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香港電影五大弊端
2001-05-11 00:00:00 華夏經緯網
近幾年,香港電影被業界稱為每況愈下。入戲院看電影的觀眾越來越少,和80年代的黃金時期比較,不禁令人嘆惜。正當大家對港產片一沉百踏的時候,業內人士開始認真思考其末落的原因。盲目跟風 不懂潮流走勢這其實不是港片獨有的問題,好萊塢影片也曾出現不少跟風趕潮流的電影。只是港片在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嚴重,跟風電影太多太濫,而且缺乏潮流觸覺,有時連題材過時亦不察覺。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賭片興起,影人便一窩風搶拍同類電影,但是其中水準極低的卻佔大多數。這種風氣漸漸把賭片拍殘,後來觀眾一見賭片就調頭走人。據廣州日報報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古惑仔》效應亦如是,就連正牌的《古惑仔》系列亦越拍越差,吸引力已經到達新低點。急功近利 目光短淺香港電影界的一個通病就是急功近利,只看見短期利益,忽略長遠目光。譬如他們看見現在好萊塢盛行電腦特技,港片便應該學習,卻忽略了電影的基本原素其實不是特技。近兩年影人大肆狂拍高科技特技電影,其中當然不乏佳作,但是大多只是圖具科技外殼,卻忽視了根本內容。很多製作人對於高科技和特技的基本認識也不足,但是又要不懂裝懂,使電影出現了不少欠缺邏輯的非預期的惹笑情節。劇本抄襲多,缺個人風格。劇本抄襲多的問題一向是港片的「特色」。近年來最明顯的例子,首推梁鴻華的電影。其作品《山村老屍》狂抄日本片《午夜兇鈴》,《改正歸邪》則勁抄另一日片《血光光五人幫》,膽色令人佩服,也難令人明白其拍攝電影的心態。除了如此明顯例子外,其他電影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抄襲成分,這種抄風令人對港片的印象大打折扣。當外國人提起港片,也只能想到功夫片種(以李小龍和成龍為首)、黑幫槍戰片(吳宇森和林嶺東為首)以及王家衛的藝術片,其餘的大多缺乏真正個人風格,一味只是東拉西拼的大雜燴,大多難登大雅之堂。雖然去年至今李安和他的《臥虎藏龍》在國際上風光了一把,將武俠片推向了世界,但大多數港片的質量仍是令人搖頭。劇本缺乏邏輯 漏洞百出這也是世界性的問題,其實好萊塢有很多電影也都是漏洞百出的,但是人家不論成本高低,都能做到製作認真。而港片方面,就算是A級大製作,也充塞不少不合邏輯的劇情。如成龍的電影或是近年的大片如《公元2000》等,當中劇情缺乏邏輯的問題十分嚴重,讓人疑惑此等劇本為何能應用在這樣等級數的電影上,其餘的低成本製作就更不用提了。缺乏基本人材訓練 優秀新人奇缺香港的電影界一向缺乏完整的培訓計劃,最多就只有演藝學院或電視臺的訓練班的獨力支撐,實在頗為辛苦。另外影圈缺乏完善的就職機會計劃提供,市道又十分低迷,入職薪酬難以提高,難以吸引新人材入行。在近年來的香港電影頒獎典禮上,觀眾眼前晃動的總是那麼幾張面孔。在今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名單中,除了張曼玉、楊紫瓊兩位大姐,就只有兩位內地的新秀———章子怡和秦海璐。香港影圈後繼乏人,可能是香港電影走下坡路的最主要原因。不專業的偶像派演員獲重用 降低電影質量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近年香港歌壇和影壇的趨勢。以歌壇為例,近年不斷湧現一批又一批的新人,他們大多靠樣貌和其他方面的特長吸引觀眾,歌藝反而不是重點。唱片出完一張又一張,歌藝卻未見進步者大有人在。但還是有不少年輕人盲目追捧,相反不成功的便立刻淘汰,當中可以看出有關方面的玩票(或賭博)性質,這種現像其實十分不健康。不幸地,影圈亦受此歪風影響。近年真正經過專業訓練出身而成名的演員越來越少。美貌比起演技重要,加上大批「唱而優則演」的歌手以極不專業的演技演出電影,簡直令人搖頭嘆息。當現時一批專業的演員,如梁朝偉、吳鎮宇、劉青雲、黃秋生等年華老去後,香港電影後繼有人否真令人擔心。雖說並不是所有演員都需要接受過專業訓練才可以演戲,例如新人張栢芝便能以天分補足,但電影人找尋演員的時候不應只顧人氣,也需要考慮其人對電影素質的影響。就算一定要用偶像派藝人,也應抽時間讓該藝人揣摸一下角色(最怕是那一些歌影視三棲的藝人,工作忙到根本難以想像他們能放時間研究電影角色嗎?)。例如好萊塢的偶像派演員奇洛李維斯,本身雖然多以外型吸引觀眾,但是卻沒有忘記對電影的尊重,每部電影都能放很多時間研究角色(如拍《黑客帝國》時便花數個月學功夫);又如萬人迷布拉德皮特,也曾為電影角色拔丟幾顆牙齒,其敬業精神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