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字號做大內需市場、積極化危為機
「不要放水裡煮,要隔水蒸」「如果吃得好,記得上網給個好評」……50多歲的黃海根相貌普通,可在南京東路步行街那麼多商家的那麼多售貨員中,很容易認出他:他要麼在大聲吆喝最新上市的黑毛豬肉粽;要麼在傳授冷粽子再加工的訣竅;看到年輕人買單了,又提醒不要忘了在網際網路平臺給他點讚……就在解放日報·上觀記者拍照的當口,他對著記者吆喝:「妹妹,過來看看我們的新粽子!」
其實,吸引記者駐足的不是黃海根,而是他所在的新雅粵菜館外賣窗口:前一周還是青團,這一周已經變成粽子和月餅。端午節還有兩個多月,中秋節更在5個月後,作為節令食品的粽子和月餅,上市太早了吧?
黃海根(右)在給消費者介紹黑毛豬肉粽
「一點也不早。疫情讓我們看到,只有加快創新,才能化危為機。」黃海根說。仔細一問,他竟然是新雅粵菜館食品部副店長。
早早上市的粽子和月餅,是上海老字號做大內需市場、積極化危為機的縮影。
本地消費助力克服危機
疫情給老字號帶去不小衝擊。新雅、杏花樓等老字號的餐飲部在疫情發生後,客流量明顯減少,最近才逐步回升;第一食品商店、三陽南貨店、邵萬生等步行街上銷售上海伴手禮的熱門商店因缺乏遊客,伴手禮幾乎賣不出去。在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有的老字號的營業額只有平日的一成。
可最先感受到「危中有機」的,也是他們。
包子、熟食、半成品快手菜,這些老字號出品,一律逆勢上漲。工作日15時許,記者走進福州路上的杏花樓旗艦店,10多名消費者排隊等候買包子等中式點心,動輒四五十隻起購,還有帶著小推車排隊的。
杏花樓裡排隊買包子等中式點心的消費者
不能小看平價包子等中式點心的實力。據粗略估算,南京東路步行街及周邊區域一天內銷售的包子可達10萬隻,銷售額節節攀升。
杏花樓餐飲技術總監徐瓔俊說,疫情前包子等中式點心的日均營業額在三四萬元左右,現在每天都能突破10萬元。除此之外,熟食和半成品快手菜也賣得很好。
「這個時候,還是老字號讓人放心。」一口氣買了40隻各色包子的張阿姨說,「我已經來過好幾次了,平均兩周一次。」金先生夫婦從冷櫃裡挑了滿滿一筐半成品快手菜,「老字號的味道有保證,食品安全也放心。」
同樣的場景出現在新雅、邵萬生、三陽南貨店等老字號。今年以來,這些老字號的點心、熟食、半成品快手菜等銷售量上漲明顯,普遍漲幅超過50%。
隔三差五來光顧或一次性選購大量商品的,大多是上海本地消費者。多家老字號覺得,本地消費者是幫助他們克服疫情影響的重要力量。
三陽南貨店總經理沈民說,最近店裡的銷售額已恢復到疫情前六七成,其中本地消費者的購買力恢復了八九成,「糕點、醃臘製品、菌菇等賣得特別好,已經與去年同期持平。」
第一食品商店南東店副店長陸路說,醃臘製品、鮮肉等本地消費者喜歡的產品賣得都不錯,「最近很多上海人家在燒醃篤鮮。」他介紹說,門店銷售額已經恢復七成,「每周都比上一周更好。」
三陽南貨店(上)和第一食品商店(下)中的醃臘製品櫃檯人氣都不弱
老字號將本地消費者的熱情歸結於信任,「這是老字號多年來積累下的口碑。我們要對得起消費者的這份信任,非常時期一定會保證品質、保證供應。」
調整櫃檯投其所好
僅有消費者的信任,還不足以「化危為機」。疫情發生後,多家老字號調整了櫃檯。
新雅把包子鋪從外賣區域的內部移到當街位置。售貨員說,這樣既方便消費者選購,又能避免店裡客流太多。
當街銷售的包子等中式點心
三陽南貨店當街櫃檯上,各色散裝糕點琳琅滿目,還有擺放在保溫櫃檯、「前店後工廠」生產的苔菜月餅;原先當街櫃檯的盒裝糕點則挪到靠後些的位置。
沈民說,疫情發生前,50%客流是本地消費者,50%是遊客,現在遊客客流還未恢復,那就減少遊客偏愛的盒裝產品、增加本地消費者喜歡的散裝產品,再把櫃檯放到更好的市口,這叫「投其所好」。
散裝糕點銷量增加
第一食品商店的櫃檯也在變,門口是散裝糕點、半成品快手菜等產品,還新增了一個櫃檯銷售大白兔雪糕,一天能賣800多根。陸路說,散裝糕點、半成品快手菜櫃檯原先在商店二樓,現在全部移到門口;大白兔是上海消費者熟悉的老品牌,新產品同樣要放在門口。
除了把消費者喜歡的產品送到消費者面前,「主動吆喝」也是老字號做大本地市場的法寶。多家老字號裡,吆喝聲此起彼伏。就連賣大白兔雪糕的年輕售貨員,都在吆喝:「這是用光明牛奶做的,網紅雪糕,不甜!」每當有消費者駐足,他們有問必答,耐心講解。於是,不僅年輕人買雪糕,上了年紀的消費者也樂於嘗鮮。頭髮花白的老夫妻買了雪糕後,掏出手機拍照發朋友圈,「我們吃上了『網紅』!」
給大白兔雪糕拍照的老夫婦
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吆喝的黃海根向記者揭秘吆喝的重要性:「不吆喝,消費者怎麼知道產品特點?」新雅黑毛豬肉粽定價是普通肉粽的3倍,可每天能賣出4000多隻,遠超普通肉粽,奧秘全在「吆喝」上:「我們告訴消費者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再讓消費者自己選擇。如果不介紹,消費者可能不會買貴的。」他還深諳營銷學,「現在多的是上海本地客,我們就建議消費者買一隻嘗一嘗,吃得好,不怕不變成回頭客。」
不斷「翻牌子」,迎合新需求
青團剛落市,粽子和月餅就跟上;夏天還沒有來,雪糕已經登場……如果問起老字號們的創新計劃,會發現源源不斷的美味正在路上。迅速「翻牌子」已經成為上海老字號們「化危為機」的另一條經驗。
徐瓔俊透露說,之所以杏花樓每天能賣掉10多萬元中式點心,新品迭出很重要,「疫情前我們只有10多個品種,最近一個月又上市了10多款新品,包括腊味大燒麥、魚香肉絲大包等。常見常新,消費者才會常來。」
三陽南貨店裡的「苔小酥」是店內明星產品苔菜月餅的升級版,2月上市,如今已是熱銷產品,因為「更酥更脆,年輕人喜歡。」沈民透露說,針對散裝糕點賣得好這一新趨勢,老上海們熟悉的「馬蹄蛋糕」也將回歸,「工藝保留了,但配方改了,減油減糖,並增加抹茶、芝士等新口味,滿足新的消費習慣。」
第一食品店裡的大白兔雪糕是光明乳業和冠生園的跨界產品,上市後供不應求。光明乳業立刻嗅出商機,旗下莫斯利安與米其林二星主廚跨界合作的「可以喝的甜品」迅速上市,新研發的脂肪含量為0的新品乳酸菌即將亮相。
端午節、中秋節等看起來「遙遠」的節日,則成為老字號提前搶奪的市場。杏花樓粽子不日上市,主打廣東特色的裹枕粽,餡料由綠豆、金華火腿、開陽、香菇、瑤柱、五花肉、鹹蛋黃、叉燒、烤鴨、鹹雞等組成。三陽南貨店打算把預包裝的芝麻餡月餅增加現烤現售的新選擇。售貨員信心滿滿:「現烤更香,在店門口飄出芝麻香,相信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新雅卻反其道而行之,打算除了現烤現售月餅,還要通過電商賣半成品月餅,「借鑑半成品快手菜的經驗,把鮮肉月餅做成半成品,消費者用烤箱或煎鍋復原。這樣,就算消費者不來南京路,同樣可以吃到新鮮出爐的鮮肉月餅。」
「這次疫情讓我們意識到,消費者對老字號的信任度非常高。但要保持消費熱情、做大內需市場,老字號必須不斷推陳出新。」不止一家老字號這樣告訴記者。
圖文 / 上觀新聞
編輯 / 孫超慧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疫情防控,每日大轉盤活動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