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時孩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
這句話出著儒家亞聖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而中國古代又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卻是說:人性本惡。
到底是人性是善還是惡,從古至今一直有人爭論,可到今天也沒有確切的結論,沒有爭出高下。
小編本不是學哲學的,也不研究歷史的,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小編對兩句話的認識也越加深刻。
先說人之初,性本善。
學校老師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本性是善良的。
可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嗎?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來到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活著,這是隱藏在身體裡的本能。不管是什麼生物,在還不會思考,沒有意識的時候,全都是生存的本能驅使著生命進行活動。
沒有意識不會思考又怎麼分善惡,又怎麼分好壞?
當然人不會永遠停留在無意識階段,人開始長大也就意味著有了意識,逐漸會思考,可不管人變成什麼樣,目的都是活下去,活的好。
為了活下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選擇,有人用自己智慧掙錢,有人出力掙錢,不管什麼選擇都是為了活下去。
所以小編看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應該是:人在來到這個世界上,性格不是善良而是善變。這裡的善是善變的善,不是善良的善。正是因為善變,才會有後面兩句:性相近,習相遠。
人性善變不是好也不是壞,人不可能是天生的壞人和好人。
可不管是什麼生物,都是自私的,做事的目的都是為了生存下去。在生存面前,善惡都是狗屁,活下去是生物骨子裡靈魂中的本能。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人類的本能。所以說人的本性不是壞,也不是好。沒有人天生是壞蛋,是犯罪份子,是好人,是聖人,只不過為了選擇的生存方式不一樣才造就了好壞。
可不管是什麼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懶惰的一面,貪婪的一面。
所以人學壞,從來不用人教,而學好,卻需要家長老師甚至社會一起的努力。
所以人性本惡的解釋應該是:人的本性是自私,懶惰,貪婪,而不是邪惡。
從古至今,不管是聖人也好,罪人也罷,性格中有自私,貪婪,懶惰的一面,是生存的本能衍生出來的,根本就去除不掉。
好人和壞人都是後天養成的,在後天長成的過程中,能控制心中的惡就成了好人,無法控制心中的惡就成了壞人。
人之初,性本善跟人性本惡並不是衝突,而且說的都是人性,講的是生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