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古陶瓷的鑑定要點

2021-03-04 古玩珍品聯盟


土沁味道和土沁痕跡是鑑定川滇古陶瓷的要點之一。明末清初,吳三桂和張獻忠之亂使川滇陶瓷的生產和流傳遭到致命打擊。張獻忠屠川後,成都平原曾經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現在的四川人多為「湖廣填川」而來。

土沁味道和土沁痕跡是鑑定川滇古陶瓷的要點之一。明末清初,吳三桂和張獻忠之亂使川滇陶瓷的生產和流傳遭到致命打擊。張獻忠屠川後,成都平原曾經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現在的四川人多為「湖廣填川」而來;雲南陶瓷器本就多為冥器,吳三桂之亂使原本就不多的實用器基本損毀。


  1、土沁

  土沁味道和土沁痕跡是鑑定川滇古陶瓷的要點之一。明末清初,吳三桂和張獻忠之亂使川滇陶瓷的生產和流傳遭到致命打擊。張獻忠屠川後,成都平原曾經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現在的四川人多為「湖廣填川」而來;雲南陶瓷器本就多為冥器,吳三桂之亂使原本就不多的實用器基本損毀,故川滇古陶瓷大多為出土器。由於川滇地下水位較高,土壤潮溼,所以出土的陶瓷土腥味特濃,且有陰寒之氣,與北方淡淡的乾燥土味不同,這也是川滇古陶瓷出土器最明顯的特徵。同樣原因,川滇瓷器土沁痕跡呈現釉下鈣化斑形式,很少大片的釉上土沁痕。陶器皮殼較厚,顏色與胎土有差異,出土後往往有斑點狀剝落。


  2、開片

  由於胎土、釉料和長期埋藏地下的原因,川滇古陶瓷大多開片,包括青花瓷底釉都是開片的(圖10),尤其是青瓷類,如邛崍窯、玉溪窯、青羊宮窯、琉璃廠窯。其開片大多細小,基本上沒有冰裂紋和大網格紋。川滇古陶瓷的開片與越窯類似,但更明顯,肉眼清晰可見,其老舊氣看一次就可記住,黑釉瓷和白瓷則不一定開片。


  3、工藝

  川滇古陶器基本都是模製。東漢川俑是分兩半模製(人物俑分前後,動物俑分左右),然後用泥漿粘合,所以成品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間的粘合線。雲南俑是用模具制一個大概形狀,再用竹刀加工。所以,雲南俑基本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川滇瓷器的工藝較中原落後,雲南更甚。最典型的是碗盤內底有粗糙的支釘痕,很影響使用。另外,其平底器大多為線割,留下非同心圓線割痕。


  4、胎釉

  川滇古陶瓷的瓷土都是取自窯口當地,都不太純,夾雜有黃土或紅土,所以川滇古瓷器胎大多為灰黃,有顆粒,並比較疏鬆,其溫度太高則成為缸胎(邛崍窯),溫度不夠則半瓷半陶(玉溪窯)。由於胎土白度不夠,故除黑釉瓷和上了化妝土的精細瓷外,川滇古瓷器底釉大多泛黃,青瓷和青花瓷皆是如此。


  5、紋飾

  川滇古陶瓷紋飾古樸神秘、自由奔放,很少有類似中原規矩的雙勾線描等,大多為沒骨畫法,一筆而成,同時川滇古陶瓷紋飾有相似性和繼承性。如川北羌族羊頭罐、川滇交界攀西地區出土的旋紋羊頭罐、玉溪窯小罐,從中可以看出紋飾風格的相似性和繼承性。川滇古陶瓷的魚藻紋、生肖紋都各具特色,與中原絕不相同。總之,川滇古陶瓷典型紋飾具有典型風格特徵,讓人一見就忘不了,其神韻是現代仿品無法企及的。


  6、造型

  川滇古陶瓷造型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陶器上。因川滇遠離中原,其自然環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與中原差別很大,所以這種差別在陶器上就很明顯地被體現出來。川滇古陶器極少有三足器,對青銅禮器的仿製也很少,大量的是人物俑、動物俑和實用器。漢代四川遠離戰火,富足悠閒,所以漢人物俑造型誇張,表情幽默、滿足,有「無笑不成俑」之說。有經驗的藏家,從造型和表情上就可以斷真假。雲南古代就更為荒涼,南詔、大理均為化外之國,其所思所想為我們所不理解,故云南陶器無論是人物俑還是動物俑,其造型、表情均怪異、神秘,遠非中原模樣。川滇遠離統治中心,王權的代表形象龍在川滇並不威嚴,甚至有些滑稽。


  7、川滇三彩器

  川滇三彩器有兩類。一類是宋三彩,宋三彩是對唐三彩的直接繼承,因此唐三彩的鑑定方法也適用於宋三彩。唐三彩與宋三彩的區別主要在造型上。宋代四川深受道教影響,所以四川宋三彩俑表現的或是道教的神,或是道教的故事。另一類是高溫三彩,主要有四川邛崍窯三彩和雲南華寧窯三彩。這類三彩器屬於瓷器,使用氧化銅、鐵和其他有色金屬作釉料,胎釉結合緊密,釉彩有圖案化傾向。


  8、款識

  川滇古陶瓷都是砂底,底足很少有款,偶有匠人標記刻款,如花三,王等,也有燒成後再寫墨書款,主要是方位或數字;紀年款極少,只在邛崍窯中發現過,是刻在盤邊沿再上釉燒造的。最有爭議的是「元」字款,既有墨書寫在砂底上的(圖18),也有青花寫在碗心的。有觀點認為這是表示器物是元代燒造的,因為明代不會允許明目張胆的書寫前朝款,特別明早期更是如此,也有觀點認為這是表示方位或吉語的。所有的款識書寫都很隨意流暢,絕無印章式款識。


  以上是對川滇古陶瓷鑑定的簡要敘述,有些是川滇古陶瓷鑑定所特有的,有的雖然是所有陶瓷鑑定共有的,但在川滇古陶瓷鑑定中要特別重視。筆者一直認為,鑑定具有專業性和地域性,哪個窯口都懂,什麼都能鑑定的大家是極少極少的,但如果將各個地方各種專長的鑑定者的經驗匯集起來,一定可以超過任何大家。最後要提醒的是川滇古陶瓷窯口眾多,品種紛繁複雜,就是我們本地藏家也不一定認得全,所以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斷新老,再斷窯口,隨後確定品種、年代、價值就比較容易了。

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向原創致敬,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整理編輯:譽芯曉曉(微信號:gwzplm)

轉載請註明出處


合作-微信:huaibeiyuxin 

       QQ:2605612277

相關焦點

  • 古陶瓷科學鑑定: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方法和技術
    此後由於利益驅使,「瓷器作偽現象」也應運而生,古陶瓷鑑定擴散至對真偽的辨別上。由此,也產生了古陶瓷鑑定傳統的方法,被稱為標型學或眼學。一直以來,古陶瓷鑑定專家的鑑定法寶便是依靠「目、手、耳」三者並用,並依靠世代相傳的鑑定理論及與大量實物接觸所積累的經驗,通過與傳世「標準器」的比對來判斷被鑑定品的年代、窯口、真偽。
  • 古陶瓷鑑定:就兩個字
    很多朋友包括鑑定專家都曾談論過一個話題 —— 古陶瓷最難鑑定也最容易鑑定。如今,這種說法又變了:陶瓷最難看了,書畫最容易鑑定。因為書畫家每個人的風格比較單一,雖然有模仿,但還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陶瓷涉及到窯口眾多,每個時代的東西很多,真假難以辨認,因此很多人對陶瓷鑑定感覺如霧裡看花一樣。如何鑑賞中國古陶瓷?仿古瓷鑑定專家崔可輝教授為廣大藏友指點迷津。
  • 古陶瓷鑑定不再完全依靠「眼學」
    古陶瓷鑑定不再完全依靠「眼學」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曉軍)近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香港皇朝遺珍古陶瓷實驗室在北京籤署「古陶瓷成分檢測評估合作協議」,雙方同時宣布,今後皇朝遺珍古陶瓷實驗室的陶瓷成分檢測報告,將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技術實驗室與之聯合出具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款識鑑定魏晉南北朝古陶瓷
    制瓷業很早就採用了這種做法,瓷器上的銘文也是鑑定古陶瓷年代的主要依據之一。東漢 越窯青釉「王尊」款雙系小瓶古陶瓷款識需要注意的是字體、書寫方法、書寫內容、表現形式以及偽款等。原文作者:葉佩蘭 李昊冰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款識鑑定古陶瓷(上)》(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 揭秘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專用儀器
    中國陶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陶瓷越來越受投資收藏愛好者的青睞。然而古陶瓷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這對古陶瓷鑑定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重視,利用科學技術對古陶瓷等文物進行綜合研究工作也不斷加強。
  • 深入解析古陶瓷老化痕跡顯微鑑定
    前言:古陶瓷當前最為火爆的收藏品類之一,而古陶瓷的鑑定是收藏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古陶瓷的鑑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收藏者要始終保持一顆敬畏的心,不斷的摸索與學習。當前,古陶瓷的鑑定方法許多,這裡向大家介紹一種古陶瓷鑑定新方法——古陶瓷老化痕跡顯微鑑定。
  • 淺析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鑑定
    古陶瓷的仿古之風,自宋代始就已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於尊古法祖,傳承發展前輩陶瓷技藝;有些是出於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個人喜好,按需而仿;有些則是出於純粹的商業目的,仿而牟利。隨著科技進步,有人將科技與古陶瓷仿製相結合,因此務必要不斷學習古陶瓷的鑑定方法。
  • 「古陶瓷老化痕跡國家鑑定標準」成果匯報
    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正忠,國家公安部刑偵局原局長、原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學會古陶瓷老化痕跡課題組總負責人劉文、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藝術品鑑定與評估委員會主任、古陶瓷老化痕跡國家鑑定標準科研項目組委會主任劉育麟等參加了匯報會。  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是以公安刑偵痕跡學為理論基礎,經過前後兩個階段,長達十年研發形成的古陶瓷科學鑑定有效方法之一。
  • 古陶瓷的出土特徵鑑定
    古陶瓷,包括高古的、明清的以及近代民國的。我們所見到的高古陶瓷,都是經過了一個出土的過程。這個出土,有可能是宋代出土了漢代的,也可能是明代、清代出土了宋代的,或者民國以及這些年出土的。這個出土,是古陶瓷的一個傳承過程。
  • 張浦:被譽為古陶瓷鑑定的「火眼金睛」
    原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顧問張浦生先生,多年來熱心於古陶瓷的研究和教學,並有多部專著出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古陶瓷學者,也是位桃李滿天下、可親可敬的老師。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伍秋鵬教授手把手教您古董古瓷器鑑定秘籍,必將讓您終身受益,想成為古瓷器鑑定高手,就從這篇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開始吧!  謹記搜索「伍秋鵬去偽存真古瓷學院」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① 聘請名師授課  伍秋鵬:實戰古瓷鑑定家、大學教師。長期從事文物考古、收藏鑑定和教學培訓。
  • 細說古陶瓷鑑定方法——熱釋光鑑定法
    陶瓷是中國的國粹,它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古陶瓷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一件精美的古瓷,它的造型、釉色和工藝,均豐富地表現著古人的藝術觀和審美觀。它不但以外在的美吸引著我們,同時展示著當時陶瓷工藝技術所達到的水平,凝聚著先輩們的人文和科技的歷史,一件古瓷的價值也就在於此。中國精美的輕、薄、透、亮瓷器從唐代開始就作為當時的高技術產品行銷至世界各地。
  •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方法要點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方法要點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了原始的青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陶瓷製造技術日臻成熟,終於在宋元時代達到了一個全盛的時期。
  • 宋汝不可忽視的鑑定要點
    鑑定北宋汝窯的要點,除了各種資料的介紹外,應著重各種細節才能不上當!一型制。整體來看,極具神韻,十分的規整,看上去,簡約,輕薄,寶光四溢,又非常內斂,看上去那樣的沉靜,端祥,又高端大氣,令人寶愛!二釉質。
  •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二)
    這就是古玉的奧妙所在,也是眾多玩玉人對古玉趨之若鶩的原因之一。F. 鈣化後的玉器都會有沁色,盤玩時,原來鈣化部分看不見的沁色會呈現出來,作偽鈣化的玉器,盤玩無明顯變化。這一點將在「形變的鑑定」一節中詳細說明。玉器鈣化後發生了很少見的地彎現象。I.
  • 古陶瓷鑑定中的工藝痕跡辨識
    編者在最德鎮第三期古瓷鑑定研修班結業典禮上,面對電視臺記者的採訪,一位來自上海的學員說:「參加這期研修班的最大收穫就是深入了解了古瓷製作的工藝過程。熟悉不同時期的不同制瓷工藝及其留下的工藝痕跡,就像醫生熟悉人體解剖一樣重要,否則,就無法準確判斷古瓷的生產年代及其真偽。」這話是十分中肯的。因為自瓷是通過工藝過程製作出來的,而不同時期的胎釉原料性能、煉製方法、成型工藝、施釉手法。
  • 什麼是福博古陶瓷鑑定?
    福博古陶瓷鑑定是近幾年新推出的古陶瓷鑑定法。他分兩步走,結合常規目鑑,微觀觀察,和福博拉曼雷射檢測三種手段,確保鑑定結果萬無一失,是目前國際國內最可靠,最先進,最準確,最迅速的古陶瓷鑑定方法。一般從對實物目鑑,微觀觀察,到福博拉曼雷射檢測出具年代數據,在幾分鐘內完成。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款識鑑定汝窯瓷
    新仿宋汝窯三足爐(底)所以看汝窯瓷器時一定要更多地結合胎、釉、造型特徵去鑑定,比如有的帶有乾隆御題詩的仿品釉色很精美原文作者:葉佩蘭 李昊冰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款識鑑定古陶瓷(上)》(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歡迎關注【收藏家】百家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 王紅旗:古玉沁色的鑑定要點(五)
    上述三個方面一定要結合起來分析,如果鑑定時把握性不大,還要結合其他的入土特徵和加工工藝綜合判斷。圖1圖2利用老料所帶原皮、原色作偽。下期繼續講解古玉的沁色要點
  • 清代宮廷清花粉彩亮相上海 古陶瓷鑑定引入科學手法
    清代宮廷清花粉彩亮相上海 古陶瓷鑑定引入科學手法 2017-05-古陶瓷愛好者在參觀展出的南宋龍泉冰裂紋出戟尊。  主辦方香港皇廷拍賣表示,十分看好內地藝術品收藏市場前景,這些展品都是經過公開向全球徵集而來。舉辦巡展是希望讓更多內地藝術收藏家對藏品有所了解,而參與此次上海巡展的所有古陶瓷均通過皇朝遺珍實驗室羥基無損檢測技術進行過斷代。上海收藏愛好者現場用儀器觀察瓷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