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座橋,看一處風景
水鄉的河多橋也多
而古運河上的橋,本身便是無錫城裡別致的景色
「個性」截然不同的它們
也是無錫這座城市歷史的沉澱
「橋」見古運河的歲月變遷
姓名:清名橋
性格:成熟好客
出生時間:明萬曆年間
遊覽關鍵詞:拍攝、寫生、遊船
最佳體驗時間:全天
清名橋,位於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飛架運河兩岸。清名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無錫古運河上最古老、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
清名橋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耀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清康熙八年,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
1986年,清名橋被列為無錫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康熙、乾隆兩位皇帝都多次南巡經過清名橋,著名民間藝人瞎子阿炳也常在橋堍演奏嫻熟的二胡。
20年前,日本著名作曲家和青年歌手尾行大作在遊覽清名橋後,創作出風靡世界的《無錫旅情》、《清名橋》等歌曲,一直被世人傳唱至今。
任歲月變遷,清名橋始終靜靜守望,橋下河水潺潺流淌,訴說著這裡的繾綣溫情。
「橋」見古運河的悠悠日長
姓名:伯瀆橋
性格:深沉內斂
遊覽關鍵詞:拍攝、散步、窯群
最佳體驗時間:白天
除了清名橋,不得不說「默默相守」的伯瀆橋。伯瀆河與古運河呈「丫」字型交匯,清名橋和伯瀆橋便是分別呈60度角橫臥在交匯口兩河之上。
伯瀆原建木板橋,後人改用石板平鋪。現在的伯瀆橋單孔拱形,橋身高大勻稱,橋下伯瀆河,已有3200多年歷史,伯瀆河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歷經滄桑流淌至今。
伯瀆港河岸邊的大窯路,是無錫古老的開窯燒磚聚集地,在明朝盛極一時,如今建立了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
相比於清名橋的名揚,伯瀆橋則是內斂沉穩的,一頭連著繁華,一頭接著遺蹟,隱在時光裡,靜靜承載著悠悠歲月。
「橋」見古運河的音韻悠揚
姓名:大公橋
性格:踏實正直
出生時間:1930年
遊覽關鍵詞:拍攝、賞景、評彈
最佳體驗時間:夜晚
上世紀初,無錫的民族工商業非常發達,為了交通運輸的方便,當時許多絲廠都是沿著古運河而建的。大公橋便是當時工商業巨子榮德生、榮宗敬兄弟動用「千橋會」的善款全力贊助建造的,於1930年竣工。因當時榮氏有大公圖書館,於是便把這座橋命名為大公橋。
▲ 1958年的大公橋
這座三孔拱橋,橫跨大運河,東接南下塘,西接南長街,完全是現代結構。雖稱不上古老,卻別有風情。油紙傘矗立在橋欄兩側,晴天裡,遠遠望去是濃濃的老無錫味道。
走過大公橋,橋堍一座灰黑色實磚鋪就外牆的古色古香的兩層建築就是「書碼頭」,曾經的「江南第一書碼頭」至今依然傳唱著清韻的曲調。
「橋」見古運河的燈火輝煌
姓名:跨塘橋
性格:熱情開朗
出生時間:2007年
遊覽關鍵詞:拍攝、賞景、購物
最佳體驗時間:夜晚
跨塘橋古橋原名陽春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後經民國28年間及1971年兩次改建橋形為平板水泥橋梁。在2001年古橋因礙於城市交通被拆除,2007年5月為凸顯吳文化底蘊,保護清長橋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風貌而重建。
重建跨塘橋是石質拱形橋,橋梁高6米、橋寬4米,東西各有20級人行踏步。在跨塘橋上不光可以觀賞古運河的美景,更能將南長街的繁華熱鬧盡收眼底。
每一座橋,都有一段值得銘記的故事。歷史緩緩流淌,多少輝煌隨時間湮沒。而橋,矗立一方天地,不僅跨越河流、串起四方,更是古今悠悠歲月無言的守望者。
資料來源於風情古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