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08:5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隆溪
字號內容摘要: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關鍵詞:翻譯;文化;中國文學;傳播;中國
作者簡介: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北京大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北大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現任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現在唯一健在華裔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及韋斯理大學傑出學人講座教授。
首屆國際漢學翻譯家大會在北京大學閉幕。兩天的會程,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漢學翻譯家與會。「自19世紀和20世紀以來,海外漢學和中國研究對在歐美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漢學和中國研究畢竟不是歐美學術的主流,自身難免有其局限性。近三十多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經濟上取得極大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也逐漸發揮更大作用,使得歐美和全世界都越來越注重中國,也相應注重中國的文化傳統。」香港城市大學的著名學者張隆溪以《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為題作了演講。
自19世紀和20世紀以來,海外漢學和中國研究對於在歐美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漢學和中國研究畢竟不是歐美學術的主流,自身也難免其局限性。近三十餘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經濟上取得極大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也逐漸發揮更大作用,使得歐美和全世界都越來越注重中國,也相應注重中國的文化傳統。一方面,國外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了解中國,包括中國的歷史、哲學、文學和文化,學習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也希望把自己的文學和文化介紹給外部世界,把中國文學作品和人文研究的成果翻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然而由於中外文化、社會和思想意識各方面都存在差異,要成功翻譯和傳播中國文化,並非易事,而且會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如何了解和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漢學與中國學術
讓我們首先考察漢學和海外的中國研究。所謂漢學,是從外部尤其是西方的立場和觀點看中國,而不是從中國內部看中國。這很容易使人想起「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句老話,或蘇東坡《題西林壁》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有名的詩句。這樣看來,作為國際學術一部分的漢學,因為是「旁觀」,有一定客觀和批評的距離,往往可以對中國和中國傳統有獨到的看法,對中國人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傳統,都有啟發借鑑的意義。西方漢學是西方學術的一部分,不僅其立場觀點不同於中國學者,而且其研究方法也不同。漢學家往往有西方社會科學方法的訓練,把這類社會科學方法應用於中國研究。這當然會形成漢學研究不同於中國本土學術的特點,但同時也可能產生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傲慢與偏見」,即以為中國和中國人只能提供研究的材料和對象,只有西方才可能提供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這其實是一種西方理論的傲慢,也因此產生其狹隘的局限。
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只說到問題的一面,還有另一面,也可以用兩句老話來概括,那就是「隔霧看花」、「隔靴搔癢」。從外部觀察固然可以有一定客觀距離,但也未嘗不會失之粗疏,沒有直接經驗的真切體會。其實廬山之大,無論站在山中還是走到山外,都不可能窮盡其貌,這正是東坡要告訴我們的。東坡這首詩雖然結尾兩句很有名,但開頭兩句才真是說出了觀察理解任何問題的複雜多變,因為他說得很明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面目是變化的,依據我們所處位置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把這個道理用來理解中國,我們就可以明白,要真正了解中國,就必須從不同角度看,把看到的不同面貌綜合起來,才可能接近於真情實貌。換言之,漢學和中國本土的學術應該互為補充,漢學家不能忽略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中國學者也不能不了解漢學家的著述。中國和海外學術的互動交往已經越來越頻繁,所以我曾撰文說:「我們早已經該打破『內』與『外』的隔閡,拋棄『社會科學模式』自以為是的優越感,也拋棄西方『理論複雜性』的自傲,整合中西學術最優秀的成果。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奠定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堅實可靠的基礎,在獲得準確的認識方面,更接近『廬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