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雖然同處西南地區,但是兩所學校的生長方式並不相同。西南交通大學是生在北方,長在北方,貢獻在西南地區;而貴州大學則是土生土長的西南地區高校。這一點不同,使得兩所學校的教研方向略有不同。因為當時北方的工業相對發達一些,所以西南交通大學突出工科,而貴州大學則更擅長理工農多方向發展。
西南交通大學老本行就是鐵道,凡是圍繞鐵道建設方面其實力都堪稱一流,畢竟是百年「老鐵」了,尤其是在車輛動力方面實力極為突出,早期代表是兩院院士沈志雲,其的「沈氏理論」被國際廣泛應用,後期代表是中科院院士翟婉明。高速鐵路、重載運輸、磁浮交通,新型城軌、真空管道超高速、超級高鐵等方面西南交大確實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鐵路修建需要全方面的研究布局,不僅僅是車頭,還要對車身進行相應的研究,儘可能做到適應全國地理、天氣環境的要求,如熱帶的熱脹冷縮,極寒地區的風雪,乾旱地區的風沙等等。還要研究如何在這些地區鋪設鐵路,建立信號系統,電網布局和通信系統,這就需要多學科並進才能造出優質鐵路。西南交通大學在這些方面都有極其強悍的實力,如交通、土木、計算機、信息通信、電氣、機械、力學、材料都比較強。
貴州大學解放前是一所綜合性高校,實力尚可,但在國內並不屬於頂級高校。1952年貴州大學遭到拆分,目前的貴州大學是以原貴州師範學院的基礎從建而成。但是貴州大學後期發展並不順利,一方面是基礎實在薄弱,另一方面投入也嚴重不足。為了衝擊211工程大學,先後合併了貴州農學院和貴州工業大學,最終在2005年衝擊211工程大學成功。而此時的西南交通大學已經入圍211工程大學八年有餘,由此可見兩所學校的差距其實還是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