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好!歡迎來聽胡謅聊文化。在《宋詞三百首》中,有這樣一首詞,其作者署名是張先,但是在《全宋詞》中,它的作者卻變成了晏幾道,這首詞就是《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那麼它的作者到底是誰呢?這首詞又有何獨到之處呢?

從此詞的風格和題材來看,很難分辨出這首詞是二者誰人所作,當下多數人認為其作者應為晏幾道,原因是在張先的著作《張子野詞》中,並未收錄這首佳作,但是在晏幾道的著作《小山詞》中,這首詞卻赫然在列。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詞:
《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上片賞析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作者在這首詞的一開頭,便奠定了全詞「哀」的基調,「箏」之本音是清脆悅耳的,詞人卻用「哀」來形容它,原因在於後三個字「湘江曲」,《湘江曲》又名《湘妃怨》,描述的是娥皇、女瑛殉情的傳說,所以「哀」從此來。
第二句用「湘波綠」來描寫箏聲,用了通感的寫作手法,用視覺來代替聽覺的感受。那聲聲箏鳴散發出的哀愁,就像這湘江水波一樣,一層一層的蕩出去,直到目之所及也無法停止,讓這種哀愁多了一絲動感,也多了一絲纏綿。

後兩句描寫由古箏曲轉向彈箏人,「纖指十三弦」寫明主人公是一個女子,「十三弦」是古箏的別稱,「細將憂恨傳」與開頭呼應,歌女通過古箏細膩的將憂恨的情緒傳達出來,這也是一開始箏聲哀怨的原因。
下片賞析
下片四句以從上到下,再由下而上的視角,描寫詞人眼中的景象。美妙女子眼波流動、箏柱斜排而上,仿若飛雁一行。當曲子彈奏到斷腸哀苦之時,歌女的兩道黛眉也跟著低垂下來。

前兩句是從上到下,詞人的目光從歌女的「秋水」轉到古箏上的「玉柱」,這裡有一層延伸意義,作為觀賞者,詞人的視線怎麼會停留在古箏的箏柱上呢?其實,詞人是在觀賞歌女的「纖指」,這裡承接了上片的第三句,表面描寫的是「十三弦」,實際是寫歌女演奏之時,手指輕撥慢挑之美。
後兩句,視線又從下方彈奏著哀傷之曲的古箏,上移到歌女的雙眉之上。「斷腸」二字極盡愁苦之聲,與開頭的「哀箏」呼應,從「哀」到「幽恨」,最後到「斷腸」,詞人借眼前景象抒發的愁緒之情層層遞進,到最後兩句濃到極點而終,真摯深沉。

清朝著名詞學家黃蓼園評價此詞:末句意濃而韻遠,妙在能蘊藉。
結語:這首《菩薩蠻》人物刻畫細膩,情緒抒發含蓄,通過寫箏來寫彈箏人,物與人皆賦神韻,讓人讚嘆。
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讚收藏分享哦!
一首寫歌妓的宋詞,主題平庸卻句句精妙絕倫,成功躋身宋詞三百首
一首男人寫的閨怨詞,流傳千古,最後3句讓歐陽修倒穿鞋迎接作者
張先這首宋詞有2個版本,寫盡愛情的堅定,其中10個字千古流傳