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浩,真有『李』的!」
7月8日,繼4秒《貝貝》之後,李榮浩因發行九字新歌《要我怎麼辦》,再次迅速引發熱議,登上微博熱搜。
與此前的《貝貝》不同,這次歌曲的時長倒是達到了3分29秒,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首歌的歌詞卻只有「呵、哈、要我怎麼辦、你想」九個字。
從熱度層面來看,該歌曲的確已經成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截至目前,微博話題「李榮浩新歌歌詞九個字」的閱讀量已達3億次,討論量4.4萬。
但從大眾的反應來看,面對新歌《要我怎麼辦》,出現了褒貶不一的兩種聲音。一邊,有歌迷表示這就是他的創新音樂風格「知足了,比貝貝多了7個字」;另一邊,則也有人認為李榮浩新歌質量不佳,實際是營銷多餘質量敷衍粉絲「胡鬧吧,這是做音樂的態度?」
對於這首歌,李榮浩本人表示「我寫過太多關於人生的歌詞,這首歌我寫了三四個版本,始終都覺得不對,都刪掉了,最終覺得用這四個字來描寫人生最合適。」
今天,關於他發行這首單曲的目的與九字歌詞的用意我們暫且不論。我們所要探討的是,在李榮浩頻頻靠著各種「奇葩」操作成功為新歌引來熱度的背後,透露出的是除了周杰倫這樣的頂流之外,眾多 「出道數十年的實力派」李榮浩們,在當下華語樂壇面臨的「到底該如何宣傳新歌」的現狀。
1
從兩秒Intro到「九字真言
在被偶像流量和各式娛樂圈八卦常年霸佔的熱搜榜單中,近兩年,李榮浩的新歌卻總是能夠出其不意地引爆話題。
2018年,他4秒兩個字的歌曲《貝貝》,無疑抓住了廣大網友圖新鮮的好奇心理,獲得了廣泛關注。新歌發布的第二天,《貝貝》在網易雲音樂、QQ音樂等音樂播放器的新歌排行榜上高居榜首。網絡上由此一片討論,針對這首歌的段子也一湧而出,順利將「李榮浩4秒新歌」相關話題推上微博熱搜榜。
憑藉李榮浩原有的音樂影響力和4秒新歌宣傳造勢的助力,新專輯的其他幾首歌曲也位居榜單前列,引發了新歌宣傳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2019年11月28日,李榮浩又在微博稱公司不讓他發歌,他不從,公開聲討公司宣稱再不讓發他就找個電動車維修論壇,以發帖的方式發布新歌。
這一消息在引發業內對於「發歌」問題的討論之餘,更引起了眾多網友在電動車維修論壇中的狂歡,有人直接冒充李榮浩在某維修論壇發帖,將熱度持續炒高,「李榮浩 想上新歌就那麼難嗎」在當天衝上了熱搜。
此外,次日,在一手包辦專輯詞曲編唱製作的「全能人設」的持續營銷下,「有什麼李榮浩做不到」也隨之登上微博熱搜排行榜第四位,李榮浩因此被網友們親切地稱呼為「李全能」。
如此一來,經過「發微博聲討公司-引發網友關注-網友惡搞發帖-當事人回應-關注歌手唱作實力」這一系列連環發酵後,李榮浩成功地向廣大網友傳遞了自己即將發新歌的消息,在社交媒體的傳播與狂歡中,為自己的新歌完成了預熱。
12月5日,李榮浩在全網上線新歌《麻雀》,不出所料地收穫了大量關注。據由你音樂榜數據顯示,《麻雀》累計上榜6周,最高排名第三,由你指數最高達90.8。
那麼,發歌營銷鬼才就這麼止步不前了嗎?
顯然沒有,李榮浩這次的「九字真言」毫無疑問又一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月9日,不僅《要我怎麼辦》空降QQ音樂與網易雲音樂新歌榜、熱歌榜等榜單第一位,這次營銷同時也帶動他6月初發行的新專輯《在一起嘛好不好》和4秒歌曲《貝貝》登上了排行榜前十名。
2
博眼球式營銷,究竟會引起反感嗎?
從作品角度出發,李榮浩本身的確有音樂才華,稱得上是一位實力派唱作人。
出道之前,李榮浩曾以音樂製作人的身份從事幕後工作,曾為趙薇、陳坤等人製作過專輯。直到2013年,他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模特》,才逐漸在臺前開始受到關注。2014年,李榮浩憑藉該專輯一舉獲得臺灣金曲獎最佳新人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內地歌手,實現了從製作人到歌手的成功轉型。
這也就為解釋了他為什麼常常能夠一手包辦個人作品的所有製作,被人戲稱為「誰都別想賺我錢」式歌手。
那麼,從營銷層面來講,這樣一次次博眼球式的方式真的能一直讓人們心甘情願買單,持續有效下去嗎?
——這怕是還要拿作品來說話。
以第一次的《貝貝》為例,首先,當時的大眾對於這一新鮮的營銷方式感到十分有趣;其次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新專輯除《貝貝》之外,還包含《年少有為》《耳朵》等其他幾首不錯的作品。在這些作品的支撐下,4秒的《貝貝》就被看作是引起觀眾注意的一道有趣的前菜,而真正決定大多數聽眾是否願意買單的,還在於其他幾首有誠意的音樂作品。
在豆瓣,《年少有為》的評分為8.3分,甚至與他最為人知的《模特》所齊平。
在看到《貝貝》帶來的宣傳效果後,實力派歌手李榮浩似乎在以一次次奇葩營銷方式為新歌博熱度上,越來越得心應手。然而,在這一次只有九個字歌詞的《要我怎麼辦》中,李榮浩式營銷,似乎已經略顯捉襟見肘。
正如點讚過萬的網友評論所說,李榮浩的此次新歌營銷噱頭成分蓋過了歌曲質量,令人感覺到一絲敷衍的意味。
從兩秒Intro到九字新歌,雖然李榮浩表示這是基於一定的創作理念,是不想創作設限、以勇於創新形式的做音樂。他通過一首首飽受爭議的歌,也確實點燃了用戶的無聊和獵奇心理,讓大家主動傳播、擴散,以及參與話題討論,從而達到了宣傳新專輯的目的。
然而,如今在只有熱度內容卻跟不上的情況下,聽眾顯然也變得沒那麼容易討好,甚至不少人出現了反感情緒。
喜好分明之下,本該毀譽參半的「毀」部分加重,連帶著豆瓣出現了對李榮浩新歌大量一星兩星的差評。《要我怎麼辦》被打出2.7分,是李榮浩所有作品中的最低分。而他6月發行的單曲《在一起嘛好不好》也低至4.3分,且有網友在打出一星後評論「李榮浩這是碰瓷碰上癮了嗎?」。
如此一來,反倒有些適得其反的意味在其中。
3
新型宣發模式下的「李榮浩們」
在唱片公司主導藝人音樂製作-發行-傳播這一條龍路徑的時代,藝人發歌后,唱片公司主要是通過邀請業內各大媒體參加新歌試聽會並發布媒體通稿,安排藝人上電視節目或電臺等通告,來向聽眾傳遞歌曲,即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
後來,伴隨網際網路開始快速崛起,尤其是近幾年的短視頻平臺,大眾用戶群體的主動發聲,聽眾不再是純粹的接收者,音樂傳播的路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符合大眾審美與喜好的音樂,被廣泛傳播後成為流行,從而反映到平臺的榜單中,甚至影響音樂內容生產者的創作方向,開始自下而上地傳播。
但目前來看,在這樣的市場變化下,與李榮浩類似「經歷過唱片時代」的許多實力派主流歌手們,似乎並未打算或尚未準備好去做作出改變。他們發新歌多以上流媒體平臺Banner位和發布官宣微博、媒體通稿為主,而不包括逐漸成為音樂宣發另一新陣地的短視頻平臺。
例如,林宥嘉的抖音、快手帳號均未開設;蕭敬騰只開設了抖音帳號;李榮浩雖然也開設了抖音帳號,但帳號內容卻全部都是空白。
如今,在短視頻佔據多方平臺流量的網際網路時代,在唱片公司面向聽眾逐漸丟失話語權的背景下,在「李榮浩們」不適應、不擁抱短視頻渠道的選擇下,他們似乎陷入了一個相對尷尬的境地:到底該如何進行音樂宣發?
在流量愈發佔上風的網際網路音樂時代下,並不是每個歌手都能夠像頂流周杰倫一樣發新歌即引爆全網。因此,華語樂壇歌手要歌曲質量競爭的同時,也要與流量賽跑。
而面對宣發渠道利用不足將會導致其新歌發行後流量不足的問題,李榮浩的選擇是國內最大的社交媒體流量聚集地、話題快速發酵的最佳場所——微博,並且他通過自己的話題營銷,成功為新歌吸引來了足夠的流量,被不少廣告人稱為「營銷鬼才」。
單純靠噱頭營銷而無後續內容的方式,並不值得推崇。畢竟再看似自然的精妙營銷套路,過於重複地消費同一路數也會消磨聽眾對歌曲本身的熱情,最終事與願違,致使路人緣變差。
但對於有實力的歌手來說,及時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華語音樂市場,大膽突破常規,將重頭戲放在歌曲本身的質量,並與時俱進地找到適合自己的營銷方式,同時抓住聽眾的耳朵和眼球,才是一首好評良曲的正確誕生方式。
在新的成熟音樂宣發路徑在市場與行業內共同形成之前,每一位歌手或音樂人要想成功出圈,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