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出土,揭開中國最早家譜真面目,距今已超3200年

2020-11-25 騰訊網

所謂「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家譜是中華三大文獻之一,產生於上古時代,完善於封建時代,是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歷史圖籍,屬於珍貴的人文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起初,家譜用於記載帝王家族血緣世系,後來逐漸擴散到大小貴族,最後才擴散到了民間。到了漢唐時期,中國家譜非常發達,平民百姓都熱衷於修家譜。然而,由於歷經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宋元戰爭等戰亂,很多家譜已經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如今現存的古老家譜多數是在明清時期纂修,並非原先的實物家譜。

隨著地下文物不斷挺身而出,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古老家譜再度重現天日,尤其殷墟出土的一份完整的甲骨文家譜,屬於中國最古老、最原始的實物家譜,揭開了三千年前家譜的真面貌。

我們都知道,家譜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帝王家譜,一種是平民家譜。

帝王家譜,通常被稱為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皇明玉牒等。上古五帝與夏商周三朝王族傳承,在史書上都留有詳細的傳承,司馬遷的《史記》中分別記載有五帝世系、夏朝世系、商朝世系、周朝世系。歷史上的諸侯國家譜,也基本可以歸於此類。

因此,如果論及中國家譜記載的最古老家族,那麼必然是上古五帝,後人經過整理,將五帝傳承一一記錄在案。

然而,無論是五帝傳承世系,還是夏商周三朝世系,都只見於史書,而沒有留下最原始的實物家譜。即便是在殷墟出土的零散的甲骨文中,學者只是研究整理出了完整的商朝世系,在甲骨文中並沒有發現直接刻寫的商朝世系。

幸運的是,甲骨文中儘管沒有直接的商朝世系,卻有一個諸侯國較為完整的實物家譜。

迄今為止,中國一共出土大約15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其中有三件可以確認為家譜,即《殷契卜辭》第209片、《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第1506片,《殷墟文字乙編》第4856片,其中最為完整、最有價值的是第二件,也是截止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家譜。

《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第1506片,是一大片牛肩胛骨,上面記載了商朝一位諸侯王的13代傳承情況,可謂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家譜,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譜」。整個家譜只有50多個字,除了第一行五個字之外,其他十二行都是四個字,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正解讀如下:

兒(倪)先祖曰吹。(第一代)

吹子曰衛(第二代)

衛子曰燕(第三代)

燕子曰帷(第四代)

帷子曰壹(第五代)

壹弟曰啟(第五代)

壹子曰噩(第六代)

噩子日徠(第七代)

徠子日洪(第八代)

洪子日御(第九代)

御弟日修(第九代)

御子日射(第十代)

射子日商(第十一代)

劉正教授認為,這應該是商朝一個附屬諸侯國(或為倪國)的家譜。姓氏源流考證記載,倪姓來源有多個,但最符合標準的只有一個,即商朝有一個叫「兒伯」的諸侯,將其中一個後代封於兒,或因大功而被商王封於兒,後人以此為姓。因此,這一甲骨文家譜很可能就是「兒伯」後人所留。

倪姓諸侯的家譜記載極為簡單,但傳承卻非常清晰,其中第一代姓名為倪吹,第五代與第九代是「兄終弟及」,然後又再度傳回兄長之子,反映出倪姓諸侯國傳承是「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兄終弟及制為輔」。一直以來,傳統觀點是商朝實行「兄終弟及制」,但甲骨文出土之後,尤其是學者整理出的商朝世系發現,商朝已經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了,因此這一制度並非始於周朝。

這一家譜大約何時刻寫的呢?著名學者陳夢家認為倪姓家譜大約形成於商王武丁時期,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因此這一家譜形成時間距今3270年以上,倪姓第一代倪吹應該是商初被封國。經過三千多年的傳承,如今倪姓大約有150餘萬人口,中國姓氏排行榜上位居第118位。

令人遺憾的是,如今這一意義非凡的甲骨文家譜卻不在中國,而是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上世紀,英國傳教士庫壽齡和美國傳教士方法斂,從中國古董商人手中收購了這一塊甲骨文,然後轉賣給了大英博物館,迄今一直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實際上,甲骨文流失遠不止這一塊,甲骨文橫空出世之後,立即引起洋人注意,不少洋人開始收購甲骨文,導致一大批甲骨文流失海外。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從1899年殷墟甲骨文首次發現,共計出土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中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流失在海外的甲骨文超2.6萬片,其中日本一共有12443片,佔據了近50%。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文,成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古老的家譜,距今超過三千年,可惜已經流落到了英國
    隨著地下文物不斷挺身而出,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古老家譜再度重現天日,尤其殷墟出土的一份完整的甲骨文家譜,屬於中國最古老、最原始的實物家譜,揭開了三千年前家譜的真面貌。即便是在殷墟出土的零散的甲骨文中,學者只是研究整理出了完整的商朝世系,在甲骨文中並沒有發現直接刻寫的商朝世系。幸運的是,甲骨文中儘管沒有直接的商朝世系,卻有一個諸侯國較為完整的實物家譜。
  • 甲骨文的發現 揭開了我國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商代王朝的歷史文化
    在我國幾千年璀璨的歷史文化中,有著許多歷史文物。而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 《中國歷史真相與反思》系列(七)中國最早文字是「鬥門甲骨文」
    副題:5000年歷史的「鬥門甲骨文」和3200年歷史的「殷墟甲骨文」到底誰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目前有一種通俗的說法:具有3200年歷史的殷墟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最成熟的漢字。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按道理講中國具有成熟的文字也應該超過五千年。如果說漢字歷史只有3200年,那會對中華文明5000年的說法提出嚴重的挑戰。如果說殷商甲骨文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那中國最早的文字又在哪裡呢?
  • 河南殷墟出土外國人頭骨,甲骨文揭開謎底,他們入侵商朝被俘虜
    眾所周知,河南安陽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上世紀20年代,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開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殷墟中竟然出土了外國人的頭骨,通過DNA判斷他們當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考古專家在研究出土甲骨文中揭開了謎底,原來這些外國人頭骨是俘虜。專家推測,他們很可能是西北進獻來的奴隸或戰俘。
  • 陝西出土一種文字,距今約有六千年:甲骨文不是中國最早文字?
    一直以來,西方學者認為中華文明史只有3300餘年,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認定中國文字始於甲骨文,甲骨文之前只是「毫無意義的刻符」。 那麼,中國文字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呢?陝西發現一種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2700餘年,考古發現令人不解:難道中國有6000年的文字史?
  • 商朝寫字工具之謎,殷墟甲骨文揭開秘密:商朝已經出現毛筆
    毛筆,文房四寶之一,古代中國獨具特色的書寫工具,書寫了中國五千年璀璨文明,因此中國人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了解毛筆起源歷史。根據史書記載,毛筆為秦朝蒙恬所造,但考古殷墟卻發現另有真相。殷墟甲骨文橫空出世,猶如一道驚雷響徹華夏大地,不僅證實了飽受西方學者質疑的商朝存在,而且10多萬甲骨文卜辭,訴說了三千年一段又一段往事,讓我們慢慢揭開了商朝的神秘面紗。最為直接的一點是,一批特殊的甲骨文出世,告訴我們商朝時期已經出現毛筆了,甲骨文並非全是「刀筆文字」!毛筆,相傳秦國大將蒙恬所造,即以竹管、兔毫制筆。
  • 商朝寫字工具之謎,殷墟甲骨文揭開秘密:商朝已經出現毛筆
    毛筆,文房四寶之一,古代中國獨具特色的書寫工具,書寫了中國五千年璀璨文明,因此中國人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了解毛筆起源歷史。根據史書記載,毛筆為秦朝蒙恬所造,但考古殷墟卻發現另有真相。殷墟甲骨文橫空出世,猶如一道驚雷響徹華夏大地,不僅證實了飽受西方學者質疑的商朝存在,而且10多萬甲骨文卜辭,訴說了三千年一段又一段往事,讓我們慢慢揭開了商朝的神秘面紗。最為直接的一點是,一批特殊的甲骨文出世,告訴我們商朝時期已經出現毛筆了,甲骨文並非全是「刀筆文字」!
  • 新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並非甲骨文
    所以文字在考古中的依據是非常至關重要的,那麼中國文字到底是何時起源的呢?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是商代以前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刻在陶器上,通過與殷墟>文字對比,可以認為是殷墟文字的前身,但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應該有很多刻在木質材料上的字,叫簡牘,因為在殷墟考古地發現了鐫刻用的青銅刀,青銅錐,還發現塗在甲骨上的硃砂和墨塊,不過寫刻在木質材料上的字因年代太久,這些都腐爛了。
  • 殷墟遺址出土白種人頭骨,甲骨文揭開謎底,他們入侵商朝時被俘虜
    眾所周知,河南安陽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上世紀20年代,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開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
  • 殷墟出土的甲骨,甲骨文的發現,甲骨文的象形字
    現在,殷墟出土的甲骨,經學者們的研究,已經作了分期,共分為五期:第一期約為盤庚、小季、小乙、武丁時代,相當於殷墟文化分期的第一期;第二期,約當於武丁、祖庚、祖甲時代,相當於殷墟文化分期的第二期;第三期,約當於稟辛、康丁時代,相當於殷墟文化分期的第三期;第四期,約當於武乙、文丁時代,相當於殷墟文化分期的第四期;第五期,約當於帝乙、帝辛時代,相當於殷城文化分期的第五期
  • 它是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古都遺址,因出土「甲骨文」而聞名天下
    在中國河南的北部有這麼一個地方它是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古都遺址,因為出土甲骨文而聞名天下。這是什麼地方呢?想必一提到甲骨文大家就有了答案了吧。沒錯這裡就是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商代遺址「殷墟」了。「殷墟」是中國古代商朝的都城遺址,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附近。
  • 甲骨文是最早的古文字嗎?你對古文字了解多少?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者"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同時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它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 考古出土遠古文字,距今9000年,中華歷史得再加四千年?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是國人都知道的說法,要說這五千年的歷史從哪算起。如果從秦朝算起,距今也才2200多年,從商朝算起距今不過3600多年,要是從夏朝算起也僅僅4070多年,剩下的將近1000年到底去了哪裡,或者說中華五千年歷史到底從什麼時候算。
  • 甲骨文是怎麼發現的?最早出土的甲骨文為什麼說是龍骨?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因契刻於龜甲獸骨之上,因此,被稱為甲骨文1899年清朝祭酒王懿榮首次發現了甲骨文,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王懿榮在購買的中藥中發現了有刻字的龍骨,並確認龍骨上的刻畫符號是中國古老文字,由此,拉開了發掘甲骨文的序幕。
  •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對於這種佔卜記事文字的名稱,開始有人叫它作「龜版文」、「龜甲文」、「甲骨刻辭」、「龜甲獸骨文字」,後來又有人叫它作「貞卜文字」、「甲骨卜辭」、「殷虛卜辭」,還有人叫做「殷虛書契」、「殷虛文字」等,最後約定俗成地把它叫做「甲骨文字」,簡稱「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 四川廣漢:3200年前 古蜀人就刻出了「龍鳳呈祥」
    省考古院供圖  龍和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喜慶的象徵。那3000多年前的龍和鳳長啥模樣?  7月2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廣漢聯合遺址考古成果。在這片三星堆東北側小型聚落中,發現了距今約3200年前的「龍鳳呈祥」圖案:鳳鳥振翅欲飛,蛟龍環遊其間。它們與殷墟婦好墓的龍鳳組合玉器一起,證明早在3000多年前龍鳳已成為吉祥物。
  •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距今6000年)
    據悉,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
  • 比殷墟更早的甲骨文出土,其中一個字,解開商朝重大歷史謎團
    然而,鄭州出土了比殷墟還要早的甲骨文,上面一個文字改寫了歷史記載,解開商朝重大歷史謎團,證實商朝第一都城不在商丘!殷墟甲骨文之前,西方學者認為商朝不可信,中國只有3000年文明史;殷墟甲骨文出土之後,改口稱3300年文明史,甚至國內包括易中天等學者也這麼認為。但如此成熟的甲骨文,又怎麼可能突然出現?
  • 甲骨文源於古埃及象形文字?這一發現可以證明,甲骨文是獨立起源
    甲骨文最早出現於古代商朝都城—殷。殷,原稱「北蒙」,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安陽市。殷是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所建和壯大,此後殷一直是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殷在古代商朝是很有名,但在近代出名還是因為20世紀初,出土的甲骨文而聞名於世。
  • 只有殷墟才有甲骨文嗎?這幾處考古發現,令人改變認知
    很多朋友都知道,甲骨文是從河南安陽的「殷墟」發現的,距今大約有3600年的歷史了。不少人都說「殷墟」甲骨文與我們現在的中文一脈相承,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在華夏大地上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