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是聖經中最長的書卷,有150篇。《詩篇》是整本舊約聖經中最精華和最卓越的部分;而且,因在當中有如此多關於基督並祂的福音,以致馬丁路德說《詩篇》就是「小聖經」。
《詩篇》(ספר שופטים, Sefer Shoftim)是古代以色列人對上帝真正敬拜者所記錄的一輯受感示的詩歌集,包括150首可用音樂伴唱的神聖詩歌,供人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對主作公開崇拜時唱詠之用。
《詩篇》是《希伯來聖經》中第19本書。這些詩歌除了對主的頌讚之外更含有許多禱告,也透露對主充滿信賴的心聲。天主教會、正教會稱為聖詠,是舊約聖經詩歌智慧書的第二卷。伊斯蘭教稱之為「宰逋爾」。
在《希伯來聖經》中,這本書的名字是西佛·透希爾林(Se′pherTehil·lim′),意即「讚美之書」,或簡稱透希爾林(Tehil·lim′),即「讚美詩」。它是透爾拉(Tehil·lah′)一字的複數詞,意思是「讚美」或「讚美歌」。這個詞見於詩篇第145篇的題署。
「詩篇」一詞採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用的桑末(Psal-moi′),所指的是用樂器伴奏的歌。這個名字也曾屢次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中出現,例如在《路加福音》第20章第42節及《使徒行傳》第1章第20節。
詩篇乃是用來讚頌、敬拜上帝的神聖詩歌。敬虔之人借著讚美、禱告、並歡騰的歌唱,尋求並接觸神,所表達的情緒、感覺、感想和經歷。
這方面的資料主要來自詩篇的標題;在150篇中有116篇附有標題。這些標題可包括下列六類的資料:種類(如金詩,訓誨詩等)、用途(如獻殿,安息日)、樂器(如絲弦,吹得樂器)、調子(如遠方無聲鴿,百合花)、作者(如大衛,摩西,可拉的後裔)、寫作的場合或原因(如三篇:「大衛逃避他兒子押沙龍的時候作的詩」)。
根據這些標題,我們可以總結出《詩篇》裡四位主要的作者。他們都是著名的音樂家,肩負歌頌神的重責。
希幔與以探的訓誨詩(89篇);大衛總共作了73篇的詩,亞薩所寫的12篇,可拉後裔的11篇;此外,詩篇亦包括了耶杜頓撰寫的三篇(《詩篇》第39篇、《詩篇》第62篇、《詩篇》第77篇)、所羅門撰寫的兩篇及摩西寫的一篇。
另外,由於一些大衛的詩提及聖殿或被擄,有學者認為不會出自大衛的手。無可否認,「大衛的詩」原文可有各種的解釋,包括:大衛所寫的詩;為大衛而寫的詩;許選自一本「大衛詩集」都指大衛親筆所寫的詩。
在基督徒角度中詩篇充滿了許多預言,表明「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會以耶和華的受膏君的身份施行統治。(《馬太福音》第1章第1節)後來基督徒會眾在公元33年的五旬節產生,聖靈開始啟發使徒們對預言的了解。在那一天,彼得在他的著名演講中一再引用詩篇的經文去發展演講的主題。這個主題與一個人有關:「拿撒勒人耶穌」。彼得的論據的較後部分差不多完全基於引自詩篇的經文,證明耶穌基督便是那更大的大衛,而且耶和華不會撇下耶穌的魂在海地斯裡,而是要使他從死裡復活過來。「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但是,正如他在詩篇110篇預言說,他的主卻會如此行。關於大衛的主,使徒彼得在演講達到高潮時有力地回答說:『就是你們所釘死的耶穌!』
彼得根據詩篇所作的演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聖經記載,在那天大約有3,000人受浸加入基督徒會眾。這件事實是對以上的問題提出有力的答覆。(《使徒行傳》第2章第41節)
不久之後,在一個特別聚會中,眾門徒向耶和華提出懇求。他們引用詩篇2:1,2,並且說這些話已應驗了,因為世上的君王聯合起來攻擊上帝「所膏的聖僕耶穌」。記載也繼續說,他們「都被聖靈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