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突破前道塗膠顯影設備關鍵技術,上海華力機臺通過工藝驗證

2020-12-12 集微網

【引擎】IC領域薪資缺乏競爭力,年薪75萬元在杭州是什麼水平;中國功率半導體領路人陳星弼逝世;成功突破前道塗膠顯影設備關鍵技術,上海華力機臺通過工藝驗證

1.IC領域薪資缺乏競爭力,年薪75萬元在杭州是什麼水平

2.攜手Cadence、長江存儲等合作夥伴,紫光雲發布晶片產業數字引擎

3.總投資達10億元!博藍特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研發項目落戶浙江金華

4.成功突破前道塗膠顯影設備關鍵技術,上海華力機臺通過工藝驗證

5.投資增長到188億元?芯恩進度提前半年、團隊已匯集470人

6.中科院院士、「中國功率半導體領路人」陳星弼在成都逝世,享年89歲

1.IC領域薪資缺乏競爭力,年薪75萬元在杭州是什麼水平


集微網消息(文/小如)近日,杭州市發布了《杭州市2019年度數字經濟緊缺專業人才需求目錄》(以下簡稱《目錄》),針對杭州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網絡數據安全、集成電路、人工智慧六大重點領域統計了企業人才需求。



圖片來源:杭州日報

集成電路領域薪資缺乏競爭力

據杭州日報報導,本次統計結果顯示,杭州數字經濟重點領域人才十分緊缺企業佔比28%;數字經濟重點領域人才緊缺企業佔比50%。

從具體崗位來看,人工智慧領域的機器學習leader崗位年薪最高,為98萬-140萬;其次為物聯網領域的IoT安全研發專家,年薪91萬-137萬;再次為網絡數據安全領域的網絡安全官/安全風控總監,年薪89萬-102萬。



圖片來源:瀟湘晨報

統計數據顯示,集成電路領域IC系統應用經理(MCU)薪資最高,為60萬-75萬。

相比其他五大領域,集成電路領域薪資水平仍缺乏競爭力。

通用能力、從業經歷是重點

在學歷和技能方面,《目錄》顯示,大部分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也有9%的企業崗位招聘專科人才。除了學歷背景,數字經濟六大重點領域對於人才的通用能力也存在多元需求,有44%的企業要求熟練掌握外語語種,22%的企業要求應聘者精通計算機。

在從業經驗方面,近四成的企業傾向於招收3-5年工作經驗的求職者。同時,也有9%的崗位表示接受應屆畢業生,企業願意利用自身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幫助緊缺專業人才完成從高校到崗位的轉化,系好青年人才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顆扣子。(校對/小北)


2.攜手Cadence、長江存儲等合作夥伴,紫光雲發布晶片產業數字引擎


集微網消息,11月29日,紫光雲技術有限公司在2019紫光雲IMPACT峰會上,宣布將打造產業數字引擎。



圖片來源:經濟觀察網

會上,紫光集團、紫光雲與中國科學院EDA、Synopsys、西安電子科技大學、Cadence、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紫光展銳、紫光國微、新華三半導體、長江存儲等合作夥伴共同發布了紫光雲晶片產業數字引擎。

隨著集成電路設計對計算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晶片設計雲化成為趨勢,紫光雲聯合紫光集團內部晶片設計企業與合作夥伴,提供一站式晶片雲服務平臺,打造晶片產業數字引擎。

晶片產業數字引擎核心包含三部分:晶片雲平臺、EDA工具、晶片人才培養基地,全方位解決晶片設計雲化問題、工具問題和人才問題。

紫光集團副總裁、紫光雲總裁兼CEO吳健表示,紫光雲產業數字引擎是紫光雲踐行紫光集團「芯雲」戰略,響應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宏觀布局,未來,紫光雲將攜手合作夥伴共鑄產業數字引擎。(校對/圖圖)


3.總投資達10億元!博藍特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研發項目落戶浙江金華


集微網消息,12月2日,浙江博藍特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金華開發區籤署項目投資協議,博藍特計劃投資10億元,在開發區建設年產15萬片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襯底及年產200萬片用於Mini/Micro-LED顯示技術的大尺寸藍寶石襯底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圖片來源:浙江在線

浙江博藍特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期致力於GaN基LED晶片(圖形化)襯底及新型半導體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據浙江在線報導,目前該企業已發展成為行業第二大生產企業。

博藍特現有總資產已超過9億元,生產研發科技人員150人,產品主要應用於LED背光、照明領域、晶片的上遊基座供應商,今年產值將達到4.5億元。

據了解,近年來,博藍特從2012年開始與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合作,全面投身與高光效LED藍寶石圖形化襯底項目研發,在國內率先突破6英寸圖形化藍寶石襯底製備技術,成功實現量產,同時在設備、工藝和控制等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目前,該項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產能在LED圖形化藍寶石襯底領域居全球前三。(校對/小如)


4.成功突破前道塗膠顯影設備關鍵技術,上海華力機臺通過工藝驗證


集微網消息,12月3日,科創板擬上市公司芯源微網上路演在上證路演中心舉行。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芯源微董事長宗潤福表示,作為國產光刻工序塗膠顯影設備的代表,在集成電路製造後道先進封裝領域和LED晶片製造等領域,公司塗膠顯影設備技術相對成熟,已批量應用於公司現有產品,並作為主流機型成功打入包括臺積電、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晶方科技、華燦光電、乾照光電、澳洋順昌等在內的多家國內一線大廠。



此前,芯源微發布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生產的塗膠顯影設備產品成功打破國外廠商壟斷並填補國內空白,其中在LED晶片製造及集成電路製造後道先進封裝等環節,作為國內廠商主流機型已成功實現進口替代;在集成電路製造前道晶圓加工環節,公司成功突破了前道塗膠顯影設備關鍵技術,於2018年下半年分別發往上海華力、長江存儲進行工藝驗證,其中,上海華力機臺已於2019年9月通過工藝驗證並確認收入,長江存儲機臺目前仍在驗證中。

自2008年我國啟動實施「02重大專項」以來,公司作為項目牽頭單位承擔並完成了兩項與所處塗膠顯影設備領域相關的「02重大專項」項目,分別是「凸點封裝塗膠顯影、單片溼法刻蝕設備的開發與產業化」項目和「300mm 晶圓勻膠顯影設備研發」項目。(校對/圖圖)


5.投資增長到188億元?芯恩進度提前半年、團隊已匯集470人


集微網消息(文/小北)芯恩作為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博士及其團隊聯手打造的中國首個協同式集成電路製造項目備受關注。

10月28日,芯恩舉行了集成電路研發生產一期項目廠房封頂儀式。

據青島日報最新報導,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的項目包括行政辦公樓等在內的部分廠房主體已經封頂,項目進度比計劃工期提前了半年。迄今項目團隊已匯集470人,20%為具有20年以上半導體行業工作經驗的世界級專家和緊缺型人才,數百項專利填補國內空白。

而截止到5月,青島芯恩項目管理和技術團隊已籤約報到管理及技術人員330人,其中博士20餘人,碩士60餘人。

可見芯恩在項目進展與人才招聘方面都進展順利。

值得注意的是,據籤約期間的報導,該項目總投資約150億元,其中一期總投資約78億元,項目建成後可以實現8英寸晶片、12英寸晶片、光掩膜版等集成電路產品的量產。計劃2019年底一期整線投產,2022年滿產。

而今年3月青島信網報導顯示,該項目一、二期總投資約188億元,其中一期總投資約81億元。

此後,來自山東或者青島方面的消息顯示的芯恩總投資基本都是188億元。



芯恩官方消息也顯示一期投資81億元。



張汝京在今年3月份透露,芯恩的現有的人才當中有一些在14nm製程量產方面,已經具備了豐富的經驗,他們正在為芯恩的先進位程量產做著準備。而該公司的二期工程,目標就是針對14nm及以下先進位程的,要建兩座月產能為5萬片的Fab。(校對/圖圖)


6.中科院院士、「中國功率半導體領路人」陳星弼在成都逝世,享年89歲

集微網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星弼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4日17時1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9歲。

電子科技大學官網介紹,陳星弼院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浦江縣,國際著名微電子學家,被譽為「中國功率器件領路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社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2年從同濟大學電機系畢業後,陳星弼先後在廈門大學、南京工學院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開始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任教。1980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大學作訪問學者,1981年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作訪問學者、研究工程師,被聘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威爾斯大學天鵝海分校高級客座教授。1983年任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微電子研究所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加入九三學社。

陳星弼院士是我國第一批學習及從事半導體科技的人員之一,是電子部「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學」專業第一個博士生導師且得到第一個博士點。他是國際半導體界著名的超結結構(Super Junction)的發明人,也是國際上功率器件的結終端理論的集大成者。

陳星弼院士還被譽為「中國功率半導體領路人」,同時國際學術界譽為「高壓功率器件新的裡程碑」。1981年起他開始研究半導體功率器件,在中國首次研製了VDMOST、IGBT、LDMOST、MCT、EST等器件。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了各種終端技術的物理解釋及解析理論。80年代末他提出了兩種新的耐壓層結構,並作了唯一的三維電場分析。其中超結結構大大突破了功率器件的矽極限,被稱為「功率器件的新裡程碑」。其美國發明專利US 5216275已被超過400個美國發明專利引用,中國因此獲得78萬美元的專利轉讓費。超結MOS器件已達到約1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他還提出了最佳表面橫向變摻雜的理論及橫向新結構,無需BCD技術而只用常規IC工藝,就可以最小面積研製出電學性能更好的高低側功率器件。最近陳院士的其它重要發明包括高K電介質耐壓結構、高速IGBT、兩種多數載流子導電的器件等。

陳星弼院士一生著書7本,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申請美國發明專利21項(已批准20項)、中國發明專利20項(已批准17項)及國際發明專利1項,先後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獎勵13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軍事研究項目、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多項。2018年,在功率半導體領域最頂級的學術年會上,陳星弼院士入選ISPSD首屆名人堂,成為國內首位入選名人堂的華人科學家。

幾十年來,陳星弼院士一直奮戰在科研第一線,同齡人大多都已退休賦閒。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陳星弼院士表示,吃喝玩樂才沒意思,打麻將的高級玩法在十歲就會了。但是這些東西的趣味性是有限的,只有科學的趣味是無限的。在科學的道路上,遇到困難、解決困難就是一種幸福。


相關焦點

  • 半導體設備行業深度報告:國產突破正加速
    隨著集成電路製造工藝自動化程度及客戶對產能要求的不斷提升,在 200mm 及以上的大型生產線 上,此類設備一般都與光刻設備聯機作業(In Line),組成配套的圓片處理與光刻生產線,與光刻機配合 完成精細的光刻工藝流程。按工藝環節不同,塗膠顯影設備可分為前道塗膠顯影設備和後道塗膠顯影設備。
  • 中芯國際遭斷供,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備選企業有哪些?
    90-65nm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矽單晶及拋光片製備技術需求,研究開發包括單晶爐在內的多種關鍵設備。、塗膠顯影設備—芯源微作為光刻機的輸入即曝光前光刻膠塗覆和輸出即曝光後圖形的顯影,塗膠顯影機的性能不僅對細微曝光處的形成造成直接影響,而且其顯影工藝的圖形質量和誤差控制對後續蝕刻、離子注入工藝中的圖形轉移結果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 從上海積塔半導體設備採購,看特色工藝產線設備國產化進程
    該佔地約700畝,總投資100億美元,一期項目總投資約25億美元,新建一條工藝等級90-65納米、月產能約4萬片的12英寸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支持5G和物聯網等新興領域的應用。2019年3季度該產線已經正式投產,預計至今年的產能平均可達到單月一萬片,年底結束前可達到單月兩萬片的規模。
  • 大基金再度落子半導體檢測領域,國產設備逐漸崛起,機會在哪裡?
    《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米婭)訊,天眼查數據顯示,睿勵科學儀器(上海)有限公司1月7日發生投資人變更,新增投資人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海風投資有限公司。
  • 半導體設備行業深度報告:市場再創新高,國產化替代空間廣闊
    光刻工藝光刻是將設計好的電路圖從光刻版或倍縮光刻版轉印到晶圓表面的光刻膠上, 便於後續通過刻蝕和離子注入等工藝實現設計電路,是晶圓製造中最重要的技術。 光刻工藝包括三個核心流程:塗膠、對準和曝光以及光刻膠顯影。整個光刻過程 需要經過八道工序:晶圓清洗、表面預處理、光刻膠自旋塗敷、軟烘烤、對準、曝 光、曝光後烘烤、顯影、堅膜烘烤和圖形檢測。
  • 120億美元 半導體設備訂單花落誰家
    一期主要實現技術突破,建成10萬片/月產能;二期規劃產能20萬片/月,兩期項目達產後月產能共計30萬片。  長江存儲聯席CTO程衛華在SEMI CON China2020稱,從全球市場綜合發展來看,企業級SSD(固態硬碟)、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將是未來快閃記憶體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預計到2024年,SSD的需求會佔快閃記憶體總需求的57.7%,智慧型手機佔27.0%。
  • 半導體材料大突破!首隻國產ArF光刻膠通過驗證
    《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何律衡)訊,周四(17日)盤後,南大光電(300346,股吧)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寧波南大光電自主研發的ArF光刻膠產品近日成功通過客戶的使用認證,這標誌著「ArF光刻膠產品開發和產業化」項目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成為國內通過產品驗證的第一隻國產ArF光刻膠。
  • 紡織機械新型關鍵成套設備自主化取得突破
    "日產200噸滌綸短纖維成套生產線"項目主要包括滌綸短纖成套設備包括紡絲聯合機、後處理聯合機及打包機整條生產線的研製,以及全流程自動化、數位化控制系統的開發,由鄭州紡織機械股份公司和上海太平洋紡織機械成套設備有限公司分別進行。鄭州紡織機械股份公司於2008年完成了該項目的開發研製和製造工藝技術完善等工作,並已在用戶廠安裝。
  • 天琴一號傳好消息,中國一關鍵技術成功通過驗證,西方卡脖子失效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研製現場不過需要提到的是,在此前,國際上探測引力波的主流方法都是在地面探測,但由於地面幹擾多,影響最後的結果,因此科學家才想通過衛星,在太空中探測引力波的。只是就目前來說,引力波探測衛星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各國都處在技術驗證階段,我國的「天琴一號」也是如此。從公開的消息來看,天琴一號負責驗證無拖曳控制技術、慣性傳感器技術和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等,這些技術一旦驗證成功,我國太空引力波探測的大門才算真正打開。而就在近日,天琴一號傳來好消息,有項關鍵技術成功通過在軌驗證!
  • 半導體設備廠最新排名,美日絕對壟斷
    東電的產品幾乎覆蓋了半導體製造流程中的所有工序,主要產品包括:塗膠/顯影設備、熱處理成膜設備、幹法刻蝕設備、沉積設備、清洗設備,封測設備。其中塗膠/顯影設備在全球佔有率達到87%,在FPD製造設備中,刻蝕機佔有率達到七成。2019年LAM的銷售額與排名第三的東京電子接近,都在95美元左右,下滑12.2%。
  • 「混聯機構加工機器人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順利通過擇優評估
    由天津大學劉海濤教授負責,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牽頭,天津大學、易思維(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揚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混聯機構加工機器人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順利通過擇優評估檢查(見圖1),獲得繼續資助。
  • 3nm晶片關鍵技術被突破,復旦大學教授立功了
    3nm晶片關鍵技術被突破,復旦大學教授立功了。晶片是智能化時代的依賴產物,只要是電子類產品都需要用到晶片,隨著手機越來越智能,對於晶片工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最先進的5nm晶片工藝也已經用於手機製造上了,搭載5nm晶片的iPhone 12以及Mate 40,在性能表現上都格外的突出。
  • 「太極一號」完成在軌測試 驗證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12月25日電(趙竹青)2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在軌測試實驗總結評審會。評審組專家一致認為,「太極一號」的各項功能、性能指標滿足研製總要求,成果超出預期,在軌測試實驗取得圓滿成功。「太極一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
  • 汽車車身焊接用膠的性能,用途,車身塗膠位置及規範
    基於此,焊裝車間的白車身在焊接過程中就應在局部區域進行必要的塗膠工藝,同時對不同類型的膠的性能、用途及使用進行規範和試驗驗證,以滿足上述性能要求。拆邊膠折邊膠是以環氧樹脂為基材的加熱固化,柔性的單組份糊狀粘合劑,具有良好的抗流性性能,受熱時無腐蝕性氣體放出、抗腐蝕性好,不含溶劑和PVC,與油麵鋼板和鍍鋅層有良好的粘合力。
  • 「卡脖子」技術的突破:中國微電子技術微米級臺階的跨越
    1.2 微米級微電子技術的重要意義微電子工業的生產過程非常複雜,一般來說包括前工序和後工序兩個步驟,前工序是指將超純的矽晶棒切片,再經過二十至三十道工藝步驟,直到晶片製作完成的過程;後工序指的是從對前工序製作出的晶片進行測試、劃片、封裝直至形成最終產品的過程。
  • 剖析全球半導體設備及材料隱形冠軍:日本Ferrotec
    目前,公司主要通過子公司上海申和熱磁電子有限公司與杭州大和熱磁電子有限公司間接持有中欣晶圓各 15%和 25%的股份,並將會繼續在產業、技術與管理各方面對中欣晶圓予以支持。目前,公司正在推進中欣晶圓在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市場上市,同時也計劃進一步提高中欣晶圓的 12 寸半導體矽片產量。另外,公司還計劃推動其位於安徽的精密清洗分部上市。
  • 3-5nm關鍵技術突破:復旦大學驗證實現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技術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發布消息稱,該學院周鵬教授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