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嶺長城是萬裡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裡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那你知道金山嶺長城名字的由來嗎?那些絕美的長城風景照片是在哪一段拍出來的?
春日裡的大金山樓 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 供圖
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那麼到了金山嶺長城,遊客們就會聽到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如果沒有登上大、小金山樓,就不算到過金山嶺長城。為什麼這麼說?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市場部的譚笑解釋說,金山嶺長城名字的由來就和這兩座敵樓有關。
譚笑:金山嶺長城在最初發現的時候,專家們一看這麼漂亮,就特別喜歡,都管它叫做「第二八達嶺」。等到真正要開發的時候,大家討論得給它起個名字,於是就用了大、小金山樓的「金山」二字,這段長城從此有了自己的名字——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曙光 郭中興 攝
不誇張地說,在沒有「網紅」這個概念之前,大金山樓和小金山樓就早已經是「網紅」打卡地了。尤其是晨起時,就會有很多攝影愛好者守候在這裡。小金山樓是金山嶺長城中部的制高點,是拍日出的絕佳點。選好角度的話,就能看到太陽從垛口的方向直接升起來,非常漂亮。金山嶺長城的許多精美照片都是從小金山樓拍攝的。
太陽升起時的金山嶺長城全景 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 供圖
當東方泛白,太陽慢慢地升起,天與地一層層被點亮,燦爛的晨光噴薄而出,照在遠處的山巒和長城上,明晃晃的,金山嶺長城就像披上了一層黃金戰甲,片片金黃,朵朵金光。
金山嶺的晨霞 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 林強 供圖
大、小金山樓這個絕佳的觀景點位在小學美術老師於凱心裡已經「種草」很久了。和其他拍客不同,他選擇的「拔草」方式是畫畫。今年45歲的他趁著暑假的時間,專程從遼寧趕來金山嶺。景區一開門,他就第一個爬上了小金山樓,舉起畫筆,在畫板上勾勒起來。在於凱眼裡,金山嶺長城氣勢恢弘,鬼斧神工,將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的力量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之所以選擇小金山樓這個位置,是因為早晨他在這裡可以畫朝陽,傍晚可以畫夕陽,一天就能創作出兩幅畫作來。
小學美術老師於凱專程從遼寧趕到小金山樓上寫生 屈冠華 攝
大、小金山樓相距五六十米,形狀相似,是兩座姊妹敵樓。它們名字的由來既和陽光下的山體、城牆泛著金黃色有關,又和主持修建敵樓的明朝將領戚繼光有著很深的淵源。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之後,把自己在南方抗倭時訓練的三千浙江兵調到金山嶺長城。相傳,這些遠離故土的南方士兵就以家鄉的大、小金山來命名長城上的敵樓,寄託對家鄉的思念,這就是「大金山樓」和「小金山樓」
小金山樓 屈冠華 攝
大金山樓內部結構 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 供圖
這些南方將士以他們特有的細膩,把金山嶺長城修繕成構築堅固、攻守兼備的牢固防線。小金山樓的「迷魂陣」就是他們的傑作。
去往小金山樓的路 屈冠華 攝
攀爬小金山樓的路呈拐角形,還有層層障牆的掩映,顯得有些神秘。要想走進小金山樓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座敵樓的入口修得十分隱秘。別的敵樓都是可以沿著長城馬道直接進入樓體,而順著馬道來到小金山樓的樓前,卻突然發現撞牆了,並沒有樓門可以進入。
小金山樓設計的「迷魂陣」 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 供圖
幾經尋覓,才發現內側的城牆下邊,有一個1 米多高的小券門,這裡隱藏著一條直通崖頂的石階梯。原來,小金山樓在側面牆體修了一個樓道以進入樓體,這樣的設計在整個萬裡長城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設想,當年如果有敵兵來犯,找入口就夠他們暈頭轉向的了,即便找到樓門,迎接敵人的也是來自頭頂上的射殺,這樣的「迷魂陣」簡直可以用撲朔迷離來形容。
小金山樓修側牆樓道進入樓體,此設計在整個長城中也是絕無僅有屈冠華 攝
最近,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專家譚樹義在大金山樓的入口處,看到左側牆體上有兩列繁體字,由紅色硃砂所書,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有些字已經看不清楚,但「山東右營督司」、「秋防修敵臺一座」等字樣還是可以辨認出來。
大金山樓入口處左側牆體有兩列紅色硃砂字 屈冠華 攝
看到這些歷史印記,譚樹義不禁就產生了疑問,難道大、小金山樓不是浙江兵修建的嗎?於是,譚樹義開啟了查證之旅。據史料記載,最初在擴建金山嶺長城時,戚繼光設計出了空心敵樓的建造方案。就在此時,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率領山東左營來到金山嶺長城附近駐守,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建成了7座空心敵樓。如今,又有大金山樓牆體上的硃砂記錄佐證,譚樹義由此推測,大金山樓可能不是浙江兵修建的,而是戚繼美帶山東兵所修。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浙江兵、山東兵合二為一,兩支部隊共同修建了大小金山樓。
大金山樓 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 供圖
如今,大、小金山樓的諸多故事還在流傳,人們對大、小金山樓歷史的研究也從未停止。站在大、小金山樓上,金山嶺長城昂首翹尾的巨龍之姿、氣吞山河的壯美之勢便一覽無餘。在傾心感受古長城的壯美的同時,大、小金山樓如同泛著記憶微瀾的溪流,讓每一個親近它的遊客,都能隨著那翻開的層層書頁,感受到飄逝的歲月和歷史長河的浩渺煙波。
雨後小金山樓 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