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2020-12-10 騰訊網

漢語的書寫文字被稱為漢字,在朝鮮語,日語等等語言中也有被借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高度發達文字。

傳說漢字最開始的起源就是當時有一個人叫做倉頡,他見到鳥獸的足跡就可以分辨出是何種鳥獸。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

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除開秦國的大篆還算是規範以外,其他諸侯國的文字大多都是以俗體為主,並且彼此之間都有著一定的分歧。但是據我國現代的文字學家考證,不管是什麼樣的分歧,卻都可以用以六書為主的造字系統解釋。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約是公元前221年。開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政策,這也促進了當時的民族大一統。當時是由李斯這位宰相負責這項政策的實施,在秦國大篆的基礎之上,進行簡化。至於其他六國的文字則是一一廢除,就形成了現在的「小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簡化漢字。

而後的隸書就是自小篆演變而來,當時小篆還是沒有那麼方便書寫。當時有一個人就在監獄之中創造出了這種平正方直的筆畫,改變了小篆的圓線條,更加方便書寫。於是這種字體就被稱為「隸書」,也稱作是「古隸」。

唐朝時期也是為了方便書寫,便創造了「楷書」這種字體,當時的歐陽詢等書法大家紛紛推崇這種字體,以至於後世一直將楷書作為練字的規範。而到了宋朝時期,有一些文人開始收集統計戰亂時期經常出現的異體字,當時《宋元以來俗字譜》其中還收錄的簡體字,這是現在的簡體字第一次出現記載上。

隨後就是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歷史上第一次賦予了簡體字的合法地位。當時太平天國所有的公文以及來往信件書籍,用的都是民間所流行的簡體字,當時還創造了一些新的簡體字、這些簡體字也被現在的《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後來就是19世紀起,中華文化圈遭受了到西方文明侵入。當時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都受到了西方的影響,開始掀起學習西方的狂潮。當時甚至是想要廢除漢字。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可簡化漢字勢不可擋,於是1935年,當時的大家錢玄同在《簡化字》譜中選出來近1300個漢字進行簡化,這就是如今我們使用的「一簡字」。

隨後的1955年,當時的新中國已經成立。為了普及識字率,當時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組,對簡化字進行增加,這就是「二簡字」。1964年時,二簡字的字體數量翻了幾番。1977年國家開始正式推行二簡字,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

其一就是二簡字的簡化力度過強,將一些不必要簡化的字體也簡化了,這樣的字體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而且本是普及識字率的意願推行的二簡字,但是卻連受過文化的人都很難接受,何談推行?

其二就是當時的二簡字已經失去了中華傳統文字的精髓,參差不齊。有專家認為二簡字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像是日語,因為日語就是在漢字偏旁的基礎上進行創造。二簡字很多也是簡化的只剩下偏旁。

所以在1982年,中國的語言文字工作組就正式廢除了二簡字的推行,但是在如今還是可以見到二簡字的,比如說「肖」就是「蕭」的簡化版本。而「桔」就是「橘」的簡化版本。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文,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引言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一直不斷流傳,很多書籍都記載大量文字。我們能夠繼承文化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漢字。其實文字改革歷朝歷代基本上都存在,在我國建國之後也曾經歷過同類型事情,當時規模蠻大的,不過9年後因為各種原因,那些文字被迫放棄。算是時代文化的「產物」,這種字體就是「二簡字」。「二簡字」為什麼被廢?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 因此,在國家層面的支持之下,《漢字簡化方案》正式通過,為二簡字出現提供了土壤。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因此,在國家層面的支持之下,《漢字簡化方案》正式通過,為二簡字出現提供了土壤在1972年的時候,經過專業人士的多方面討論以及修改後,歷史上出名的二簡字就此誕生。在國家的推廣之下,二簡字很快就傳遍全國,比起之前的漢字,似乎二簡字更加容易書寫,而且也更加的容易學會。跟之前的漢字相比,完全就不是同一種字體。而這所謂二簡字的推廣,也大大提升了當時中國人的識字效率。那為什麼二簡字這麼成功,最後還是會被廢除呢?「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與最初晦澀難懂的繁體字相比較,更是脫胎換骨一般的變化。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 「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與最初晦澀難懂的繁體字相比較,更是脫胎換骨一般的變化。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丟了
    其實很難想像當時的二簡字,它就像是中國漢字中把筆畫較多的字換成一個筆畫少,發音大致一樣的漢字。可以說,二簡字的組成有點同音不同意的「味道」。 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時期,二簡字風靡全國,逐漸取代普通民眾心裡簡體字的位置,尤其是剛剛接觸到漢字的「文盲」,他們非常喜愛這個二簡字。並不是因為二簡字發展的多麼成功,而是因為二簡字太過簡單,讓人容易接受。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二簡字就是第一個通過實行的字體,在1966年的開始實行,一直到1977年的時候,現實從人民日報開始使用,到了1978年的時候就連所有學生的教科書也開始使用二簡字。這些字體不僅把繁瑣的偏旁還有筆畫結構都簡化了,還有的漢字直接去除掉了偏旁。這樣也就更加有利於大家記憶並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文
    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與最初晦澀難懂的繁體字相比較,更是脫胎換骨一般的變化。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文
    ▲「二簡字」對照表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從某個意義上說,「二簡字」的誕生和被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廣和鼓勵漢字學習的浪潮中,極大的一批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並且能夠將之靈活運用,效率極高。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嘗到甜頭後大家對進一步簡化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徵集意見,&34;正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1977年二簡字正式公布。可二簡字從公布到廢除,僅存在了9年時間。為什麼二簡字這麼快就被廢?主要原因有二。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方案分為兩個表:第一表收錄了248個簡化字,推出後直接投入使用;第二表收錄了605個簡化字,推出後僅供討論,沒有直接實行。與「一簡字」相比,「二簡字」可以說是將漢字簡化到了不能再簡。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及各省級行政區一級報紙統一印發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徵求社會意見。第二天,《人民日報》率先開始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現在全世界的各種文字數不勝數,但大多都是字母文字,如英文、俄文和德文等等。相比之下,中國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顯得非常「另類」,每一個字都有各自獨立的表達意思,往往可以用最少的篇幅表達最多的內容。《說文解字》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從「倉頡造字」到後來的各種字形,漢字在幾千年的傳承之中不斷演變。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既然第一代簡化字的出現獲得了成功,那為什麼還會有「二簡字」的誕生呢? 在當時的學習和推廣二簡字的過程當中,人們有著極高的熱情,而且二簡字十分分簡單清晰易懂,人們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的使用規則與方法。 既然如此,那二簡字為什麼又很快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1966年中斷過,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人民日報是最先使用二簡字的。到了1978年便開始在教科書上使用,它主要選擇的範圍是群眾中流行的簡化字。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並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於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並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於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 不過教科書僅僅是實行了一個月,便停止了,半年後人民日報及全國所有報刊全面停止二簡字。在反覆的討論研究下,二簡字徹底被廢除,並提出,今後對漢字的改革必須謹慎。為什麼取消?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精髓
    在世界的範圍中各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文字體系,我國也不例外,對於文字同樣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支撐。正是因為文字的發展歷史足夠悠久,對於文字如何統一以及普及的問題我國也作出了相應的策略支撐。在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響應全國人民普及文字、加強教育水平,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使大部分繁體字簡化,增加文字在生活中的普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