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不立,必有原因」:人到三十,還喜歡做這三件事,難成大器

2020-12-19 陸心說

文:陸心說

我的心事,說給你聽,點擊右上角「關注」,開啟一段暖心之旅。

01.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是從30歲後開始逐漸拉開的。

在我們20多歲的時候,由於自身的知識和經驗都不足,所以,我們有些人可能還在學校讀書,積累自己的學識;有些人,即使步入了社會,也只能從事一些類似打雜的基礎型工作,以逐漸培養自己的人生閱歷。

但是,到了30歲,我們大多已經步入了職場數年,此時,如果我們還不能在工作中獲得同事和上級的肯定,從工作中找到一絲成就感,那麼,我們就很可能在惰性的作用下,變得消極懈怠,這樣下去,在今後的人生之中,我們便很難成大器。

古人說,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到了30歲,應該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了。然而,對於現如今的青年人來說,30歲卻是一道分水嶺:有些人在30歲時,有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人生也開始走向了上坡路,但是,有些人到了30歲後,卻仍然一事無成,甚至還會為了生計發愁,他們的人生,只能漸漸的走向平庸,這時為什麼呢?

「三十不立,必有原因」:人到三十,還喜歡做這三件事,難成大器。

02.

第一件事:用情不專,沒有定力。

在30歲就能獲得成功的人,大多給人的感覺是踏實可靠、值得信賴的,這樣的人,一定是用情專一,很有定力的。

這裡的「用情專一」,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在工作上有定力,不會因為浮躁情緒總換工作;第二是對待情感專一,不會讓人感覺到他為人輕浮,不值得信賴。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一種浮躁心理,這表現在他們常常會對自己的工作感覺到不滿意,認為這份工作賺錢少,壓力大,還沒有上升的空間,於是,這些人總是頻繁的更換工作,到最後,卻發現自己現在的工作,甚至還不如第一份工作。

俗話說,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一個人如果不能沉下心去做好一件工作,那麼,他往往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頻繁更換工作的人,也會讓人感覺到這個年輕人浮躁,不踏實,從而上級也不會將很重要的工作交給你。

對待感情不夠專一的人,也會讓人感覺到他為人輕浮,不值得信賴。古人講,先成家,後立業,意思是,有了一個安穩的家,才可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去創造自己的事業。現如今,在職場上,大多數老闆也都很喜歡用有一個穩定的家庭的職員,因為他們身負著家庭的責任,不會輕易地選擇離職。而一個對待感情不夠專一的人,是不會令人感覺到安全感的,誰又願意去提拔一個隨時可能會換工作的人呢?

所以說,人到三十,還用情不專、沒有定力的人,難成大器。

03.

第二件事:唯利是圖,目光短淺。

一個在30歲的時候,能夠有所成就的年輕人,必定志向遠大,目光長遠,不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很多,也很複雜,因此,要做好一件事情,光憑藉自己的努力是沒用的,我們還需要依靠其他的人來幫助我們,這樣我們才能夠更高效、更完美的做好一件事情。

那麼,我們怎麼做,別人才會願意來幫助我們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要唯利是圖,太過貪婪,而要懂得將利益分給別人。

古人說,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意思是,太過貪婪的人,將利益全都佔盡了,便不會再有人願意幫助他,而只有捨得將利益分享給別人,才能夠收穫人心,使得別人都願意來幫助你。

其實,捨得將利益分享給他人,本身就是一件目光長遠的事情,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件事情,今後,我們可能會遇到無數的事情,不貪圖眼前的利益,將錢分給別人,今後我們再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就會搶著來幫我們。

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唯利是圖,凡事都要佔盡利益,他們目光短淺,今後再遇到難題的時候,再去尋求別人的幫助,沒有人會理睬他。

因此說,人到三十,還唯利是圖,目光短淺的人,註定難成大器。

04.

第三件事:好高騖遠,眼高手低。

一個人能在30歲的時候有一番作為,那必定不是偶然的,他一定有一種良好的做事習慣,懂得認真的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因為他們知道: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自然也做不好大事。

有些人自命不凡,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覺得自己在現在的崗位上屈了才,因此對於自己眼前的工作不屑一顧,對待工作的態度,不是敷衍,就是應付,這樣的人,自然不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假如我們站在老闆的角度想,我們也不會願意提拔這樣子的員工,即使他們有再大的能力,但是,沒有踏實做事的態度,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他們就是負資產。

聰明的人,懂得處理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並將小事做到極致,時間長了,老闆看到這麼有能力的年輕人,又這樣踏實肯幹,不提拔你,他又會提拔誰呢?

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人,混到最後,往往只能是白白的浪費了時間,還一事無成。因此說,人到三十,還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人,難成大器。

05.

古人說,三十而立,人到三十,我們大多已經踏入職場數年,也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過,現如今,有很多年輕人雖然到了30歲,但仍然身處在迷茫之中,並沒有獲得成功,何故?

「三十不立,必有原因」:人到三十,還用情不專、沒有定力的人;人到三十,還唯利是圖、目光短淺的人;人到三十,還好高騖遠,目光短淺的人,必定難成大器。

相關焦點

  • 男人三十歲以後,如果還沉迷於這4件事,餘生很難再成大器
    這樣的強大,不是你的外在有多麼的酷,而是要你不斷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如果男人到了三十,還每天懵懵懂懂,依舊像小孩子一般,整天沉迷於這4件事情,那他的餘生真的很難再成大器了。如果男人到了三十,還總是逃避現實,認為現實中的人很虛偽,難應付,這樣的人很難成大器。這樣的人,整天沉浸在網絡社交中,認為這樣交朋友很輕鬆,即使大家都沒有見過面,但都是真誠的人,可以暢所欲言,放開的聊。沉浸在網絡社交中久了,更是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僅朋友多,還很受歡迎。
  • 三十歲以後,還「沉迷」這三件事的男人,很難有出息
    每個人活著都想著能夠出人頭地,但真正有出息的人卻並不多,誰都有夢想,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會了為了夢想努力奮鬥,很多人都只是語言大於行動,或許道理我都懂,但就是懶。生活總是得過且過,工作也是勉勉強強,沒有本事還不想努力,整天幻想著天上掉餡餅,十年之後你還在原地,努力的人早就甩你一大截,而你只能眼巴巴看著別人的成功,自己仍舊做著無謂的幻想。
  • 三十歲的男人,依舊沉迷於這三件事,多半都沒什麼出息
    雖然現實社會中一直都有著男人三十而立的說法,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男人都會在這一時間段內迅速的成長起來,就有極大的一部分男人,儘管過了三十歲,但是每天依舊是渾渾噩噩的,沒有什麼責任感。而有些男人在三十歲的時候,還是依舊的沉迷於這三件事,那麼這個男人多半也沒有什麼出息,女人要擦亮眼睛。
  • 男人三十歲過後,依舊做這「三件事」,多半還「不懂事」
    尤其和異性相處時,女人更應該心懷警惕,遇到「不懂事」的男人,應該及時遠離,避免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之中。通常情況下,如果男人到了人生三十歲,依舊還會做以下「三件事」,多半還「不懂事」,說明他們的心理年齡「不成熟」。
  • 三十歲還未成功,做好這三件事,重新謀劃人生
    少年得志過眼雲煙,人到中年萬事窘迫,二十歲時豪情萬丈,三十而立還未成功。也曾經付出努力,卻被迫日漸平庸,自己也曾是執劍的少年,如今只能混跡市井之間。這就是「仗劍高歌入紅塵,紅塵深處折磨人」的無奈。鬼谷子大師說過:「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思不達則事難以成。」三十歲還未成功,唯有重新振奮才有希望,做好這三件事,重新謀劃人生:1、志存高遠。原文: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為。
  • 「人不成器,必有徵兆」:人到五十,還沒有這幾種能力,難成大器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人能不能成器,往往是有徵兆的:有些人天生具有著成功者的天賦與能力,這樣的人,在長大以後,只要稍有機遇,便能成才成器;也有一些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可能資質平庸,表現不出任何可能成功的跡象,但是,他們卻能夠憑藉著後天的努力,培養出使自己終成大器的能力。
  • 曾國藩:人生,這四件事千萬別做,否則大器難成!
    曾國藩:人生,這四件事千萬別做,否則大器難成!剛剛大學畢業,初入社會的大學生,可以有很多條路選擇。學著做一個情商高的人,惹人喜歡,對自己的前途也有好處。晚清的時候官場低迷,漢人很難立足,而曾國藩在那樣的環境下成就了晚清第一人的名聲,這正是和他的做人有很大關係的。曾國藩提出,有四件事千萬不能做,否則大器難成。
  • 和珅做官三十年,一直堅持做三件事,讓乾隆始終對他恩寵不減
    隨著他權力的不斷增加,和珅的私慾也跟著膨脹了起來,做了三十年官的他貪汙的銀子數目真正的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但是在他為官這麼多年裡,乾隆卻對他恩寵不減,這都是因為他一直堅持做三件事,才讓乾隆對他十分的信賴。
  • 老祖宗告誡:人不成器會有徵兆,到40歲還喜歡做3件事,難有出息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有老人會在身邊告誡年輕人,如果到了40歲人的年紀還喜歡做3件事,那麼恐怕註定難成大器,人不成器也是有徵兆的,如果能夠及時改正,或許還有機會挽救,來看看哪3件事吧!1、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到了一定年紀仍然選擇忙著事業,很少操心自己的人生大事,但是這種情況帶來的問題也有兩面性,事業有成的話倒也不虧,但若是努力之後沒有成果,那麼就要警惕了。
  • 李健:三十而立是不正確的,三十很難立起來!
    那麼,即將30歲的你,立起來了嗎?在央視一套播出的一檔節目中,被稱作音樂詩人的歌手李健這樣說道:「三十而立是不正確的,三十很難立起來!」顯然,這不是我們90後現階段能做到的。所以,正如李健所說,三十而立是不正確的,在如今這個年代,三十很難立起來。物質層面:現在月光族太多了。走在大街上,隨便扔塊磚頭,砸懵的那個都是月光族。
  • 俗語說,人到三十不走三路,這是啥意思?
    新鄉農村有很多俗語,看似簡單,但卻有著很深的道理。其實這些俗語都很通俗易懂,我們只要經常聽老人講,慢慢也就明白了這句俗語講的是什麼道理。正如老人會用俗語教我們做人的道理一樣。正如農村一句俗語「三十不走三路,四十不碰三事」,有什麼意思?三十不走三路。
  • 三十·未立
    我們把上面的文字細讀幾遍,可以看出孔子的本意是說,他在十五歲的時候立志學習,經過多年的學習以後,在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做事合乎禮,言行都得當。在三十歲的時候建立起為人處世、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準則。而「立」字,孔子也經常提到。 孔子說:「立於禮。」(《論語·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
  • 男人到三十還高不成低不就,基本和這些事有關,佔一樣都很難躲開
    每天機械化的生活,身上完全看不出一點朝氣。那麼他們到了這個年紀還做不出什麼成績,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呢?我觀察了身邊很多位男士,最後得出了答案。男人到三十還高不成低不就,基本和這些事有關,佔一樣都很難躲開娶了個敗夫的女人有人說男人的事業跟女人扯不上關係,完全取決於自己。而在我觀察了身邊很多對夫妻之後發現,一個能做成大事業的男人,身後必然少不了一個能幹的女人。
  • 「人不成器,必有徵兆」:人到中年,如果還做這三件事,難有出息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長大後能不能有出息,其實都是有徵兆的。如果一個人小時候性格乖張叛逆,卻不加以引導,那麼長大以後,輕則給家庭帶來麻煩,重則會給社會帶來隱患。當然,若是在三觀還未成形時期,就及時教導改正,定能影響他的人生軌跡。
  • 人沒出息,必有徵兆:人到中年,還沉湎四件事,難成器
    的確,「中年」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人到中年,不僅僅意味著年歲的漸長,還意味著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甚至還意味著要接受來自生活各個方面的不如意。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不如意事件就是人到中年,卻一事無成,沒有大作為、沒有大成就、沒有大出息。
  • 「人不學,不知義」:人到四十,還喜歡做這三件事,難有大出息
    是啊,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人,從來只是抱怨生活中的苦難,卻從未把這些當做是人生的階梯,倘若一直處於負面的情緒之中,必然會失去前行的動力,到時候很難有什麼大的出息。 倘若人能夠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道理,是完全有可能實現自我價值,有大出息的。
  • 稻盛和夫:層次高,能成大器的人,不會做這3件事,窮人難悟透
    稻盛和夫:層次高,能成大器的人,不會做這3件事,窮人難悟透什麼叫層次,高層次的人又是什麼樣的?很多人以為財富地位決定了層次,其實是層次決定了財富和地位。稻盛和夫就是一個高層次的人,他的一生建立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雖然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 有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這三條天規,三十歲前知道,少奮鬥三十年!
    越長大,越知道人生不易;越成熟,越體會人生難處;不是江湖越老,膽子越小;而是歷經滄桑,早已麻木。年輕的時候應該努力,能幹的時候就要拼搏,別安慰自己厚積薄發,別期待明天大器晚成。寄希望於未來,人就失去了當下。
  • 農村俗語「三十不走三路,四十不碰三事」指的是哪些,有啥說法?
    這些俗語其實都非常的通俗易懂,我們只要常聽老人說,慢慢的也就明白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道理。就像老人會以俗語的方式來教導我們為人處理的道理。就像這句農村俗語「三十不走三路,四十不碰三事」指的是哪些,有啥說法呢?
  • 真正能成大器的人,常做這3件事,荀子的智慧之談
    《荀子》云:「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意思是說,喜歡追逐利益而討厭受到損害,這是人的本性,它並不需要專門的教導和培養。一個人能不能成大器,幾乎可以說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凡是能力正常的人,只要擁有合適的資源和機會,也終有鹹魚翻身的那一天。荀子認為,那些真正能成大器的人,常做以下這三件事,會使自己福氣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