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呈現多種紋理,筆者認為大致可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及雜色等類,此外,近年也發現少量描金裝飾盞,內容有「壽山福海」、「福綠壽喜」等吉祥語和「歲寒三友」、蘭花等花草樹木,與武夷山遇林亭窯址生產的同類產品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宋代建盞有多少種類?
第一類:烏金釉。這是建窯黑瓷較典型的釉色。烏金釉有的表面烏黑如漆;有的則黑中泛青,即所謂的「青黑」;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醬黑色;成熟時期的烏金釉釉層普遍較厚,「色黑而滋潤」,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現出莊重素雅之美。
第二類:兔毫釉。「兔毫」一詞在宋代文獻中已頻繁出現:如蔡襄的《茶錄》中說:「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記載道:「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等。兔毫是建窯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釉色品種,以致人們常常習慣以「兔毫盞」作為建盞的代名詞。所謂「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紋,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於「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文人墨客以大量的詩文讚頌它。黃庭堅的《信中遠來相訪且至今歲新茗》詩云:「松風轉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在《試茶》中也贊道:「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雪凍作成花,雲閒未垂縷。願爾池中波,去作人間雨。」黃庭堅(1045-1105)在《滿庭芳-茶》中贊道:「兔毫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楊萬裡(1127-1206)在《以六一泉煮雙井茶》詩中也贊道:。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
第三類:油滴釉。「油滴」一詞至遲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就出現在日本的文獻中。成書於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的《禪林小歌》中載:胡茲盤以建盞居多,有油滴、曜變、……天目。「油滴」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尚未發現,此種稱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較大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油滴」是宋代文獻中所指的「鷓鴣斑」。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徑一般為三、四毫米,甚至達一釐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油滴是一種結晶釉,燒成難度較大,成品率低,傳世或出土很少。在日本的文獻記載中,「油滴」是僅次於「曜變」的名貴瓷品。在現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盞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第四類:曜變。「曜變」一詞至遲在《禪林小歌》中才有記載。成書於十六世紀前期的《君臺觀左右帳記》中,把建盞珍品劃分為若干等級,其中將「曜變」列為「建盞之至高無上的神品,為世界所無之物。」所謂「曜變」,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的圓點,圓點呈黃色,其周圍煥發出以藍色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廣布於建盞的內壁,並隨所視方向的移動而變化,垂直觀察時呈藍色,斜看時閃金光,仿佛置身於浩蕩宇宙之中,周圍是無數璀璨的繁星,令人心馳目眩。由於「曜變」燒成難度極大,故傳世甚少,僅日本國收藏四件,其中三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一件被定為重要文物。
第五類:雜色釉。由於建窯黑釉器系「窯變」所致,故釉面紋理變化多端,除上述五大類釉面紋理之外,還有一些雜色釉,如柿紅色、赤紅色、醬釉(醬綠釉、醬黑釉、醬黃釉)等。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結晶冰花紋」、「龜裂紋」等雜色釉,筆者認為都是火候不夠高的次品(生燒或半生燒品)。建窯黑釉器必須在1200℃多度的高溫中方能燒成正品。此外,「鐵鏽斑」紋的定名問題還有待陶瓷界進一步研究、確定。
建盞和天目瓷是什麼關係?
建盞(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該製品宋時為皇室御用茶具,傳世並藏於日本的四隻國寶級建盞「曜變天目」是飲譽世界珍寶。因產地為宋建州府建安縣,因此稱為建盞。建盞和天目瓷是什麼關係?
建盞產自建窯,「建窯」是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遺址位於今建陽市水吉鎮後井村(原屬建州甌寧縣,今建甌市),它的製品在宋代已負盛名,由於宋時崇尚鬥茶之風,故除了必需提供優質的茶葉之外,還需要有最適於鬥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時已出產許多貢茶如建甌北苑貢茶、武夷山御茶,「建盞」又是當時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們都認為是鬥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來秒頌它。例如「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免毫斑」、「建安瓷盌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面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等。
建盞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鬥;且多為圈足且圈足較淺,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稱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數為實足(主要為小圓碗類)。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內收。淺圈足。形如漏鬥狀,俗稱「鬥笠碗」。常見中、小型碗,偶見大型器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淺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類碗大型器比例相對 其他類碗 較高,但成品率低,尤顯名貴;中、小型器較常見 )。③斂口碗:口沿微向內收斂,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淺;造型較豐滿。常見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較高,有的為圓餅狀實足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口沿以下約1—1.5釐米左右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作用在於鬥茶時既可掌握茶湯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湯外溢,該凹槽俗稱「注水線」。此類碗腹較深,器型整體較飽滿,手感重;常見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較高,為建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也是產量最大的建盞之一,出土或傳世品最多 )。
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由於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宋代福建建陽窯系生產的黑瓷,主要生產是陶瓷茶盞,建窯黑釉茶盞簡稱「建盞」。窯址在福建建陽吉水鎮,是宋代瓷器名窯之一。因宋人尚鬥茶,茶色潔白,黑盞宜於比試,故黑釉茶盞大量生產,胎為汙泥黑色。有的釉面呈條紋狀結晶紋,細如毛尖,稱兔毫盞。兔毫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又有玉毫、銀毫、兔毛斑、兔褐金絲等名稱。呈油滴結晶狀的,稱鷓鴣斑。更有少數窯變花釉,在不規則的油滴周圍出現窯變藍色,是尤為珍貴的收藏品。
天目瓷是一種黑色帶有紫及醬色釉彩的瓷器,原指福建的建窯瓷器。約在日本的鎌倉時代(1192—1333年),日本來我國留學的僧人曾從天目山把這種瓷器帶到日本,並稱它為「天目」,於是後來人們習慣上便把黑釉瓷稱為「天目瓷」,也稱「天目釉」,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的黑釉窯變瓷器。此外河北磁州窯、定窯、山東博山窯、河南、山西、陝西也有出產約在日本鎌倉時代,日本僧人來我國留學,從浙江天目山帶去建窯瓷盞,並稱這種瓷盞為"天目"。後來人們把黑瓷統稱天目瓷,並在國內外有關陶瓷的論著中普遍使用。
這樣有名的宋代建盞,當時已由留學我國的日本禪僧們帶回國而傳到國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黃兔毫、建盞、建州垸等記載。15世紀以後,他們把建盞及黑釉器訛稱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為黑釉一類陶瓷器的國際通用名詞。傳世的建盞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變」、「油滴」等四隻建盞已被定為日本國寶,是稀世之珍,極受重視,免毫盞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國許多著名博物館也有建盞的收藏,由於J.M.普魯瑪曾調查過水吉的窯址,故密西根大學有較多的樣品收藏。當然,我國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他處也收藏有建盞的寶貴樣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寶藏之一似乎可以認為是未經多少發掘和清理的建窯古窯址。
另有一說,認為這種黑色並略帶青紫、醬褐色的瓷器,最早發現於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