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肖像、花草風景、歷史人物……一幅幅精美的繪畫作品,不用彩色顏料也能將細節勾勒的細膩動人,惟妙惟肖。近日,44歲的鹹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倩用她手中的畫筆,32年間創作已出100餘幅「炭精畫」。
(王倩的工作室)
12歲拜流浪畫家為師,與炭精畫結緣
12月5日上午,華商報記者來到了王倩的工作室,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炭精畫就是王倩的作品,人物、花鳥、山水……視覺細膩、柔和,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而且永不褪色。一個木質畫架,一盒炭精粉,一個放大鏡,一堆畫筆,再加上一張素描紙,這就是她畫畫用到的全部工具。
談到第一次接觸炭精畫,王倩對記者說:「我從小非常愛畫畫,記得12歲那年,老家來了一位流浪畫家,專門為人畫肖像。當我看了他的畫後非常震驚,畫的就和拍攝的照片一樣,甚至連表情都惟妙惟肖。於是我便拜他為師,從此開始了與碳精畫的情緣。」
王倩稱,炭精畫主要以炭精粉作為顏料,以擦筆、藥棉、橡皮等為繪畫工具,不僅適合於製作巨幅人物、花鳥、山水畫,還具有繪製人像的實用性。「細膩動人、層次豐富、永不褪色是它最大的特點。
(陝西八大怪)
「過去沒有照相機,許多人想要保留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東西,炭精畫就是最佳的工具。王倩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炭精畫這一民間美術技藝卻面臨失傳,我感到非常遺憾。」
從中學、大學到步入工作崗位,在認真完成專業學習和本職工作的同時,王倩每天早起晚睡,利用假日,研習炭精畫,並先後拜師於國家一級美術師趙益超、張明堂,技藝日漸精進。
「如今我已經創作了100多幅作品了,大多是通過業餘時間。創作一幅畫最主要是注重細節,比如畫毛主席肖像,我需要尋找資料,首先要了解他的一切,說話的表情,神態等等,同時,還要前往一些紅色旅遊景點,聽故事,之後才會下筆去畫,要將人物各個細節拿捏到位。目前,畫單人肖像需要一周左右,而多人的話需要1-2個月。」
在傳統炭精畫的基礎,加入更多創新元素
作炭精畫,跟其他畫相比,顏料不同,筆法有異,卻殊途同歸,追求的藝術效果相通。先用鉛筆勾畫出畫像輪廓,畫家要胸有成竹,依靠紮實的素描基本功,才能下筆有神,然後,用毛筆蘸炭精粉末上色。這是炭精畫尤為重要的工序,決定一幅畫作的成敗或優劣。用色輕重濃淡,光線明暗,全為所畫對象形神兼備服務。
在傳統炭精畫的基礎上,王倩還增加了創新的元素。「像這幅陝西八大怪,在原圖的基礎上,我把它們融合在一張圖上,從各個細節上使它更生動。尤其是它的來源,用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也更利於將陝西的文化宣傳出去。」
另外一幅作品《葡萄熟了》,王倩向記者講述了其中的故事,她說:「有一年夏天,帶孩子去採摘葡萄,在葡萄園裡突發奇想將兒子吃葡萄的樣子拍下來,夏天很熱,需要不斷找角度拍下兒子吃葡萄最真實的樣子,回家後便將它畫了下來。」
(葡萄熟了)
王倩表示,炭精畫,絕不能停留在流浪藝人只求形似的水平上,它同其他畫作一樣,追求神似。作品《咥面》,當時創作時王倩去麵館觀察各種人群吃麵的吃像和神態,成竹在胸,才會下筆有神。這幅作品曾參加西北非遺博覽會獲得金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品《秦川牛》同樣是王倩從當地農民耕田的現實生活中擷取素材創作的,她從秦川牛溫順、勤奮、吃苦耐勞的特性落筆,畫面突現出兩頭奮力拉犁的牛,吆犁人著筆並不多,但從畫面上表現出了農夫耕田的生動情態。
炭精畫配上兒子的詩歌,更加完美
王倩稱,炭精畫精髓在於一幅畫配上一首詩歌,才稱得上完美。「這方面,我非常要感謝我的兒子。」王倩說,「受到家庭藝術環境的薰陶,兒子從小就喜歡文學,尤其是創作詩歌。其實這裡的每幅畫都是我們一起完成的,有時候當我在畫畫的時候,兒子就在旁邊看,很快他能為每幅作品創作出一首詩歌。所以,一部分的成功屬於兒子。」
王倩12歲的兒子張峻箐表示:」媽媽畫的非常棒,現在已經爐火純青。我最喜歡她畫的名人肖像,我覺得就像照片一樣太逼真了。今後希望媽媽能創作出更多的作品,希望她能取得更多優異的成績。」
(創作中的王倩)
據了解,王倩2018年,在全國第六屆「中國夢想杯」書畫大賽中作品獲得金獎,並被授予「書畫中國夢,優秀藝術家」榮譽稱號。近年來,她創作的馬克思、恩格斯、毛主席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肖像,被多家單位採用,為多位知名影星創作過炭精肖像。
保護非遺,創作出更多新題材作品,讓陝西文化走向世界
談到今後的打算,王倩稱,要繼續認真鑽研,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並能代教更多學生,將炭精畫這一民間傳統藝術傳承下去,走出陝西,走向世界。同時,希望能走入更多的地方拓展新題材,將陝西的民俗文化和炭精畫相結合,讓作品更接地氣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將這一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術技藝保護下來,走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了解陝西傳統文化。
華商報記者 趙臻
來源:
二三裡資訊編輯:二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