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育英才 鳳棲梧桐花滿枝
——解碼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之道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北門
(本文圖片均由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提供)
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實驗室
學子風採
唐海珍 唐 婧 張建平
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
在長沙南城熱鬧而繁華的黃金地段,有一處修身求學淨土,傳道授業殿堂。
四十不惑正盛年,低調難掩凌雲志,內斂不湮其光輝。
它就是湖南唯一一所以環保命名的高職院校,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長沙環保職院)。
近年來,學院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專心致志發力於環保主業教學,成為環保人才培養基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之路。
專業制勝 教師團隊有擔當
為國育才,專業先行。近年來,長沙環保職院一直深諳此道,打造了一整套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強悍專業。
現開設有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評價與諮詢服務專業以及環境藝術設計等29個專業。覆蓋了環保行業和生態文明建設所需的主要職業崗位,形成了與環境保護發展戰略相適應、覆蓋環境保護行業主要職業崗位群、具有鮮明環保特色的專業格局,構建了環境監測與治理等五個專業群。培育了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環境評價與諮詢服務等對接環保產業緊密、特色鮮明、就業質量高、社會聲譽好的品牌專業。
這些環保特色鮮明的專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湖南高校獨此一家。而在全國高職院校也是位居前三甲。2017年,教育部7個高職環保專業教學標準,有5個由該院制訂。
要培養出好的人才,除了有過硬的專業,更需要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長沙環保職院還通過「送出去、引進來」的柔性引才理念,大力推進人才興校戰略。
「非常感謝學院的培養,也正是學院寬鬆的教學教研環境,讓我有了為國效力的機會。」談起自己的成績,電話那頭的楊利平很是低調,把成績都歸功於學院。
楊利平是湖南邵陽人,2006年大學畢業後被長沙環保職院看中,2010年被學院推薦留學海外讀博,2012年回校任教。
其實在業內,楊利平想低調都低調不起來,因為實力不允許。
才過40歲的他就已經是教授級高工,長沙市C類人才(省市級領軍人才),廈門百人計劃人才,長沙環保職院環境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湖南大學研究生校外指導老師。
更讓人側目的是,楊利平所主持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UNDP-GEF)《建立和實施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國家框架湖南試點項目》《洞庭湖總磷汙染成因解析及防控對策研究》中央水專項等國家、省級項目5項,獲得專利10項。
主持開發的惡臭場所空氣淨化整體解決方案已經成功應用於包括長沙黑麋峰、廣州興豐填埋廠在內的垃圾填埋場、汙水處理廠、公共廁所等惡臭場所的空氣淨化。被新華網、人民網等門戶網站廣泛報導。
2018年,團隊研發的產品入選湖南日報社首批報導的湖南省八大黑科技之一。
事實上,楊利平老師所感嘆的學院寬鬆的教學教研環境,惠及的不只是他自己,也吸引了一批行業領軍人物、教學大伽紛至沓來,到學院開壇論道,傳經送寶。例如中南大學尹華群教授,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武建勇研究員等。
截至目前,學院已有「南京321科技型創新領軍人才」2人,「湖南省121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入選人才」1人,省級專業帶頭人6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青年骨幹教師12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
學院教職工560人,其中專任教師362人,教授、研究員等正高職稱高達39人,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副高職稱也有160人,博士、碩士超400人。
校企合作 創業創新有源泉
「即使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的營業收入也會比去年翻倍,投身環保產業前景廣闊。」創業才三年的肖化勝很是看好自己所從事的微生物除臭產業。
肖化勝畢業於長沙環保職院環境科學系。2017年創立了湖南瑞智信環保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該公司除臭技術被省級生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列入《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名錄》。
現今,公司已經建立了一個5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廠房,一條微生物除臭菌劑生產線,產能可達3000噸;一個研發中心,研發出除臭菌劑、水處理菌劑、餐廚垃圾處理菌劑等多種功能菌劑;一條除臭設備的組裝線,已開發了6種除臭設備類型。
公司緊緊抓住自主研發這根弦,開拓創新,以「環境微生物菌劑」為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利用「微生物+治理設備」模式,形成了惡臭氣體控制、高難度汙水處理(如垃圾滲濾液等)、餐廚垃圾處理的核心技術,成為了環衛行業的環保問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公司產品已經遍布湖南、山東、廣西、江西、四川、湖北、河南、廣東、雲南、福建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
其實,肖化勝自主創業的底氣與自信,正是源於母校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得到了母校的大力扶持,也成為了長沙環保職院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實踐。
長沙環保職院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採用「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方法,實行「雙證」和「多證」制,實施校企合作的「五融合、三遞進」。
同時,大力打造產學研創新創業平臺,使之成為「學生+學校+企業」的樞紐和窗口,師生通過創新創業平臺,參與企業項目等方式,探索出了一種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新模式。
通過多家公司合作,以項目為依託,整合「學生-學校-企業」資源,實現「校中廠」和「廠中校」的落地與對接。
近幾年,這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學生的內生潛能也得到全面釋放。學生團隊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類大賽中屢獲大獎。
其中,參加「挑戰杯-彩虹人生」高校創新創業創效大賽獲國家一等獎1次、國家三等獎1次、湖南省高校特等獎1次、湖南省一等獎2次;參加「黃炎培創新創業創效」大賽獲得湖南省一等獎、二等獎1次、三等獎多次;參加網際網路+比賽獲得省級二等獎1次、三等獎多次。
長沙環保職院院長劉益貴認為,通過整合學校、企業等各種校內外資源,創建產學研合作平臺與實訓基地,學院創新創業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供不應求 學生就業有保障
近幾年,在生態文明建設這重大戰略舉措的引導下,環保產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據統計,每年需求相關從業人員在15萬以上,整體缺口達50萬以上。
在急缺環保專業人才的大環境下,近年來,長沙環保職院的就業形勢就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比一年好。
「今年東莞市在我院要招400個環保督察專員,但學院的畢業生實在供不應求。」談到今年的就業情況,長沙環保職院招生與就業處處長李華林既是欣喜又很是無奈。
長沙環保職院的畢業生就業有多種渠道,一個是到基層生態環境局或下屬事業單位。
再者就是繼續深造。也就是專升本教育。專升本有兩種形式:一是自考專升本,學生在校期間同時讀本科,學校有專門的繼續教育學院負責,每年大約有七八百人專科畢業同時獲得自考本科文憑,這個文憑的好處除了學歷提升外,還使學生獲得了參加公務員考試和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資格。
第二是「3+2」專升本,學院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吉首大學、湖南城市學院、長沙師範學院進行聯合培養,在學院就讀三年獲得專科文憑後,再到本科院校讀兩年,取得全日制本科文憑和學士學位。
2020年,長沙環保職院共533人參加「3+2」專升本考試,錄取235人,錄取率近45%。其中湖南農業大學錄取79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錄取38人,吉首大學錄取17人,湖南城市學院錄取92人,長沙師範學院錄取2人。
當然,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大頭還是走向市場。多年來,學院與長株潭、珠三角、長三角區域幾百家大中型環保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保持密切聯繫,這些企業每年提供崗位上萬個。
同時,作為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學院還與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合作辦學,開辦 「力合班」,新生入學即成為公司員工。
長沙環保職院畢業生以「能吃苦、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的良好信譽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湖南省教育廳每兩年對各高校進行就業評估,長沙環保職院2014年、2016年、2018年連續三次被評為湖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優秀單位。
如今湖南省各縣市區的生態環境局的環保骨幹大多是長沙環保職院的畢業生,全國各地基層環保幹部中有5000餘人,基層技術骨幹、監測、執法人數1.5萬餘人。
學院每年近3000名學子未畢業就提前被各單位預訂,成為人才市場的「香餑餑」。對此,長沙環保職院黨委書記呂文明提出,學院作為我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一線緊缺人才,既是教育應盡之責,也是生態環境人應盡之責。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伴隨著中國職教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浩蕩東風,百花齊放、鼓角爭鳴的長沙環保職院人才培養之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