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隆匯·墨羽楓香
7月19日晚間,美國《財富》雜誌發布了2018年世界500強排行榜。入圍世界500強對於企業來說是莫大的榮耀,而入圍500強企業的數量,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美國126家企業上榜,而中國(包括臺灣)有120家上榜緊隨其後,遠遠超過第三名日本52家上榜企業的數量。
初看榜單,中美都是贏家,但是入圍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成色如何?和美國比起來差距有多大呢?
這份備受矚目的榜單以營業收入為標準進行排名,營收規模越大,排名越靠前。榜單前十名中,中美各自佔了3名,美國的傳統零售巨頭沃爾瑪再次獲得第一名,這已經是連續第5年奪魁,另外2家美國公司為埃克森美孚和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分別位列第9和第10。中國企業佔據了第2-4名,分別為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名次與去年沒有變化。其他4家分別是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德國大眾公司,英國石油公司。
除了前4名企業沒有排名的變化以外,其他上榜企業的變化則是有點「翻天覆地」。有的快速上升了,有的下降甚至落榜了,有的是首次上榜。
在整個500強的榜單中,我們觀察中國企業,其表現可謂喜憂參半。
透視中國入圍世界500強企業
1、中國上榜企業數量直逼美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當時積貧積弱。在1989年,中國才有中國銀行1家企業上榜世界500強。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到了1995年,增至3家;2000年,增至11家;2014年,突破100家;2017年達到115家。今年,中國上榜企業已經達到120家,其中大陸企業佔103家,香港8家,中國臺灣9家。
正如《財富》雜誌所言,從1995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同時涵蓋了工業企業和服務性企業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其它國家的企業數量如此迅速地增長。
反觀美國,上榜企業已經霸佔了多年的第一。1996年就達到了99家,2006年為歷史的頂峰,高達170家。隨後便開始走下坡路,2017年為132家,今年持續減少到126家。
中美兩國,一升一降,就像兩條不平行的直線總會交叉一樣,這也許也是推特總統焦慮的原因之一。
中國企業不僅僅在數量上增長很快,而且榜單企業的排名升幅上也很快。
從整個榜單的500家公司看出,今年上升最快的是中國的國家能源投資集團,躍升175位。不過,快速上升的原因是其在2017年由中國國電和中國神華兩家國內最大型能源企業合併重組而成,財務並表導致了其營收規模的大飛躍。
另外,排名躍升最快的前十家公司中有八家都來自中國大陸,除了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其餘七家是:阿里巴巴(上升162位)、騰訊(上升147位)、山東能源集團(上升138位)、廈門國貿(上升134位)、美的(上升127位)、廈門建發(上升126位)和碧桂園(上升114位)。
除此之外,中國部分企業在排名上一升再升。比如中國恆大2016年以496位首次入榜以來,就實現了「三連跳」,從比去年的338位上升108位到今年的第230位。
2、中國入圍世界500強分布不均衡
中國大陸上榜企業省份分布看,北京直接佔了近一半,圍繞資源聚集首都的國企、央企佔據了主導地位。廣東省12家企業上榜,是內陸唯一超過10家企業入圍500強的省份,同時,500強企業入圍企業基本來自中東部,西部僅有新疆兩家企業上榜,四川、雲南等省份上榜企業數量直接掛零。
3、入圍世界500強企業多為傳統行業
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上榜最多的行業是銀行商業儲蓄為51家,中國也不例外。中國銀行業上榜一共有10家,分別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集團,數量上超過了上榜的8家美國銀行。加上保險公司和多元化金融企業,金融業公司上榜數量為19家,佔入圍公司40%。
另外,上榜企業的行業分布來看,採礦、原油生產,貿易,金屬產品,車輛與零部件,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居多,而與民生相關的醫療健康、食品生產等以及高端半導體行業,中國大陸基本交了白卷。
中國VS美國:差距有多大
對於這份新的世界500強榜單,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對此發表點評表示:「從115到120,除了數字變化外,別的有變化嗎?除了規模還是規模,能不能看看背後的高槓桿?順便提一句,世界500強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翻譯,直譯應該叫財富全球500。如果一定要在500後加個啥,那叫『大』,不叫『強』。」
中國企業風光的背後,軟肋也相當明顯。
第一,盈利能力
今年上榜的世界500強公司的總營業收入近30萬億美元,同比增加8.3%。總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88萬億美元,同比增加23%。
美國上榜的126家企業總營收約為8.89萬億美元,中國(不包括臺灣)上榜的111家企業總營收約為6.77萬億美元,美國是中國大陸的1.3倍。利潤方面,美國企業的總利潤約為6564億美元,而中國大陸約為3472.2美元,美國是中國大陸的1.9倍。
從這個數據對比可以看出,相較美國而言,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確有不足。
此外,從上榜公司的盈利情況來看,中國銀行企業平均利潤高達179億美元,不僅秒殺美國上榜銀行的96億美元,更是遠遠高於全部入榜中國公司的平均31億美元的利潤水平。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10家銀行的總利潤更是佔了111家中國大陸上榜公司總利潤的50.7%;作為對比,美國銀行總利潤僅佔126家美國入榜公司總利潤的11.7%。
從上榜的中美前十大最賺錢的公司名單來看,中國最賺錢的公司除了中國移動、騰訊、阿里巴巴三個公司是金融業之外,其餘七家均為金融行業。
不僅如此,如果拿中國的銀行業與國內的其他行業相比較,你會發現,中國的銀行吸金能力太強了。
以2017年為例,將近3500家A股上市企業,一年賺了3.3萬億元,其中26家銀行,就佔到1.39萬億元!這相當於,佔A股數量7%的銀行,賺的利潤佔了A股所有利潤的42%,銀行的賺錢能力是其他上市公司的近100倍!
有宇宙行之稱的工商銀行,一天就賺7.8億元。
銀行業的利潤佔據了整個中國企業利潤的半壁江山,但這不能說明中國銀行業很強大,反而能窺探出一絲中國銀行業的貪婪。
作為參照,2017年美國最賺錢的公司,多數是蘋果、谷歌、微軟這一類高科技公司,賺的是產業鏈高端的錢。
另外,2018年500強企業銷售收益率為6.3%,淨資產收益率10.9%,都超過了去年。這些數據反映了全球最大企業的經營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反觀中國企業的表現,銷售收益率從2015年的5.6%下滑到2017年的5.1%,淨資產收益率從2015年的10.7%下滑在2017年的8.9%。這兩個數據均低於榜單企業的平均水平。
從銷售收益率和淨資產收益率的定義來看,分子均為利潤。在銷售收入與淨資產相對平穩的情況下,整個數據下降了,反應問題的核心還是在於盈利能力的不足。
從排名第3名的中石油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來。中石油本身屬於國企壟斷性質的企業,本可躺著賺錢,卻在2017年虧損了高達6.9億美元,成為榜單前10名唯一一個虧損的企業。
再看中石化2017年營收為3269億元美元,盈利為15.3億美元,而同處在石化行業的美國埃克森美孚營收不到前者的75%,利潤卻是中石化的10倍還多。
此外,全球網際網路行業上榜的六大公司中,中美兩國各佔三家。中國為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國則為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從兩國3家巨頭的總利潤的絕對值來看,美國是中國的1.5倍。當然,營收也是懸殊之大。
第二,產業分布不均
除了盈利能力之外,中美入圍世界500強企業的行業分布差異相當明顯。
中國上榜企業(不包括臺灣)以傳統行業企業為主,但是在涉及體現國家科技實力的高科技領域,尤其是半導體領域,沒有企業上榜。除此之外,尤其是在衛生健康、食品生產加工、食品批發、保險管理式醫療和娛樂等與人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的產業裡,有美歐、日本、巴西等國公司,中國卻交出了空白答卷。
相反,美國各個行業相對比較均衡,同時,IT、生命健康和食品相關等領域存在眾多大公司,與中國形成強烈反差。
還有醫藥領域,中國醫藥集團上榜在194位,與瑞士的羅氏公司以及美國的輝瑞公司,營收差不了多少,利潤卻差的太遠。
《我不是藥神》能引發國人如此強烈的焦慮感,這和我們的醫藥實力息息相關,而這條路,任重道遠。
而在榜單中,房地產行業的世界500強全部來自中國,這是榜單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
結 語
誠然,中國的上榜企業數量在過去的幾年裡大幅增加,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40年高速增長的奇蹟,要知道,上世紀的80年代,榜單上沒有任何中國企業。
但是,如果你看了中國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名單和美國的企業名單,之間的差距還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
復興中華,長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