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砥礪奮進 打造國內文化旅遊景區新標杆
19年是什麼?是一家旅遊企業近7000個日夜對夢想的踐行。11月30日,我國首個國家級民營森林公園——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將迎來她19歲生日。十九年篳路藍縷又一載春華秋實,這座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荒蕪青山已成為集生態觀光、休閒度假和佛道文化於一體的大型綜合生態旅遊區,2017年全年入園遊客量突破120萬人次。
在逆境中尋找發展契機
建園伊始,觀音山的經營一度面臨資金短缺、景區爛尾的窘境,1999年,東莞商人黃淦波孤注一擲接下觀音山的經營管理權並與樟木頭鎮石新村村委會籤訂了承包期限為50年的《聯合開發合同》。
然而,東莞觀音山公園歷史遺留問題嚴重,穿越觀音山的三項大型工程項目對景區的整體收益和未來規劃發展也造成了影響。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作為東莞最大的綜合型旅遊景區之一,儘管目前發展有較大壓力,在日常運營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困難,但觀音山對未來前景仍充滿信心和熱忱,對旅遊發展絲毫不懈怠。19年來,觀音山持之以恆地貫徹國家和省市相關部門關於旅遊業發展精神,激發了旅遊市場的活力和潛力,為推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公園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在著重保護生態資源、沉澱歷史文化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景區旅遊服務水平,為遊客提供更舒適、身心愉悅的優質旅遊產品及服務,不斷探索新的融合方式,運用現代元素,將傳統的文化和歷史文明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展示給廣大遊客,推進全域旅遊發展邁向新臺階。為此,觀音山每年都組織舉辦近百場豐富多樣的文化系列活動,從佛教文化、觀音文化、森林文化、姻緣文化、傳統文化、公益文化等幾個方面展開文化的挖掘與傳承。
在競爭中提高經營本領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民族未來。作為中國首家民營國家級森林公園,東莞觀音山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廣東省生態保護建設中獨樹一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和長板,生態環境美起來,人民生活好起來,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追求。」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東莞觀音山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把更多精力放在生態建設和保護上,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廣東觀音山位於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是一座集生態觀光、休閒度假和佛道文化於一體的民營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環境清幽的觀音山,在18平方公裡的面積內繁衍著近千種野生植物和300餘種野生動物,高達90%的森林覆蓋率,原始次生林蒼茫連綿,被讚譽為「南天聖地,百粵秘境」。
早在2007年,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局匯同公園便對18平方公裡的森林資源進行了區域規劃,根據山體的走勢和植被的生長環境劃定了保護區、生態核心區、適度開發區三大區域,側重於保護,並針對不同區域進行建設與維護。同時,隨著景區經營業績的蒸蒸日上,觀音山還加大了生態區的保護和修復力度,尤其是名貴樹木的保護。
在傳承中造就文化名山
距今1100多年歷史的觀音古寺、於2001年底開始重建,現有大悲殿、圓通殿、觀音殿、伽藍殿、鐘鼓樓、三聖堂、藏經閣、講經堂、客堂、寮房等建築設施,有世界至大花崗巖觀音聖像、耀佛嶺、送子觀音、觀音廣場、祈福苑、菩提徑等景點。
走進東莞觀音山,處處可見濃厚的佛文化氣息,虔誠祈福的香客絡繹不絕。自建園起,觀音山積極尋求將佛教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途徑,致力於將景區打造成歷史人文首推之地、旅遊休閒首訪之地、文旅品牌首席之地。不過,過去由於種種原因,觀音山旅遊以觀光為主導,主要收入來自「門票經濟」。此時,觀音山的優質佛教文化資源、生態資源還未得到充分的開發。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轉型升級,觀音山吸引廣大遊客前來朝聖、祈福、靜心,不遺餘力弘揚觀音文化的同時加大轉型力度,舉辦眾多融合佛教元素的文化活動。其中每年的正月初十至二十六,觀音山觀音寺都會舉行盛大的「觀音開庫」祈福活動,是嶺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祈福求財」民俗活動,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的十萬餘市民遊客慕名而來求願闔家幸福、吉祥如意;此外,每年的7月份被定為觀音山觀音文化月,觀音山迎來一年一度的盛典——東莞觀音山觀音文化節為廣大信眾提供修身養心、朝拜悟佛的殊勝體驗;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觀音山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月初八浴佛節、七月十五盂蘭盆節等殊勝佛教節日,景區都舉辦盛大的法事活動,十方善信藉此前來結緣、積無量功德。
2018年10月27日(農曆九月十九),為世界至大花崗巖觀音聖像開光十七周年,恰逢觀音菩薩出家日,萬人遊客信眾慕名來到佛教聖地觀音山,參加隆重的祈福大法會,法會以此功德祈願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眾生皆聞佛法,深恩開顯智慧,福德圓融。
在探索中成就姻緣聖地
廣東未婚人口絕對數量較多,而且比例也較高,廣東大齡青年單身問題嚴重性已不容忽視。辦好相親大會,服務單身青年,為單身青年牽線搭橋,成就美好姻緣,經過九年的沉澱,東莞觀音山至今已成功舉辦32屆萬人相親會,參與人群涵蓋的城市包括東莞、深圳、惠州、廣州、中國港澳等地,覆蓋的人口高達1億2千多萬,累計吸引了十萬人次的單身男女前來尋覓愛情,有9000多人現場牽手成功,追訪了解有6600多人已邁入婚姻殿堂,是廣大單身男女的姻緣福地,已成為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最具影響力的相親盛會之一。
同時,受到姻緣文化和萬人相親會的感召,央視七頻道《鄉約》欄目九進觀音山取景拍攝聚焦不同人群的相親,營造了濃鬱的尋緣相親的氛圍,為都市青年尋找愛侶提供了面對面相親的便捷方式,無疑彰顯了觀音山姻緣文化對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無形中提升了觀音山的品牌形象,為打造愛情名山形成了良好參與性和廣泛的知名度。
在發展中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華歷史長河中遺留的一顆閃亮明珠,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文旅融合的發展不僅讓瀕臨遺忘的傳統文化有更大展示舞臺,也讓遊客在前來遊玩的同時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據悉,觀音山每年都會舉辦一系列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如每年舉辦的青少年啟智行傳統文化體驗行動、廣東省傳統文化節、傳承家風·金秋敬老重陽登高旅遊節等大型文化傳承活動。
自2015年起,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與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聯合舉辦的大型公益惠民文化項目——百場公益群藝匯演每周日在觀音山會展中心上演、種類多樣、雅俗共賞的模式已成為觀音山一個公益文化品牌。與此同時,觀音山每年都會關注珠三角地區留守兒童的暑期生活,曾多次舉辦關愛「小候鳥」專場公益活動。
2018年9月9日,為慶祝第34個教師節,一萬多平方米的東莞觀音山會展中心被前來參加廣東省第二屆傳統文化節暨祭孔大典的學生和家長圍得水洩不通,依稀還能聽見童聲在朗誦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語》語句。作為此次傳統文化節的重頭戲,今年的祭孔儀式莊嚴肅穆,沿襲了傳統禮制,吸引了近千名熱愛傳統文化的社會人士和學生及家長前來參加,致敬孔子先師,追慕至聖師德,恪守中華傳統師道。
19年來,觀音山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品牌影響力,形成了成熟的營銷模式,有一支團結奮進的團隊,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觀音山公園發展的近景與遠景目標是:在未來3-5年內,將公園建設成為達到國家5A級旅遊標準的風景名勝區;20-30年內成為中國第二大觀音道場;30-40年內成為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與此同時,公園依託森林資源,積極探索森林養生、森林體驗、森林康養等健康旅遊新模式,加快發展多元化、多層次的森林旅遊新業態,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守住綠水青山,留生態名山,文化名山於後人。(吳浪 楊蔓)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