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家譜是中華三大文獻之一,產生於上古時代,完善於封建時代,是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歷史圖籍,屬於珍貴的人文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起初,家譜用於記載帝王家族血緣世系,後來逐漸擴散到大小貴族,最後才擴散到了民間。到了漢唐時期,中國家譜非常發達,平民百姓都熱衷於修家譜。然而,由於歷經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宋元戰爭等戰亂,很多家譜已經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如今現存的古老家譜多數是在明清時期纂修,並非原先的實物家譜。
隨著地下文物不斷挺身而出,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古老家譜再度重現天日,尤其殷墟出土的一份完整的甲骨文家譜,屬於中國最古老、最原始的實物家譜,揭開了三千年前家譜的真面貌。
我們都知道,家譜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帝王家譜,一種是平民家譜。
帝王家譜,通常被稱為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皇明玉牒等。上古五帝與夏商周三朝王族傳承,在史書上都留有詳細的傳承,司馬遷的《史記》中分別記載有五帝世系、夏朝世系、商朝世系、周朝世系。歷史上的諸侯國家譜,也基本可以歸於此類。
因此,如果論及中國家譜記載的最古老家族,那麼必然是上古五帝,後人經過整理,將五帝傳承一一記錄在案。
然而,無論是五帝傳承世系,還是夏商周三朝世系,都只見於史書,而沒有留下最原始的實物家譜。即便是在殷墟出土的零散的甲骨文中,學者只是研究整理出了完整的商朝世系,在甲骨文中並沒有發現直接刻寫的商朝世系。
幸運的是,甲骨文中儘管沒有直接的商朝世系,卻有一個諸侯國較為完整的實物家譜。
迄今為止,中國一共出土大約15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其中有三件可以確認為家譜,即《殷契卜辭》第209片、《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第1506片,《殷墟文字乙編》第4856片,其中最為完整、最有價值的是第二件,也是截止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家譜。
《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第1506片,是一大片牛肩胛骨,上面記載了商朝一位諸侯王的13代傳承情況,可謂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家譜,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譜」。整個家譜只有50多個字,除了第一行五個字之外,其他十二行都是四個字,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正解讀如下:
兒(倪)先祖曰吹。(第一代)
吹子曰衛(第二代)
衛子曰燕(第三代)
燕子曰帷(第四代)
帷子曰壹(第五代)
壹弟曰啟(第五代)
壹子曰噩(第六代)
噩子日徠(第七代)
徠子日洪(第八代)
洪子日御(第九代)
御弟日修(第九代)
御子日射(第十代)
射子日商(第十一代)
劉正教授認為,這應該是商朝一個附屬諸侯國(或為倪國)的家譜。姓氏源流考證記載,倪姓來源有多個,但最符合標準的只有一個,即商朝有一個叫「兒伯」的諸侯,將其中一個後代封於兒,或因大功而被商王封於兒,後人以此為姓。因此,這一甲骨文家譜很可能就是「兒伯」後人所留。
倪姓諸侯的家譜記載極為簡單,但傳承卻非常清晰,其中第一代姓名為倪吹,第五代與第九代是「兄終弟及」,然後又再度傳回兄長之子,反映出倪姓諸侯國傳承是「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兄終弟及制為輔」。一直以來,傳統觀點是商朝實行「兄終弟及制」,但甲骨文出土之後,尤其是學者整理出的商朝世系發現,商朝已經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了,因此這一制度並非始於周朝。
這一家譜大約何時刻寫的呢?著名學者陳夢家認為倪姓家譜大約形成於商王武丁時期,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因此這一家譜形成時間距今3270年以上,倪姓第一代倪吹應該是商初被封國。經過三千多年的傳承,如今倪姓大約有150餘萬人口,中國姓氏排行榜上位居第118位。
令人遺憾的是,如今這一意義非凡的甲骨文家譜卻不在中國,而是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上世紀,英國傳教士庫壽齡和美國傳教士方法斂,從中國古董商人手中收購了這一塊甲骨文,然後轉賣給了大英博物館,迄今一直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實際上,甲骨文流失遠不止這一塊,甲骨文橫空出世之後,立即引起洋人注意,不少洋人開始收購甲骨文,導致一大批甲骨文流失海外。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從1899年殷墟甲骨文首次發現,共計出土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流失在海外的甲骨文超2.6萬片,其中日本一共有12443片,佔據了近50%。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文,成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