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隆溪: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傳播面臨問題與挑戰

2020-11-2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隆溪: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傳播面臨問題與挑戰

2014年12月15日 08:5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隆溪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關鍵詞:翻譯;文化;中國文學;傳播;中國

作者簡介: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北京大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北大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現任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現在唯一健在華裔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及韋斯理大學傑出學人講座教授。

 

  首屆國際漢學翻譯家大會在北京大學閉幕。兩天的會程,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漢學翻譯家與會。「自19世紀和20世紀以來,海外漢學和中國研究對在歐美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漢學和中國研究畢竟不是歐美學術的主流,自身難免有其局限性。近三十多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經濟上取得極大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也逐漸發揮更大作用,使得歐美和全世界都越來越注重中國,也相應注重中國的文化傳統。」香港城市大學的著名學者張隆溪以《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為題作了演講。

 

  自19世紀和20世紀以來,海外漢學和中國研究對於在歐美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漢學和中國研究畢竟不是歐美學術的主流,自身也難免其局限性。近三十餘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經濟上取得極大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也逐漸發揮更大作用,使得歐美和全世界都越來越注重中國,也相應注重中國的文化傳統。一方面,國外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了解中國,包括中國的歷史、哲學、文學和文化,學習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也希望把自己的文學和文化介紹給外部世界,把中國文學作品和人文研究的成果翻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然而由於中外文化、社會和思想意識各方面都存在差異,要成功翻譯和傳播中國文化,並非易事,而且會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如何了解和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漢學與中國學術

  讓我們首先考察漢學和海外的中國研究。所謂漢學,是從外部尤其是西方的立場和觀點看中國,而不是從中國內部看中國。這很容易使人想起「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老話,或蘇東坡《題西林壁》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有名的詩句。這樣看來,作為國際學術一部分的漢學,因為是「旁觀」,有一定客觀和批評的距離,往往可以對中國和中國傳統有獨到的看法,對中國人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傳統,都有啟發借鑑的意義。西方漢學是西方學術的一部分,不僅其立場觀點不同於中國學者,而且其研究方法也不同。漢學家往往有西方社會科學方法的訓練,把這類社會科學方法應用於中國研究。這當然會形成漢學研究不同於中國本土學術的特點,但同時也可能產生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傲慢與偏見」,即以為中國和中國人只能提供研究的材料和對象,只有西方才可能提供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這其實是一種西方理論的傲慢,也因此產生其狹隘的局限。

  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只說到問題的一面,還有另一面,也可以用兩句老話來概括,那就是「隔霧看花」、「隔靴搔癢」。從外部觀察固然可以有一定客觀距離,但也未嘗不會失之粗疏,沒有直接經驗的真切體會。其實廬山之大,無論站在山中還是走到山外,都不可能窮盡其貌,這正是東坡要告訴我們的。東坡這首詩雖然結尾兩句很有名,但開頭兩句才真是說出了觀察理解任何問題的複雜多變,因為他說得很明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面目是變化的,依據我們所處位置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把這個道理用來理解中國,我們就可以明白,要真正了解中國,就必須從不同角度看,把看到的不同面貌綜合起來,才可能接近於真情實貌。換言之,漢學和中國本土的學術應該互為補充,漢學家不能忽略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中國學者也不能不了解漢學家的著述。中國和海外學術的互動交往已經越來越頻繁,所以我曾撰文說:「我們早已經該打破『內』與『外』的隔閡,拋棄『社會科學模式』自以為是的優越感,也拋棄西方『理論複雜性』的自傲,整合中西學術最優秀的成果。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奠定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堅實可靠的基礎,在獲得準確的認識方面,更接近『廬山真面目』。」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劉宇)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自19世紀和20世紀以來,海外漢學和中國研究對在歐美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漢學和中國研究畢竟不是歐美學術的主流,自身難免有其局限性。近三十多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經濟上取得極大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也逐漸發揮更大作用,使得歐美和全世界都越來越注重中國,也相應注重中國的文化傳統。」
  • 張隆溪:國學不等於儒學 中國應走出文化封閉圈
    張隆溪:那兩本書分別是希臘羅馬文學的英譯本和英美文學選讀,都是經典之作。那時候幹完農活後才能看書,常常看到深夜。我記得某日午夜,讀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讀到最後一句「在一個人生命尚未終結,沒有最終擺脫痛苦和憂傷之前,不要說他是個有福的人」,此時,四圍是無邊的暗夜,只有一燈如豆。
  • 數位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學翻譯和國際傳播尚有距離
    實際上,恰恰是這些文學作品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層信息和特徵,需要加以推介。白睿文說,21世紀文學寫作和文學翻譯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網絡、手機、電子書的普及,會給文學寫作和翻譯工作帶來何種變化是難以預測的。翻譯工具對翻譯的潛在挑戰感知到這種變化的顯然不止白睿文。網上以及智慧型手機等翻譯手段無處不在,這些翻譯工具的存在使西班牙出版人羅黛雲感到疑惑。
  • 講座|張隆溪:「世界文學」擴大了「文學經典」的意涵
    張隆溪首先從詞源學的角度解釋「經典」。中國傳統的圖書分類方法把圖書分為「經、史、子、集」,「經」是其中最重要的,排在首位。《莊子·天運》中有記載,孔子曾說過:「丘治《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以為文。」這大概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最早提到「六經」的。那麼什麼是「經」呢?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 「一帶一路」與中國文化的翻譯和傳播
    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文學翻譯、英語教育與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試圖站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語境下,思考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所引發的翻譯與傳播問題,包括翻譯指向、文化衝突、地方對接與現實困境等。
  •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海外譯者在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時,對於中國文化的「輸出」又持有怎樣的觀點?近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今日中國文學》編輯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中國文學翻譯檔案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協辦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
  • 「漢學翻譯,請多關注當代中國」
    11月2日,首屆國際漢學翻譯家大會在北京大學閉幕。兩天的會程,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漢學翻譯家與會,華盛頓大學東亞系教授康達維和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許淵衝獲得「國際漢學翻譯家大雅獎」,該獎是首度為中國傳統典籍與當代漢語國學研究著作的翻譯家而設立的獎項。
  • 中國文學外譯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
    新世紀的中國文學外譯從文本選擇到翻譯、從文學民族性的原文本解讀到文學民族性的跨語際言說,都應擔負起民族性傳播的使命,通過對民族文學系統的整理、譯介和傳播,中國文學的外譯也有助於在文學傳播中以跨文化、多語境的視角彰顯並建構中國文學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 成都後輩學人暢談錢鍾書:兼採中西文化之長,確立中國顯學
    ,圍繞「挑戰·回應/邊緣·主流——錢鍾書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與文化」的主題展開交流。張隆溪暗自思忖:「以錢先生的英文水平,肯定不需要翻譯,但是我很想見他,還是跟著去吧。」正是因為這次「假公濟私」,張隆溪和錢鍾書結下了亦師亦友的情誼。  初見錢鍾書時,張隆溪被其一口漂亮流利的英文吸引。「當然是不需要翻譯的,所以我就那麼呆坐著,也沒有說話。」直到佛克馬和錢鍾書談論起加拿大作家諾思洛普·弗萊的《批評的解剖》,張隆溪才插上話。
  • 2019年國比論壇「文學與世界」專場聚焦中國文學走出去
    ,從歷史的角度梳理了翻譯與世界文學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並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分別探討了中國以及世界文學翻譯當下面臨的困境及應對之策。中國當代小說在上世紀末期因多種原因曾受到歐洲的關注與熱議,而如今當代文學在國際市場上遭受到一定程度的邊緣化境遇。就現有的狀況而言,外國讀者通常難以真正了解並理解中國作家創作的文化語境與創作背景,因此,我們需要正視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教授金冰談到,西方文化語境中的中國形象乃至亞裔形象經歷了從單調刻板到立體多元的過程。
  • 張隆溪經典作品推薦,《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最受讀者歡迎
    2010年,張隆溪受邀成為美國New Literary History(《新文學史》)顧問編輯,張隆溪是其中唯一的華人學者。主要研究範圍是中西文學及跨文化研究。發表中英文論文專著多部,其研究成果在海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2016年7月,當選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喜愛張隆溪的書友們,TA的這幾本書你都看過嗎?1.
  • 以打動人心的翻譯傳播中華文化
    在4月 8—9日於南京郵電大學舉辦的「語言·文化·技術: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上,該問題成為與會學者關注的重點議題之一。正如西安外國語大學《外語教學》執行主編王和平所說,「近年來,語料庫翻譯學、機器翻譯技術、雲翻譯技術、眾包翻譯等的出現表明,翻譯、翻譯實踐、翻譯研究和翻譯教學都處在一個激烈的變革期」。
  • 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翻譯與傳播
    1926年法國文學期刊《歐羅巴》發表敬隱漁翻譯的《阿Q正傳》,開啟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和傳播之路。40年代末50年代初開始的30年間,法國、德國、英國、捷克、義大利、西班牙、南斯拉夫、葡萄牙等國家160餘位翻譯家翻譯出版了魯迅、趙樹理、丁玲、巴金、茅盾、艾青、老舍、郭沫若等人的作品200多種。
  • 英國文學在上海的翻譯與傳播
    為了讓中國的讀者更加了解英國文化及其在上海的傳播及影響,2018年3月15日至4月15日,「文苑英華——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英國作家手稿展將在上海圖書館舉行。屆時將展出夏洛特·勃朗特、D.H. 勞倫斯、珀西·比西·雪萊、T.S.艾略特和查爾斯·狄更斯五位大師的手稿,以及反映英國作家作品在中國譯介過程的相關文獻。
  • 上海交大舉辦賈平凹作品專題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
    近年來,中國當代文學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就,但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還不夠充分,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之際,這就需要包括外語界學者和中文界學者在內的人文學者共同努力推動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與接受。翻譯中國文學,並在國際雜誌上發表有關中國文學的學術論文,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形式,對於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價值。
  • 中國電影面臨多元文化的挑戰
    原標題:中國夢與中國電影  中國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和大一統文化的矛盾統一體。多元化和大一統都是中國文化的內在需求。對中國電影來說,不僅要面對中國國內多元文化的挑戰,也要面臨走出去、國際上多元文化的挑戰。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人工翻譯與人工智慧翻譯相結合,優勢互補,或可為中國網絡文學作品規模化出海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中國網絡文學的大眾化屬性,以及網際網路時代賦予網絡文學傳播的先進性,使網絡文學攜帶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以巨大想像力重構了社會生活,營造了人類終極夢想,用現實經驗和藝術想像融合了東西方文學寶藏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攜帶跨文化傳播基因
  • 中國文學在美國:翻譯如何堅持「中國特質」?
    美國政府對中國的重視程度和對中文項目投入的力度都極為驚人,在國外中國主題出版機構、漢學家數量和研究中國機構的國家分布上,美國均位居第一,分別佔總比例的21.11%、32.24%和28.49%,超越了擁有地緣和文化傳播優勢的日本。國家項目投入方面,美國從2005年的13個發展到2009年的56個,總量位居第二,僅次於俄羅斯。
  • 美國漢學家: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
    近期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舉辦的「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啟動儀式,相關的學術研討會隨之舉辦。從翻譯到傳播,從本土經驗到民族特色, 我們看到學界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努力。葛浩文(Howard Goldbiatt)在這個新的世紀,文學翻譯的命運依然很不明朗。
  • ...之二:「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及面臨的挑戰」
    北京吉利大學系列講座之二:「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及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