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詩,華美篇章:《詩經·燕燕》被譽為萬古送別之祖的送別詩

2020-08-25 平生曉夢

《燕燕》是《詩經》中的一首詩,意思就是天上飛的燕子。

毛傳對這首詩的解釋是:

《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

這裡面有個故事,根據《左傳》的記載,衛莊公娶了齊國的莊姜,但是莊姜一直沒能生孩子。於是過繼了衛莊公的妾戴媯的兒子完為自己的兒子,因為有同一個兒子,所以兩人感情很好。後來衛莊公死了,完繼位為國君。後來被衛莊公最寵愛的另一個兒子州籲所殺。母以子貴,兒子既然死了,戴媯也沒辦法繼續留在衛國了。於是返回她的母國陳國,這就是莊姜送她時所作。


這首詩是《詩經》中最為優美感人的詩篇之一,宋朝的許顗在《許彥周詩話》中讚嘆這首詩&34;。清人王士禛在其筆記《分甘餘話》中稱讚這首詩是&34;,仔細體味,確實如此。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一章】

燕燕於飛,頡之之。

之子于歸,遠於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二章】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於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三章】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四章】



差:音呲。

差池其羽:舒展身上的羽毛。《鄭箋》解釋說&34;。

之子于歸:一般是用來說明出嫁的女子,不知這裡用這句詩是何意思,也有解釋說這首詩是年輕的衛君送別自己的妹妹出嫁,這裡不做評述。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這兩句話。戴媯已經出發了,可是莊姜還留在原地,呆呆地看著她的背影,甚至踮起腳來,遠遠地望著,這份深情厚誼,令人感動不已。

第一章的意思是說:看那燕子啊,舒展著自己的羽毛,為起飛做好準備。我要送別這個人啊,一直送到了郊外。看著她遠去的背影,忍不住淚如雨下。



頡之頏之:頡,音協,向下飛。頏,音杭,向上飛。這裡是說忽上忽下,上下翻飛。

遠於將之:將:送別。是說比送別的地方還要遠。

第二、三章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說:看那燕子啊,上下翻飛。我要送別的這個人啊,她要去很遠的地方。看著她遠去的背影,想著以前生活的種種,忍不住的留下眼淚。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仲氏,戴媯字。任,信任。只,助詞。塞,誠實。淵,深。這裡是在稱讚戴媯為人誠實可靠,宅心仁厚。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為人溫和賢惠,平和而又謹慎。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先君,指衛莊公。勖,音序,勉勵。這句是說戴媯還以衛莊公來勉勵莊姜。

第三章是在稱讚戴媯,對她人格的整體概括,是極高的評價。



這首詩對燕子整理羽毛的樣子,飛翔的姿態的描寫,生動傳神,仿佛真有一隻燕子在眼前翻飛。朱熹稱讚這首詩&34;。但是燕子只是襯託,真正的主題是送別,三章對&34;的重複,將莊姜送別時的痛苦和不舍刻畫的十分生動。

古今世異,人情為一,千載之下,讀來仍令人心碎。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詩經》品讀:《燕燕》——中國最早的送別詩
    「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溫良聰慧的妹妹就要遠去,兄長送別,依依難捨。妹妹身影漸行漸遠,兄長依然佇立遠望,《燕燕》千古留深情。燕燕國風·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於飛,頡(xié上飛)之頏(háng下飛)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 《詩經·燕燕》萬古送別之祖
    離別最是銷魂斷人腸古今莫不如此,訣別詩,兩三行,君不聞聲聲泣血哀怨離傷。燕子秋去春歸,也不知何時寓以離別哀思。看燕燕,送歸妾。想來必是春寒料峭,人心不暖,又增離別憂傷,卻又燕子於飛,這滿腹的情緒都付於燕燕罷了!「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送別詩送別的是誰?詩經:燕燕於飛,之子于歸
    《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包攬中國文學史的第一名時有天然的優勢,可以說,詩經中每一種類型的詩歌都是該種詩歌在文史上的第一。而作為「萬古送別之祖」的第一首送別詩,就是邶風中的《燕燕》。「戴媯」回去的那一天,莊姜去送她,一直送到郊野路旁,寫下《燕燕》,開送別詩之先例。
  • 《詩經·國風·邶風·燕燕》:此詩為萬古送別之祖
    嚴:燕燕上下翻飛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燕燕於飛,頡(xie2)之頏(hang2)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嚴:燕燕,I need you!
  • 一首女子所作的古詩,被譽「萬古送別詩之祖」,唐詩宋詞都是晚輩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這首詩就是出自《詩經·國風·邶風》的《燕燕》。正如王士禛在《帶經堂詩話》中所評的那樣,《燕燕》真堪稱是「萬古送別之祖」。不過,這「萬古送別詩之祖」也存在一些頗有爭議的地方,尤其是對詩作作者以及被送之人的解讀,歷來都眾說紛紜。其中影響最大,最被人接受的兩種說法,均認為《燕燕》的作者是一位女子,一說是由「莊姜」所作,一說是由「定姜」所作。
  • 差池其羽,下上其音:《邶風·燕燕》為何能被稱「萬古送別之祖」
    所以,在諸多的送別詩中,春天的物象也是常客了。經詩詞千年的沉澱後,不少的物象也就有了「送別」的深意。比如說,「春草」,王維在《山重送別》中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再到春草嫩綠的季節,我們是不是還能再相見?這其中的「春草」就寄寓了作者對「相聚」的期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同樣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詩經中,中國第一位女詩人寫的這首詩,為何被稱為萬古送別之祖?
    《詩經》之所以能成為五經之首,除了在倫理方面的教化作用外。與其對當時民風民俗等方面的真實記錄,從而產生的史學價值也有關。但能為大眾廣泛接受傳播則和其文學性有關,你可以從詩經優美的文辭中,真切地感受到詩經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即使相隔數千年,你也可以與不同時代的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 《詩經·燕燕》——中國送別詩之祖|「原典伴讀」筆記之二
    《燕燕》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送他的朋友,也可能是他的親人,到遙遠的地方去。「燕燕於飛,差池其羽」,雖然是送別詩,但首句從燕子說起,而不是直接談人與人之間的離別,這就是「興」的手法,什麼是「興」呢?所謂「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先說其他事,再說要說的事。《詩經》裡用「興」的手法的詩很多,比如,《桃夭》,先說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再談女子出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我們回到《邶風燕燕》這首詩,首句「燕燕於飛,差池其羽」,「燕燕」就是燕子。「差池」是固定詞,相當於參差。這句話是說,燕子在飛翔,它們的翅膀上下扑打,參差不齊。
  • 《詩經·燕燕》賞析
    鑑賞  《燕燕》,《詩經》中極優美的抒情篇章,中國詩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論藝術感染力,宋代許顗讚嘆為「真可以泣鬼神!」(《彥周詩話》)論影響地位,王士禛推舉為「萬古送別之祖」(《帶經堂詩話》)。吟誦詩章,體會詩意,臨歧惜別,情深意長,實令人悵然欲涕。  然而,詩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屬何人,卻眾說紛紜。這對理解詩意頗為關鍵,必須首先明確。《毛詩序》曰:「《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鄭箋進而認為「歸妾」就是陳女戴媯(ɡuī)。《列女傳·母儀篇》則認為這是衛定姜之子死後,定姜送其子婦歸國的詩。
  • 我國這首被稱為萬古送別之祖的送別詩,曾被莎士比亞和雨果借鑑過
    》在離別詩中名氣最大,但並非中國最早的離別詩。中國最早的離別詩當屬被稱為「萬古送別之祖」的《詩經·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於飛,頡之頏之。·邶風·燕燕》之後, &34;和&34;就被歷代文人喜愛,反覆出現在送別詩中。
  • 經典︱詩經邶風中的萬古之祖
    認真地研讀詩經之後才發現,原來裡面藏著很多後世的情感源頭。今天,我們就隨意欣賞幾首吧。萬古憂憤之祖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熬以遊。說起悼亡詩,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深入人心,而這首《綠衣》卻鮮少有人熟悉。但是它揮之不去的悲傷之感和細膩的感情流露可以算得上是悼亡之祖了。
  • 《詩經》之28·國風·邶風3·《燕燕》篇....送人遠嫁的詩
    關於這首詩具體的創作背景,《毛詩序》記載是"《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是衛莊姜於衛桓公死後送桓公之婦大歸於薛地的詩。是中國詩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1.關於詩意及介紹《燕燕》,《詩經》中極優美的抒情篇章,中國詩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
  • 從詩經到宋詞 簡析10首送別詩 看看古人怎樣寫好送別詩詞
    一、詩經裡的送別詩早在詩經裡就有好幾首以送別為主題的作品,如《燕燕》、《渭陽》、《崧高》、《烝民》、《韓奕》等。幾首詩各有特色,老街就簡單聊一聊前兩首。這首詩前三章以燕子起興:燕燕於飛,差池其羽,這是送別詩常用的以寫景起句。中二句是敘事:之子于歸,遠送於野。後兩句是抒情: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眺望遠方,眼力不及人遠,只剩下送行之人泣涕如雨。《燕燕》在中國詩史地位極高,被清朝的漁洋山人王士禛《帶經堂詩話》推舉為"萬古送別之祖"。
  • 《詩經·國風·邶風·燕燕》
    每當我們試圖學習古人,用詩歌釋放自己,就能看到漫漫歷史長河的源頭,《詩經》正綻放著純真熱忱的光輝。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詩,叫做《燕燕》,清初詩人王士禛評價它為「萬古送別之祖」(《帶經堂詩話》)。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自天邊而來的飛燕,為中國古代詩歌銜來了怎樣的吉光片羽。
  • 詩經裡最感人的送別詩
    這是《全唐詩》裡記下的武則天時期一位七歲的女孩子的作品,詩名叫《送兄》。詩的開篇以浮雲、落葉和離亭喧染了離別的氣氛,緊接著以大雁引出和哥哥分別的依依不捨之情:人為什麼不能像大雁一樣,哥哥妹妹排著隊一起飛回家了?在歷史的長河裡,在唐朝那個風雲激蕩、群星璀璨的時代,她只是一顆流星,我們不知其所終,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卻留下了傳誦千年的手足深情。
  • 中國最早的送別詩,你雖不在我眼前,卻在我心裡
    離愁別緒應該是一種悽美絕倫的感受,這種感受可以跨越時間的界限,貫穿千年,是我們古今貫通的情感。歷代文人墨客都在吟詠著親友間的生離死別。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珍重,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依依不捨,王維」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的期盼,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灑脫。
  • 中國最早的送別詩——《邶風·燕燕》
    說到離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弘一法師的這首《送別》,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勾勒出了深深的離別之愁。在中國的詩史中,送別詩有很多,李白的《贈汪倫》,駱賓王的《易水送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中國最早的送別之作,《詩經》中的《邶風·燕燕》。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於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
  • 《詩經·燕燕》老公不如閨蜜,史上第一送別詩,CP要磕對
    「多情自古傷離別」,《燕燕》是中國詩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堪稱「千古送別之祖」。據說作者是春秋時期衛莊公的夫人莊姜。要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需要先說說莊姜的故事。莊姜是《詩經·碩人》中描述的春秋第一美女,出身齊國公主,身份顯赫、性情賢德,與衛國聯姻,嫁給了衛莊公。然而,原以為會是happy end的聯姻,卻成了莊姜悲劇人生的起點。
  • 《詩經》裡最感人的送別
    這是《全唐詩》裡記下的武則天時期一位七歲的女孩子的作品,詩名叫《送兄》。詩的開篇以浮雲、落葉和離亭渲染了離別的氣氛,緊接著以大雁引出和哥哥分別的依依不捨之情:人為什麼不能像大雁一樣,哥哥妹妹排著隊一起飛回家了?在歷史的長河裡,在唐朝那個風雲激蕩、群星璀璨的時代,她只是一顆流星,我們不知其所終,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卻留下了傳誦千年的手足深情。
  • 品讀詩經:《邶風•燕燕》——千古送別自長情
    歷代論詩,多溯源於《詩經》,論送別詩,嘆家國興亡,傷舊情逝去,盡在「萬古送別詩之首」的《邶風·燕燕》之中。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於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