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衣食住行變化有多大?看看這些老照片就知道了

2020-12-21 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楊豔)自從11月中旬,國家博物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開展,改革開放的話題便頻頻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點。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40年,中國迎來發展新時代,而每一個人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網際網路的快讀發展,這一切,也都被電商大數據記錄了下來,快來看一下,40年的變化有沒有發生在你的身邊!

  從千篇一律到個性百變

  40年前的大街,絕沒有現在時尚百變,彼時沒有所謂成衣,都是購買布料手工製衣,「個性」二字只被寫在字典上,衣服從來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這一切,如今都已經發生改變,穿衣,不只是為了「求溫暖」,而是成為彰顯個性和品味的手段。

(40年前老照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支出1758元,比1978年增長40.6倍,年均增長10%。而京東大數據也顯示,與2013年相比,京東上與服裝相關的商品2018年銷售額比2013年增長26倍,相關商品數量(SKU)增長20倍。

  除了數量的增長,品類的豐富、對品質的追求顯而易見:京東大數據顯示,相比男女裝外衣,近年來羊絨衫和女士內衣的銷量增幅更明顯。與2013年相比,2018年羊絨衫銷量相比2013年增長了13.6倍,女士內衣銷量也增長了9.4倍,改革開放到如今,人們愈加追求穿衣的舒適與美觀。

  與此同時,品牌化、個性化也成為人們購買衣服的關鍵詞。人們穿著更加注重品牌和風格個性。以毛衣品類為例,對比2014年和2018年銷售額最高的五個單品可以發現,2018年最熱銷的毛衣中,有兩款出自知名品牌恆源祥,京東上的設計師潮牌服裝的品牌數量在2014年到2018年之間也增加了近8倍。到了今天,穿衣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滿足保暖和蔽體的需求,更是成為一種另類的享受。

  民以食為天,品嘗美食才是正經事情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飽飯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是在40年前,吃飽飯尚且有些困難,吃好飯更是一種簡單的奢侈。那時候,米麵糧油肉蛋奶都是憑票供應、限量供應,吃飽、吃好不是一件容易事,冬天的北方基本只吃大白菜,人們買肉也會挑更有油水的肥肉。正契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那時候大家想要滿足的不過是最底層的生存需求罷了。

(40年前老照片)

  改革開放40年,吃飽已經不是件難事,恩格爾係數從1978年的63.9%下降至2017年的29.3%,人們在吃上更注重健康、新鮮、綠色。京東大數據顯示,2018年京東上與食品相關的商品銷售額比2013年增長168倍,相關商品數量(SKU)增長200多倍,相關的可選擇品類也大大豐富。

  蔬菜大棚的普及,使得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吃到新鮮蔬果,進口通路的便捷,也讓進口美食上了大家的餐桌。從2016年到2018年,京東上的生鮮產品銷售額增長迅速,禽肉蛋類增長8.5倍,水產類增長6.3倍,水果類增長5.4倍。按生鮮產品產地劃分,進口生鮮增長更為顯著,2018年銷售額比2016年增長5.8倍,領先於國產生鮮4.9倍的銷售額增幅。

  京東大數據顯示,2018年,按銷售額看京東上最熱銷的進口海鮮是泰國黑虎蝦、厄瓜多白蝦、越南巴沙魚柳、紐西蘭銀鱈魚、英國麵包蟹,最熱銷的進口水果則是澳大利亞臍橙、智利牛油果、泰國椰青、泰國榴槤、智利車釐子,那些過去聞所未聞的進口美食,如今已經可以輕鬆get,做好「吃」這件小事兒,人們正在滿足「胃和心靈」的雙重追求。

  品質、便利唱主角,美美的家帶來新感覺

  過去,一家幾口人擠在一間小屋裡,冬天依靠煤爐子取暖,「四大件」是絕對的奢侈品。現在,家的模樣已經完全改變,改革開放40年來,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6.7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6.9平方米,鄉村人均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46.7平方米,人們擁有更廣闊的居住空間,而各種配套設施也被搬進美美的家。

40年前老照片

  京東大數據顯示,2018年京東上與居住相關的商品銷售額比2013年增長了8倍,相關商品數量(SKU)增長9倍。「四大件」成為標配而非奢侈品,可以選擇的品類、可以享受的功能和服務越來越豐富起來。

  以電視機為例,在京東平臺上,2018年銷量相比2013年增長14倍,銷售額也增長了12倍。對比2013年和2018年最熱銷的五個電視機型號,屏幕平均尺寸從43.6英寸擴大到57英寸,六年間增加了31%,並且前五電視機全部為4K超高清畫質。此外,京東數據顯示,2018年售出電視按銷售額計超過八成都是4 K及以上超高畫質電視。人們購買電視機,並不只是為了「可看」,更是為了「好看」。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低線城市的居民對於大屏電視更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2018年,京東上銷售的70英寸以上超大屏電視在五線、六線城市的銷售額佔到一半以上,大幅超出一二線城市的佔比。這或許是因為低線城市居民的休閒方式主要還是以看電視為主,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低線城市居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

  科技的發展讓人們越來越懶,而經濟水平提升,人們更願意通過科技來解放自己的雙手。相比2014年,2018年京東上洗碗機和掃地機器人的銷售額分別增長了856倍和209倍。看起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家電帶來的其實是一種高效便捷、品質化的生活。

  自行車成了老古董,咱們開車兜風去

  過去,自行車絕對屬於家庭貴重資產,更是一度與手錶、縫紉機合稱「結婚三大件」。那個時候,男生騎著自行車帶著女朋友出去兜風也是最鮮明的時代印記。但是現在,自行車已經變成了老古董,汽車才是中等收入家庭的第一選擇。

  從曾經的自行車大國,到如今的汽車第一大市場,我國汽車產量從1978年的14.9萬輛增長至2017年的2902萬輛,在京東平臺上,與汽車相關的安全自駕類商品也快速增長。2018年,京東上汽車安全自駕類商品的銷售額比2013年增長24倍。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在開車兜風以外,旅行、出遊,成為不少人的出行新選擇,自駕遊、境內遊、境外遊,旅遊熱每每都能成為逢年過節的新聞。京東大數據顯示,2018年京東上與出行相關的商品銷售額比2013年增長了43倍,相關商品數量(SKU)增長300倍。境外旅遊和國內旅遊產品銷售額相比2014年增長了84倍,其中境外遊增長更加突出,銷售額增幅達104倍,超過國內旅遊31倍的增幅。

  境內有滿足不了大家看世界的心,人們越來越願意走出去,與2014年相比,2018年在京東上的境外遊產品,範圍更遠、旅遊時間也更長:前幾年,人們境外遊的目的地以日韓、東南亞遊為主,出行時間多在一周內;而如今,南美、北美、歐洲、中東10天以上的深度遊更受歡迎,全世界都留下中國人的足跡。只是玩還不夠,大家還要走得更遠,時間更長!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40年,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就在你我身邊。網際網路記錄了我們生活的變化,也刻畫出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除了現在的這些變化,對於改革開放過程中生活的愈加美好,你是否還有更深刻的體驗呢?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看看臨潼人衣食住行飛速變化的這些年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城鄉,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人們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轉,一步步邁進了小康的美好歲月。 我們臨潼也和全國一樣,歷經了這一段由窮到富的難忘歷程。下面咱們就和臨潼君一起看看這改革開放後的衣食住行用四十年吧~衣
  • 改革開放40周年展:看衣食住行的變化
    改革開放40周年展:看衣食住行的變化 11月14日起《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 衣食住行,接下來的變化將是吃飯
    王興 本報記者 李震宇 攝本報訊 以前,媽媽買布回家給全家老小做衣服,而現在,絕大多數人的衣服都是購買標準成衣。衣食住行接下來的變化將會是吃飯。「中國有13億人,每人每天要吃3頓飯,一天需要吃40億頓飯。 從買菜做飯,到下館子,再到外賣。這裡面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昨天,在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物流」分論壇,美團點評CEO王興直言看好外賣。到了現在,每年全國有2.3億人的消費,美團點評已成為僅次於淘寶的電商平臺。王興對於美團點評的定位是全國最大的吃喝玩樂平臺。
  • 撫順40年來圖書館的變化有多大?
    項家滿從1955年就開始到市圖書館看書、看報,這位到市圖書館看書、看報已有63年的老人,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市圖書館軟硬體的全面升級,見證了閱讀給撫順這座城市帶來的影響。「這些年市圖書館的變化可太大了,搬了3次家,環境越來越好,圖書、報紙、雜誌越來越多,服務也越來越人性化,我們來這裡讀書越來越舒服。」項家滿說。
  • 溫馨 一張老照片講述了新都40年巨變,找回了失散多年的閨蜜~
    新都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光陰的故事」老照片徵集評選活動,自9月28日啟動以來得到小夥伴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明日零時將進入專家評審階段。最特別的是通過此次老照片徵集居然能見到「失散多年」的兒時玩伴!「鼻子酸酸的,我很好,你呢?」感謝有你的陪伴,成長路上我從未忘記過你!
  • 10組新舊對比照 回憶上海人「衣食住行」40年變遷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40年間,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從綜合國力到社會面貌,從文化建設到日常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一組30多年前樂昌的老照片,你還記得嗎?
    歷經70年崢嶸歲月樂昌,如今現代化城市架構已然成型,高樓鱗次櫛比,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一座我們深愛著的城市,有多少記憶都淹沒在時光的銀河裡……很多人可能都忘了樂昌沒有那麼多車,沒有那麼多高樓,曾經那樸實無華的樣子。
  • 40年,海澱清河都發生了啥變化?回憶滿滿……
    40年春風化雨40年跨越騰飛改革開放40周年,清河百姓話改革↓↓↓年 讚美新時代 起步新徵程」為主題的慶祝活動,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清河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巨大變化。>「清河面孔」「清河抒懷」「清河實驗」「風景清河」「清河老物件」「清河老照片」等豐富內容每個展區的設置每張老照片的背後和那些勾起回憶的老物件都表達了清河故事、清河情懷
  • 改革開放40周年•十人談|從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開放40年的...
    談到家庭與身體就自然而然地談到改革開放40年來,與人們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這裡,從我經歷的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 第一件小事:這三個學生該不該處分?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5月的一天,當時在湘潭師專學生工作處工作的我,接到中文科關於三個學生的處分材料。
  • 40年改革圖片展,市民們紛紛湧來,看看他們都找到什麼了?
    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圖片展設在金秋蓮湖風景園內,亭臺樓榭,綠蔭環繞,湖水瀲灩,令人心曠神怡。本次大型圖片展覽,共展出1200多張照片、新舊對比圖的特色思路吸引了眾多參展觀眾紛至沓來,一時間,展館水洩不通,滿堂歡聲笑語。
  •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衣食住行」侃一侃烏魯木齊的大變化
    下面小編再帶你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感受不一樣的烏魯木齊從陳舊單一到個性時尚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這些俗語反映出了改革開放前衣飾的寫照。改革開放後居民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人們穿著逐漸講品牌講款式講流行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新、美消費模式
  • 漢中變化有多大,快看看這組圖!
    舊 rú 對 gē 比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 漢臺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社區居民共話改革開放四十年 從衣食住行看...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迎來四十周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四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是改革開放成果最直接的印證。日前,金方街道朝陽後山社區舉辦居民共話改革開放40年活動,百名居民歡聚一堂共話改革開放喜人變化。衣:從黑灰藍到時尚個性化「服飾的變化打上了時代的深刻烙印。以前買衣服需要布票,布票不夠用,好多衣服褲子都是補了又補,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69歲的董瓊仙說。
  • 衣食住行話今昔,物換星移看變化
    時至今日,已經是衣食無憂、住行有度的小康生活。回想當年,雖說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揚眉吐氣的站起來了,心情無限好,但那貧困飢餓的艱苦生活還是令人心悸的。今昔作一對比,更是深感黨恩綿長啊!那時候孩子多,衣服是大孩子穿了小孩子穿,補丁打補丁。老人們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女人們穿衣也色彩單調,非藍即黑,穿鞋自己做,頭髮自然長,根本談不上講究,只能將就而已。老農更是羊肚子手巾爛皮襖。
  • 清朝宮廷真實老照片:看看這些太監和宮女,個個都還是未成年!
    說到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在清朝中後期的時候,一些外國的新鮮玩意也的進入到了我國,其中就包括了照相機,而且一些老照片真實的還原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就連皇宮的一切都展露無遺。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清朝宮廷真實老照片:看看這些太監和宮女,個個都還是未成年!
  • 衣食住行看變化 美好生活看蕪湖
    衣食住行看變化 美好生活看蕪湖 2019-09-19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封電視臺菊城報導:【徵集】你眼中的改革開放40周年
    覺得好,請轉發您朋友圈  《菊城報導》【徵集】你眼中的改革開放40周年    彈指一揮間  一晃40年  要說改革開放40年以來生活的變化  確實有說不完的話題  尤其是衣食住行  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你的生活中  有沒有一個老物件
  • 新中國成立70年——衣食住行看變化
    2019年4月,西安街頭的外賣小哥送餐到門口,面帶微笑的說到「祝您用餐愉快」。2019年5月,剛下地鐵三號線的上班族們紛紛拿出手機掃碼解鎖,跨上共享單車,完成下班路程的「最後一公裡」。2019年9月,一批新入學的外國留學生拎著行李在西安高校報導.......回首往事,70年的歲月在滾滾車輪中,不斷映現出叢生的社會百態、天地間的日新月異,巨大的改變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不斷發生著。
  • 原始佛教和我國現在的佛教,在衣食住行上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但是在這兩千多年的發展中,佛學的基礎理論等雖然並沒有多少變化,依然還是以佛陀當年提出的「緣起性空」和「因果報應」為核心,但是僧眾在具體的衣食住行和飲食起居上卻發生了許多變化——畢竟兩個國家有不同的文化,時代也在一直進步著,只有與時俱進才能不被淘汰,而印度那邊正是反面教訓。
  • 衛星老照片:50年前上海火車站 城市變化太大
    很多人通過百度地圖或者谷歌地球查看當地的地圖或者衛星地圖,而查看到的衛星地圖也是最近10年到15年的才更新的影像照片,但是你見過60年代-70年代美國「鎖眼」間諜衛星拍攝的城市衛星圖片嗎?下面就給大家看下1969年2月「鎖眼」偵查衛星拍攝的上海火車站照片,由於圖片太大,小編截取了部分地區(火車站和蘇州河)給大家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