

「蘭亭論辯」時,對於《蘭亭序》的真偽探討有兩派觀點。一派是以郭沫若等人認為的「一真一偽」說,即《臨河敘》是真,《蘭亭序》文章與手稿是智永偽造的。另一派是高二適、麥華三以及日本學者西川寧為代表的「雙真無偽」說,他們認為《臨河敘》和《蘭亭序》都是王羲之寫的,只是在那一個先寫、那一個後寫的看法上有所不同。

《蘭亭序》到底是後人偽造的,還是王羲之自己寫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放下專業層面的討論,先從「智永偽造說」的合理性上分析一下。

首先,說「智永偽造說」,那智永偽造的動機是什麼?有什麼重大的利益驅使他們要偽造?要是被人揭發了會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再者,從偽造的心理上來說,做偽的人一定不想留下讓人產生懷疑的把柄,而現在《蘭亭序》的手稿是一個調整了《臨河敘》文本前後次序、修改用詞、再把自己憑空想像的文字強加到王羲之的頭上、又分別安插到《臨河敘》中不同的四個地方、還留下八處塗改痕跡。這是一卷多麼不合常理的手稿啊!

第三,要真想偽造蘭亭詩集序,為什麼不按照《臨河敘》的文本偽造一個呢?《臨河敘》可是沒有人說是假的阿。

所以,雖然沒有證據反駁「智永偽造說」,但是「智永偽造說」不合常理的地方太多了。

我們還原一下修改過程,看看要經過怎麼樣的操作步驟才能把《臨河敘》改成《蘭亭序》。這個修改的過程,或許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修改者當時的心理狀態。

從《蘭亭序》增加的感懷文字,透露出修改者的一些消沉、放達、融匯眾家學說之後的生命感悟,這更像是思想升華以後的內心獨白,這樣的改寫心情和感悟絕對不會是來自修禊聚會歡樂的場景,也只有《臨河敘》作者本人,才會對待自己的文字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字斟句酌地用心修改,偽造者大約不會做出這樣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所以說,《蘭亭序》是王羲之在修禊聚會以後的某個時間,依照《臨河敘》修改而成的文章。換個說法,《蘭亭序》是《臨河敘》的升級版。

分析到這裡,就形成「一序一文,雙真無偽」的局面。

簡要地說,當李世民得到這個升級版的手稿以後,自做主張地寫進了《王羲之傳》裡,這樣才使得《蘭亭序》成功「奪位」,取代《臨河敘》成為修禊當日所作的詩序。

綜上,筆者的觀點是,《蘭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千古美文,但它是由《臨河敘》修改升級而來,三月三日當天,他揮毫寫下的是《臨河敘》。

書友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不管贊同還是反對,都歡迎留言。

本文節選自《公道蘭亭》,作者:張公道

相關焦點

  • 紀念《蘭亭序》1666周年鼠須筆發售!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云:「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王右軍寫《蘭亭序》以鼠須筆,世傳右軍得筆法於白雲先生遺之鼠須筆。」下圖是電視劇《書聖王羲之》劇照,該劇高度還原了王羲之使用鼠須筆創作《蘭亭序》的場面。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距今1667年前,農曆三月份的普通一天,時任東晉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中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汙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由來
    有這些標誌的人成為美人,當時王羲之就是被世人追捧的紅人,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了風尚。王羲之在朝中做官,後來看清楚了東晉的時候整個朝廷慢慢的變得非常的暗弱了,包括政治糾紛,政敵之間的爭鬥越來越劇烈。王羲之就想他要思考一種策略怎麼能夠離開,這樣激烈的官場和政治的漩渦。
  • 蘭亭與《蘭亭集序》
    因為在國內任何城市逛書店、文物店,甚至文友家中牆壁上都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起草的文字,行書書法公認天下第一。唐太宗描摹過,影響甚遠;康熙帝、乾隆帝也學寫過,至今難覓其王羲之真跡;民間名人書法家多臨摹過其字體,不是王羲之真跡墨寶也竟價值不菲。 蘭亭在浙江紹興市西南12.5公裡的蘭渚山下。我們從杭州住地上車,一個多小時便來到這裡。
  • 王羲之遊蘭渚,書蘭亭集序
    有人提議, 把這三十七首詩結在一起,叫《蘭亭集》,共推王羲之為之作序。人們拿出用蠶繭製作的上等好紙和黃鼠狼鬍鬚做的毛筆,由王羲之寫序。他提筆滿墨,稍加思索,便一氣呵成那篇《蘭學集序》。他們當時並沒有想到,這次雅集所寫的詩的序文竟成為千古佳句。序成之後,人們一邊傳閱,一邊交口讚嘆這篇奇文。全文雖只有三百多字,但感情真摯,內容豐富。
  • 王羲之與他的《蘭亭集序》
    王羲之,公元(321一379)年,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人,做過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他出生於東晉門第最高的王氏家族,具有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他的書法,集漢魏以來書法之大成,隸,楷,行,草無不擅常,並創造出新的書法風格,被後人尊為&34;。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此失傳
    紹興蘭亭因為越王勾踐在此地種植過蘭花,漢朝時設有驛亭,所以得名蘭亭。當然,如果沒有王羲之,蘭亭也許一輩子老死在鄉下也無人知。東晉時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指的就是司馬家與琅琊王氏公掌天下。王主要是王導,王羲之是王導的侄子。
  • 王羲之行書《蘭亭集序》真跡高清字帖欣賞
    提示:請點上方↑硬筆書法作品 免費訂閱關注《硬筆書法作品》 鋼筆字帖精選《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
  • 王羲之的真跡《蘭亭集序》究竟在哪?
    中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它問世以後,受到文人和統治階層的推崇。繼唐太宗之後,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對《蘭亭集序》鍾愛有加。他不僅終生摹寫《蘭亭集序》,還把自己最喜愛的八卷蘭亭摹本刻在八根石柱上,留下了著名的蘭亭八柱,但據說《蘭亭集序》的真跡魏晉後不久就不存在了,現在的所有蘭亭序碑帖都是附碑的仿品,或者是直接臨摹,那真正的《蘭亭集序》真跡究竟在哪呢?
  • 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蘭亭:在今浙江紹興西南。會稽郡和山陰縣的治所都在今紹興。 禊(xì):古代人於三月上巳日在水邊薰香沐浴以祛除不祥的一種儀式,曹魏以後,這一天定為三月三日。 流觴(shānɡ):放在水上的酒杯。人們列坐曲水之旁,讓酒杯隨水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杯而飲。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摹本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是晉代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撰寫。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文中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
  • 蘭亭集序——晉·王羲之
    蘭亭集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人生巔峰
    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創作的的時候,王羲之喝酒喝得二麻二麻想重新抄謄寫一遍,卻再也超越不了那個水平了,索性把草稿當作正文,我們知道的《蘭亭集序》其實是草稿。說到《蘭亭集序》,人們會想到王羲之。他與兒子稱為"二王"書法家。《蘭亭集序》號稱"天下第一書"。現在市面上存在的是摹本,還被當做真跡對待。真品,已經陪葬在昭陵。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
  • 《集王聖教序》比《蘭亭序》更得王羲之真傳
    《蘭亭序》的下落唐太宗太崇拜王羲之了,特別是聽聞《蘭亭序》在智永和尚手裡,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於是派一個機智的大臣蕭翼從智永手裡騙得了《蘭亭序》。唐太宗愛不釋手,讓當時諸多書法大師臨摹,去世後還陪了葬。
  • 臨王羲之<<蘭亭集序>>的一些體會
    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
  • 品讀王羲之之《蘭亭序》
    寫了一半《品讀王羲之之〈蘭亭集序〉》文章,將筆停在半空思考中,覺得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因為這篇集序太有名了,歷代多少文人墨客敬仰此書法行筆之精妙和通篇之秀美,也多有論述,要不要發表呢?幾番思量之下,還是繼續寫下去吧,拙作以饗讀者。
  • 王羲之蘭亭集序全文
    王羲之蘭亭序書法賞析:蘭亭集序全文單字高清放大行書字帖《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